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毛主席五个步骤 完成长征后的触底回升!

 新用户3997fVpW 2023-05-17 发布于浙江

#历史开讲#

长征刚刚结束,到底是触底反弹、走向新的发展?还是触向更低的底?这两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正是毛主席的关键决策,使得第一种可能性成为现实。

当时存在的某些弱点,

1)悲观失望和战斗力减弱。

毛主席:在某些干部中发展着疲倦、不负责任以及右倾和悲观失望的情绪与思想。这就是使部队的战斗力相当地削弱。

这是长征后的一种客观现象。被长途追击,必然会有这样情绪与思想的产生。

2)纪律消极和不自信。

毛主席:过左的估计可以掩盖目前必须整顿部队,加紧反右倾肃反及严禁纪律的实际工作的消极,而过右的估计则可以产生对于一方面军力量的不相信。

这也是长征后的一种客观现象。几万里的行军和一路上的经历,必然使人的思想发生分化,行动和规章制度发生一定的变形。

3)红军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期

毛主席:目前在一、四方面军内部产生的某些个别问题主要的是由于相互了解得不够,缺乏对一、四方军的正确的估计。

这种过渡期,这种相互了解得不够,导致多少存在一起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变成中问题、大问题。

4)动摇

毛主席:这种动摇是由于对于敌人力量的过分估计,夸大敌人的力量,看不到敌人内部力量的削弱,而同时对于自己力量估计不足所产生的。这种动摇具体地表现在对于党中央所决定的战略方针表示怀疑 ,不敢大胆地前进,而企图远离 敌人避免战斗,对创造新根据地没有信心,惧怕少数民族中工作的困难,没有决心在少数民族中进行艰苦的工作。这种动摇具体地表现在对于一、四方面军力量的不信任,不了解一、四方面军会合的伟大意义,甚至根本怀疑到自己部队的战斗力。这种动摇具体地表现在碰到某些困难即表示悲观失望、消极怠工、不负责任与自暴自弃。这种动摇更表现在对于目前时局的估计不正确,怀疑到革命的存在,推想到苏维埃运动的低落,因而对革命前途失去信心。

毛主席通过分析种种现象的来源和归宿,深度解剖,通过打击来源和归宿、对症下药。

由于毛主席支配过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完整过程,所以,以上四种弱点都遇到过,只是现在这个过程更大号(20倍于当时的规模)、情况更特殊些。

毛主席采取了五大对策,

1)联系群众和动员群众

毛主席:加强领导,仔细地建立与群众的关系,重新进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教育。对群众纪律的加强,与扩大红军是成正比例的。

重新把红军建立在了群众的基础之上。

2)红一和红四相互学习

毛主席:特别是部队中旺盛的攻击精神与战斗情绪,是现在一方面军应该学习的。

通过互相学习,取消隔阂、陌生和不团结。

3)开展反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

毛主席:在反右倾的斗争中丝毫也不要放松左倾的空谈,这种左倾的具体表现在拿吹牛皮来代替敌我力量的正确的分析。因此便自然造成对目前形势的过左的估计,这种左的估计的结果,或者是走向轻敌的冒险主义,或者是掩盖自己惧怕敌人的右倾机会主义实质。

从而实现对敌我力量的正确估计,既不过过分夸大、也不过分缩小。

4)提出任务和口号

毛主席:冷静地来估计敌我力量的对比与目前的形势。只有这种正确的估计,才能使我们提出党的任务与口号。

通过任务与口号,把红军队伍一致起来,以完成士气激励。

5)整理部队

毛主席:一方面军整理的方针,要从头做起,重新开始,军长、师长要亲自给排以上干部上课,可参考在中央苏区时的制度,并学习四方面军的优良制度。

为进行整理,一方面军的司令部、政治部应该重新建立了起来,立即进行工作。

而组织部调查了解干部,要了解连以上干部。

毛主席:为了巩固部队,需要了解干部;为了扩大干部,需要支配干部;为了与反革命作斗争,需要了解干部的一些倾向问题。

通过主要以上五大块的工作,使红军完成了触底企稳。

同时发生的还有方向选择问题,当时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毛主席:向东还是向西是一个关键问题,应采取积极向东发展的方针。……应坚持向东打,不应以一些困难转而向西。

可见支持向西的意见并不能小视,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主张。后面仍然有西路军西征之举。

毛主席考虑了两个原因,选择向东发展,

1)对接空间

毛主席:下文的问题,因地区宽大,人口众多,反日潮流高涨,有许多文章可做。

如果向西,则没有空间,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向东,则只要自己应对合适,就可以有广大的发展空间。

空间决定上限、决定了自己最终能担负起来的任务。

2)不能适合敌人需要

毛主席:这个行动,客观上正适合敌人的要求,敌人正以全力压迫我们向着不利地区,而他可以沿着黄河构筑重叠的封锁线与堡垒,阻止我们以后向中国本部之发展,切断我们与其他苏区与红军及全国革命运动之联系。

向西虽然困难减小,但适应了敌人的要求,并且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毛主席:“在山西立足,从目前我们的力量来看,还有困难,或是不可能的。东边的路,是将来必走的,是长时期内战略进攻的方向。”

可见,当时向东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有较大的不可能性。

还有一个隐含的原因,向东是战略进攻,向西是一条战略退路,如果向东不成,仍然可以走到向西这条战略退路上去。这里有个基本的原则——进攻的优先级通常高于退却,而战略进攻的优先级则更要高,进攻是获取价值,退却是减少价值的。

为什么说东边的路,是将来必走的,是长时期内战略进攻的方向呢?因为假使先向西获得立足,并得到苏联的武器装备的援助,从全国的位置和人口分布来说,那么下一步仍然是要向东打的,所以向东是一种必然性。

为了配合向东,就需要完成转型,

毛主席:把国内战争与民族战争联系起来,扩大抗日力量及主力红军。

通过把国内战争与民族战争相联系,就把抗日上升到第一的中心位置,而把反蒋就降到了第二个位置。这就重新定义了红军的性质、完善了红军的性质。

这就给东征赋予了正义性,这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迫使地方势力承认长征后的红军仍然是一支可以而且需要联合的力量、并且也使红军自身获得了补给和发展。

为了配合向东的战略进攻,就要完成战略展开,于是发动了东征,这是向东的序战,也是向东的战略展开。而东征的胜利 ,暂时让红军企稳了、使红军开启了新的发展。同时这就使陕北成了长征的终点,也使陕北成了新的出发点。

而通过胜利的东征,就使得从战略退却走向了战略进攻的转变,结束了长征以来的战略退却的过程。

为了配合转型——抗日为中心,为了与这个中心相适应、就必须要对外联合,毛主席发动了一项思想上的重大举措——歼灭党内的关门主义。

毛主席:这种关门主义倾向,实质上表现出惧怕敌人、惧怕群众,与对于自己力量的不相信。

这是关门主义的一个来源。

毛主席:关门主义继续的结果,必然是使党脱离群众,使党放弃争取中国革命的领导权的任务。因此党必须坚决反对左的关门主义,大胆地运用广泛统一战线,深入到千千万万的群众中去,不怕可能发生的某种错误,从斗争 中去学习领导群众的艺术。

这是关门主义的一个归宿,以及它的不适应需要性。

毛主席:不从积极的战斗需要出发,而从恐惧观念出发的组织问题上的关门主义,必须彻底地击破。

从来源和归宿,就抓住了关门主义的两个侧面,就得出了必须彻底击破关门主义的决心和现实。

结合当前的任务,于是关门主义就被歼灭了。

毛主席:一个要招收广大的人马,好把敌人包围而消灭之。一个则依靠单兵独马,去同强大的敌人打硬仗。……关门主义“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只博得敌人的喝彩。

关门主义和现实的不适应性,自然地就被淘汰了。

有关门主义,就有它的对立面——冒险主义,事物总是走极端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打破了关门主义后,就要防范冒险主义,

毛主席:目前的时局,要求我们勇敢地抛弃关门主义,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防止冒险主义。不到决战的时机, 没有决战的力量,不能冒冒失失地去进行决战。

冒险主义这个问题,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都存在。必须在一段现实的挫折和教训后,才能转变过来。

东征之后,就面临了下一步的方向选择,

《毛泽东传》:对下一步的行动方向,毛泽东说:是要在陕南、甘肃、陕北、宁夏“四中择一”,因为“方向在一个时期中只能一个”。他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作了比较:陕北,没有饭吃,地域狭小,不能去;宁夏,黄河南岸不大,虽有金马池,但从政治、经济观点着眼不应去,因为马鸿逵可能争取或守中立,军事上此地不能守,绥远亦然;陕南是重要的战略区域又有红军,但须注意,或者去时易回时难,或者国民党军队在西安、襄阳间筑堡垒,不能出东方;“甘肃是上述几条路的必由之路。地方虽不好,但有极重要的意义。再在三边及甘北弄它一块。地广人稀,敌人以后进攻困难。这是这一时期的任务。”“最好的路,是得到炮兵,向南去。否则只有把蒋调到甘肃,乘其疲而击之。粮食有了,再往东边。”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毛主席建立起的几个决策原则,

1、先列出选择集合。

这里列出了四个选择,这就获得了分析的完整性。四中择一,也隐含了“单向运动”的原则——这在军事上是个很重要的原则。这种“单向运动”来路就自然的构成了退路,使得来去兼备。

2、发展空间原则

所以,先排除了陕北,陕北可以作为一个中转站,但不能作为发展空间。地域狭小,就意味着缺乏转向空间、自由度较小。

这里隐含了一个主动权和被动权的原则,前方和后方原则。

3、能攻能守原则

所以,排除了宁夏和绥远,因为攻了下来、但是守不住,那么这样的攻的胜利、最终归宿仍然是失败。

这里隐含了一个最小化敌人的原则(也意味着最大化朋友),因为马鸿逵可能争取或守中立,这就不增加自己额外的敌人。

4、有去路有回路原则

如果有去路,但没有回路,这在《孙子兵法》上叫做挂形,

《孙子兵法》: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所以,以红军当时的实力,这是一个不利之地。

并且,能被对手轻易的妨碍自己的战略方向——不能出东方。所以也否决了陕南。

所以,这里也隐含了一个原则——不能妨碍战略方向、行动必须与自身的战略相联系的原则。

5、重合最多原则

甘肃是上述几条路的必由之路,所以是几个方向的交叉点,也便意味着去了甘肃,仍然保留了完整的选择权。

这种地方,是一种枢纽之地,

毛主席: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山东把所有的战略点线都抢占和包围了。只有山东全省是我们完整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北占东北,南下长江,都主要依靠山东。”

这种枢纽之地,具有极重要的地位,所以,虽然地方不好,仍然有极重要的意义。

这里隐含了一个原则 ,即可以之构建一块不利于敌人进攻的地方,即易守难攻,如此就可以以之构建稳固的后方。

而最终以之构建的陕甘宁边区,成为了稳固的总后方,培训了大量的干部、有力的支持了前方,有力的支撑了我党事业的发展。

综上,有一个明显的规律——毛主席总是成对考虑正反面的,有退却就有进攻,有关门主义就有冒险主义,有进路就有退路,有主动就有被动,有敌人就有朋友,有前方就有后方,有攻就有守,有稳固就有动摇,……通过符合正反面兼具的方式,得出自己的最终决策和行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