分享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云语禅心 2023-05-17 发布于河南
文章图片1

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源头。这个源头就存在于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也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在这个时代,诞生了一批先贤和经典,确立了中国文学和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形态和精神内核,构成了中国文化的DNA。那么,这个时代具有哪些特点?它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它能够塑造中国文化的DNA?

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讲解,为你讲清楚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源头。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它具有哪些特点。

这些先知的思想塑造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可以说是确定了各民族文化的DNA。什么是文化的DNA呢?就好像在生物学上,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遗传物质DNA一样,来源于各自的祖先。每个民族文化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也是因为从轴心时代流传下来的文化DNA不一样。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就是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这个时期,中国历史有三个特点:一是周朝丧失了对诸侯国的控制,原有的政治秩序被打破,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二是诸侯国之间开始竞相争夺霸主地位,甚至企业消灭群雄,一统天下;三是社会阶层流动迅速,士阶层崛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盛世。

接下来,我们就围绕这三个特点,讲讲轴心时代是如何形成的。

这个过程中的第一个关键词叫“礼崩乐坏”,什么意思呢?原来,周朝统治天下的诸侯,靠的是周公建立的一套“礼乐”制度。“礼乐”的作用,用六个字可以概括,这就是“礼别异,乐合同”。意思就是说,“礼”的作用是区分不同的权利和义务,“乐”的作用是把大家团结到一起。

中国古代的“礼”,不仅仅是指我们今天所谓的“礼貌”、“礼仪”,而是一整套秩序、规则。“礼”根据每个人的身份地位,规定了每个人的权利、责任、义务。甚至细化到,什么身份的人能穿什么衣服,吃饭的时候坐什么位置,能娶几个老婆,都规定得仔仔细细。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尽自己的本分,规则分明,秩序井然。

孔子有一句话,我们应该都很熟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就是说,君主、臣下、父亲、儿子都要谨守自己的本分,所做的事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做得到,就是守礼;做不到,就是无道昏君,乱臣贼子。一个社会上的好东西总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想拥有,每个人都想当皇帝、有更多的财富和土地,如果没有规则,那么一定会打成一片,乱成一团。每个人依据自己的身份,承担各自的责任,享有各自的权利。那么,社会就安定了,就不会有纷争了。“礼”就是当时消除的规则、秩序。

你可能会说,这样的“礼”区分不同人的不同权利、义务,不是很不平等吗?的确如此,但我们不能以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当时只能通过这种“礼”的区分,来构建安定的秩序。总的说来,古代社会是一个“身份社会”,权利和义务来自于身份。

说完“礼”,我们再来说“乐”。所谓“乐”,就是通过音乐和诗歌,来教化人、陶冶人,使人们能够和睦团结。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礼以节人,乐以发和”,意思就是说,礼是节制人的规则,而乐是让人和睦、团结的方法。周朝,正是依靠礼乐来维持社会的安定。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礼乐制度崩塌了,不管用了。周天子说话不算数了,诸侯自己打来打去,甚至去打周天子,“世道乱了”,“没王法了”,这就是“礼崩乐坏”。

这个过程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征伐”。

春秋战国是混乱无序的,诸侯之间相互征伐,都是为了争夺霸权,或者统一天下。所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就是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先后出现的霸主和强国。我们先说“春秋五霸”,礼崩乐坏,周天子的权威失落之后,诸侯国之中,先后崛起了五个霸主,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霸主就是某个时期最强的诸侯。这个“霸主时期”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从原来的“礼乐征伐自一辈子出”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说得简单一点,就是霸主取代了周一辈子号令天下的地位。周一辈子成了摆设。类似于三国时代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二是,霸主们没有完全抛弃周礼,仍然是尊奉周天子的。比如齐桓公称霸天下,提出的口号就是“尊王攘夷”。这背后的历史逻辑就是,周天子实力衰落了,玩不转了,但天下仍然需要有强国来维持秩序,不然就彻底乱了。“尊王”和“攘夷”就是霸主存在的合法性。三是,春秋时代,虽然诸侯们打来打去,但仍然保留了贵族战争的传统和君子的风度,战争不是以灭亡敌国为目的,而仅仅是要其他国家承认自己霸主的地位。春秋的战争,还是讲道义的。比如在《左传》记载的战争中,君主、将领讨论最多的不是战术怎样、装备怎样,而是咱们打的仗符不符合礼。

我讲一个春秋战争中的经典故事,你就明白了。

话说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派兵帮助郑国,楚宋双方的军队在泓水展开决战。

楚军开始渡泓水河,向宋军冲杀过来。宋国大臣劝说宋襄公趁楚军渡河的时机消灭楚军。宋襄公说:“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大臣说:可以进攻了。宋襄公说:“要等人家列好阵再打。”等楚军布好军阵,楚兵一冲而上,大败宋军,宋襄公也被楚兵射伤了大腿,不久就死了。

这段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故事,今天听起来会觉得宋襄公很愚蠢。但春秋时代的战争就是要这样讲究道义,对方没有做好准备,不能开打;老弱病残,不能杀伤;没有宣战,不能偷袭;两军开战,不斩来使。这些都是春秋时代战争的传统规则,也就是“礼”,很符合现代的国际公法。

至于遵守规则的宋襄公是愚蠢还是仁义,这就涉及到一个目的和手段的问题。实际上,目的和手段同样重要。如果手段不正当,无论目的多么冠冕堂皇,都是有道德瑕疵的。宋襄公是要遵守战争的礼仪,用仁义的手段来达成目的。虽然他失败了,但仍值得我们尊重,他不是愚蠢,而是仁义。

想一想,我们现代社会中,是不是有很多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事情发生,这种事情多了,对社会的公正有好处吗?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以上说的是春秋时代,周代的“礼乐”秩序开始破坏,但还没有彻底沦丧,仍然约束着个人和国家的行为,还保留着贵族的遗风。然而到了战国时代,礼乐制度就彻底荡然无存了。如果说春秋时代周天子还名存实亡,那么在战国时代,周天子连这个名分都没有了。

战国时代的历史特征,可以概括为两点:

第一个特点是战争频繁而惨烈,诸侯国之间互相兼并,呈现出“军国主义”的面貌。“战国”的说法便因此而来。这个时期的战争,国与国之间已经彻底撕下贵族高雅的面纱。战争的目的,不再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而是侵占土地、抢夺人口、消灭敌国军队。战争之惨烈,从秦赵的长平之战可见一斑,秦军一次就坑杀赵国投降的士兵四十五万,真是绞肉机式的战争。在这样激烈的战争环境下,各国都疯狂扩张军队和军备,为的是保全自己,或者吞并其他国家。春秋时代,中国有上百个诸侯国,到了战国时代,只剩下七个主要的国家了,这就是后世所谓的“战国七雄”。可以说,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军国主义”时代。

战国的第二个特点,是原有的阶级架构发生混乱,阶层出现流动,士阶层崛起。前面我们提到,西周的“礼”规定每个人根据身份不同享有不同的权利,承担不同的义务,而且是世代相传,不能僭越的。可以说,这种阶层壁垒非常牢固。而到了战国时代,“礼”已经荡然无存,这种牢固的阶层壁垒出现了松动和破坏。“士阶层崛起”就成为这个过程的第三个关键词。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分贵族因为失去土地、封国,阶层下降,但他们仍然有贵族的文化修养,就成为“士”。比如说,孔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但到了他这一代,已经没落很久了,没有封地,但仍然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所以孔子就是一个“士”。

另外,民间很多庶人,因为学习到了文化、技能,也可以从老百姓上升为“士阶层”。比如说,我们都很熟悉一个典故叫“悬梁刺股”,其中“刺股”讲的就是,战国时苏秦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刻苦读书的故事。最后苏秦佩戴六国相印,成为显赫一时的“士”。

战国时,原有阶层被打破,出现了快速的阶层流动,形成了这么一个士阶层。我们后面要讲到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包括苏秦、张仪都属于“士”。你看,和今天一样,战国时代实现阶层跃升的最好方式,也是获得知识和才能啊!

最后,我们来讲一下为什么春秋战国时代能产生那么多先贤和经典,形塑了中国文化的DNA。

春秋战国时代,既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战乱频仍,是最坏的时代;而思想自由,也是最好的时代。因为战乱频仍,天下没有统一,各国君主们一方面无暇管控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纷纷礼贤下士,希望得到更多人才的帮助。

所以在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非常自由、活跃。产生了《诗经》、《楚辞》,成为了中国文学的源头;产生了先秦诸子,成为了中国哲学的源头。这些轴心时代的先贤和经典,确立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几千年的发展形态和精神内核。

站在现在的角度看历史,看文学,看文化,看传承,是我们后人应该有的责任。

#文学与文化#

#一起回顾经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