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史丨嘉道中衰的起点:川楚白莲教起义,很大程度预判清朝的命运

 人文之光 2023-05-17 发布于辽宁

说起清朝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相信多数人会想起近代的太平天国运动,但其实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前,嘉庆时期的白莲教起义,其声势也十分浩大。这场起义前后蔓延数年,很大程度上暴露了嘉庆时期清廷的腐朽和衰败,甚至可以说,这场起义很大程度上也预判了清朝的命运。

1、白莲教起义

早在乾隆后期,各种秘密教门就在清朝各地暗中发展,此时清朝吏治败坏,也为秘密教门的发展提供了方便。

所以在乾隆六十年(西元1759年)的时候,湖北的白莲教头目就密谋发动起义,不过这一情况还是被清廷掌握,于是乾隆帝下令诛杀白莲教头目。但是乾隆帝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前文说过的,此时清廷的基层治理已经事实上陷入瘫痪状态。换个说辞就是:朝廷的旨意出发点如何不重要,重要得看基层官吏如何执行。

所以到了基层官府这里,官吏们利用打击白莲教的名义向民众敲诈勒索。很多和白莲教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的百姓,因为无法满足官吏的勒索,而被视为白莲教徒处理掉。这无疑是晚明官兵杀良冒功的翻版。所以,到了第二年——即嘉庆元年,湖北爆发白莲教起义。

湖北的白莲教徒发动起义以后,四川的白莲教徒也随之响应,就这样,嘉庆初年著名的川楚白莲教大起义爆发了。

此时的清军战斗力十分拉胯,但由于白莲教起义军毕竟都是农民居多,所以军事方面也不专业。因此清军无法短期内消灭白莲教起义军,而白莲教起义军也没占据太大优势。

到了嘉庆二年,局势发生了变化。

虽然军事上,清军没有占优,但是管理水平上,清朝方面具备优势:当时清朝入关已经一个多世纪,行政管理水平较为成熟。而白莲教方面则因为头目们的自身局限性,而陷入分化状态,无法将力量组成合力。这就为清廷后来获胜埋下了伏笔。

白莲教在嘉庆二年聚集在四川境内,而清廷在四川的地方官推行坚壁清野的策略,这导致白莲教起义军不得不考虑撤离原先的根据地。但是这个过程中,也导致了白莲教起义军遭到了巨大损失。

到了嘉庆三年春季的时候,四川和湖北的白莲教起义军都遭到了嘉庆朝廷的沉重打击,之后随着乾隆太上皇的去世,嘉庆帝亲政,嘉庆帝以诛杀和珅为契机,开始整顿吏治。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清廷能够镇压白莲教起义军产生了积极效应。

在这之前,清廷的地方官存在杀良冒功、虚报战功等情况。嘉庆帝的整顿吏治当然无法杜绝这种现象,但最起码也让官员有所收敛,同时,在嘉庆四年,嘉庆帝又颁布诏书表示支持各地组织地方武装,配合官府镇压白莲教起义军,同时,到了嘉庆帝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白莲教起义军的策略。

起初这一系列手段并没有立刻让白莲教起义军陷入崩溃,但随着清廷和白莲教起义军继续周旋,到了第二年——嘉庆六年,白莲教起义军只能依靠深山老林作为根据地,来抵御清军。终于到了嘉庆九年,白莲教起义军被消灭掉。

2、结语

白莲教起义军被消灭的过程,和后来清廷对付太平天国的手段颇为相似:即利用地主武装,以及采取分化瓦解的手段,来对付起义军。论组织化程度,白莲教起义军无法和太平天国相比,而且嘉庆时期的清廷的行政水平、组织能力要比道光、咸丰时期好一些,但即便如此,白莲教起义军依旧能和清廷周旋长达九年时间。

所以从白莲教起义来看,清朝的败亡,早就埋下了伏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