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握时代脉搏关注时事热点

 开信有益 2023-05-17 发布于安徽

刘涵

规模仅次于国考而竞争程度异常激烈的公务员考试于2014年9月27日在××省各市、州进行。考生普遍反映今年的申论试题较往年而言难度有所增加。最显著的特点是阅读资料字数增加,作答要求由原来省考的三问增加为四问,但从问题设计来看并无新意可言,作答字数要求仍为2000字左右,时间为150分钟。从历年国考、省考申论试卷资料反映的主题来看,始终未脱离时政热点,尤其是与民生有关的话题一直是贯穿申论所给资料的主线。

一、2014年××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资料分析

2014年××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所给资料围绕“垃圾问题”展开。共有9则子材料,每则子材料大意分别为(一)对垃圾进行定义、分类:1.生产性垃圾,主要指建筑垃圾。2.生活性垃圾,解决“垃圾难题”刻不容缓。(二)短命建筑产生大量垃圾。实则是规划缺乏长远性,加之各地都把大开发、抓项目、大拆大建作为解决就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说透了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观念落后,发展模式单一。(三)以历史文化名城W县为例,街道到处是垃圾且无人及时处理,这种现象在全国较为普遍。(四)以广州、北京、上海为例,反映垃圾处理厂选址问题。(五)商品过度包装产生大量垃圾,造成资源浪费,商品价格惊人。(六)商品是否应过度包装的两种观点。(七)F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八)T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九)通过解说村民李某、专家冯教授等三人的对话,说明×镇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方面的做法。

通过对子材料大意的梳理可以发现,无论是建筑垃圾,还是生活垃圾已严重威胁到环境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如何解决“垃圾问题”刻不容缓。节约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观念还远未真正深入人心。也促使人们反观在全球经济疲软的大背景下,现今的发展模式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的种种弊端。因此,2014年××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的主题从微观来看是“垃圾问题”,从宏观来看是发展理念问题。考生在阅读材料,理解材料主题时一定要做到微观和宏观相结合,既要看到资料反映问题的表象,也要看到资料反映问题的本质。

二、问题设计以及作答分析

2014年××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的问题设计为四问,从设计的问题来看,都是历年来国考、省考中多次出现的问法。且作答针对材料的指向性非常明确,每问都明确要求结合给定资料的某一部分,这就使考生在通读资料的基础上答题的切入点更为清晰。

第一题属于综合分析比较题,要求依据“给定资料7~8”提供的信息“分析比较F市、T市生活垃圾收费制度的不同之处”。关于F市、T市的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材料主要从组织实施、协调、具体征收单位;收费标准及依据;执行制度成本;违反制度惩处规定及措施;制度执行效果等方面进行罗列。考生作答时就要在字数限定的范围内对F市、T市在上述方面的做法进行分析比较。既然是比较两市收费制度的不同之处,还要对两市收费制度的优劣进行评述。紧扣材料对两市生活垃圾收费制度不同之处比较如下:

1.生活垃圾收费组织协调、征收单位:F市由城市管理执法局组织协调、区政府配合、市环卫局负责实施;T市由市环保局负责实施。2.收费标准及依据:F市以人数或户为单位,征收固定垃圾费;T市以日处理垃圾量的多少为单位,即“随袋征收”垃圾费。3.执行制度成本:F市只对垃圾进行清运,征收垃圾成本较低;T市垃圾清运需用由市环保局统一监制的垃圾袋盛装,并对被征收的垃圾进行分类、可利用的垃圾免费清运,因此征收垃圾成本较高。4.惩处规定及措施:F市重在对拒不缴纳垃圾处理费的人员和单位,由市环卫局责令改正并处罚;T市重在对不使用(或变相使用、私自制造)专用垃圾袋的行为由市环保局进行处罚。5.制度执行效果:F市垃圾量逐年增长,垃圾处理费占居民家庭总收入比例逐年上升,存在随意丢弃垃圾现象,垃圾费征收率低;T市垃圾量呈逐年下降,垃圾处理费占居民家庭总收入支出比例逐年降低,基本杜绝乱扔乱丢垃圾现象,垃圾处理费征收率高。综上所述,T市生活垃圾收费制度优于F市。

第二题属概括归纳题,要求概括“给定资料2~5”中显示的“垃圾难题”。意即在现实生活中为何会产生大量垃圾,处理垃圾问题还存在哪些困难。作答这道题,首先要归纳“给定资料2~5”中每一则子材料所反映的内容。

“给定资料2”介绍我国建筑垃圾较多。第一段重点介绍我国的建筑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短命建筑”既浪费资源,又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环境污染严重。第二段介绍我国能处理建筑垃圾,使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企业较少。第三段介绍村庄拆迁产生大量建筑垃圾,垃圾场距拆迁现场路途较远,致使建筑垃圾被随意倾倒、填埋。“给定资料3”介绍历史文化名城W县环境卫生较差,道路上、家属院门口垃圾遍地且无人处理,好多街道没有设置垃圾桶,造成垃圾被随意倾倒、丢弃。“给定资料4”介绍一些垃圾处理场距离居民生活区太近,影响居民身心健康。“给定资料5”介绍市场上的茶叶、化妆品等商品注重包装,产生大量包装垃圾。

通过对上述资料的归纳可以看出“给定资料2~5”中显示的“垃圾难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城市规划缺乏长远性,大规模建设成为多地促进发展的主要手段,致“短命建筑”应运而生且产生大量垃圾。2.我国能消解建筑垃圾,并对其循环利用的企业较少。致使大量建筑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3.垃圾处理场规划不合理。有的距拆迁现场较远,造成建筑垃圾被随意倾倒、填埋。有的距居民生活区太近,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影响。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卫生监管缺位,群众环保观念淡薄。5.商品包装国家标准尚未建立。有的商品为迎合非理性消费需求过度包装,既浪费资源,又产生垃圾。

第三题是把考生虚拟为×镇负责垃圾分类、处理的工作人员,结合“给定资料9”。写一份关于垃圾分类、处理经验的提纲。“给定资料9”以解说村民李某、冯教授等三人做节目的文字记录形式,介绍了各自关于垃圾分类、处理的看法、做法。作答时应对三人的谈话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把握好虚拟身份,内容是关于垃圾分类、处理,经验即成功的、有效的、村民欢迎的、能够顺利实施的做法。提纲严格来说属应用文体范畴,但答题要求明确:不要求格式,意即把×镇在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方面的做法分门别类、分条列出即可。

第四题写作题要求理解“给定资料6”中的两种观点并结合资料,联系实际,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给定资料6”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包装品废弃物约占城市家庭生活垃圾的10%以上,其体积构成家庭生活垃圾的30%以上,但大量的包装物最后都成了垃圾,有的甚至对环境构成长久压力(如被丢弃的塑料袋等)。环保专家毛先生叹道,美丽的代价,实在是太昂贵了!得不偿失。但也有人认为,包装既是一种经济现象,有需求就有生产,况且,包装也可以拉动经济发展。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不少人都“想'面子多于想'污染”,东西包装得好才能拿得出手。一个好东西包装得不好,还不如东西差点包装得好点。

显然资料反映的是商品是否应过度包装的问题。一种观点是:过度包装产生大量垃圾,甚至对环境构成压力,得不偿失。一种观点是:包装是经济文化现象,既可拉动经济发展,又能满足好“面子”的心理需求。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国策要求出发,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是非曲直,泾渭分明。

文章写作时引论部分先对这两种观点作简要分析,然后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即中心论点:必须限制过度包装。

本论部分先谈过度包装的危害。过度包装既浪费资源,又产生大量垃圾,污染环境。远离大众消费需求的华丽包装只是为了满足“小众”好面子的虚荣心理,甚至美丽代价的背后暗藏腐败,得不偿失。靠过度包装拉动经济只是一些商家为满足私利的噱头而已。再从克服虚荣心理,倡导理性消费;建议出台商品包装国家标准,规范商家行为;资源循环利用等角度展开分析。重在把道理阐释清楚,让阅卷者和考生的观点能产生共鸣。这部分一定要联系社会现实,天价月饼、豪华包装的茶叶、化妆品比比皆是。危害之深,有目共睹。结论部分把由过度包装产生的垃圾问题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俭以养德”的发展理念联系起来,升华主题,收束全文。

总之,2014年××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资料反映的问题其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只要考生平时多留意时政热点,有针对性的练习,答题时吃透问题,就能取得较理想的成绩。

(摘自《应用写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