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旬男子把石头当模特 在千姿百态的造型中寻找真爱

 涤砚堂 2023-05-17 发布于江西

图片

冯少胜,号珠山瘦竹

1959年出生于景德镇

陶艺家、国画家

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师

2023年5月18日

器由心生——冯少胜瓷画作品展

即将在上海芈城空间开幕

……

2018年以后,冯少胜就很少更新朋友圈,每年游山玩水的阅历,他全部融进作品中。疫情三年,对于这个内心热爱独处的“老玩童”而言,算不上太坏,那一幅幅可人的画作便是佐证。

从青花到釉里红、再到斗彩、综合装饰等等,冯少胜无不涉猎,他与山与水与石交朋友,大自然的生灵仿佛都能在他画中再活一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他遵循道法自然,从石头千姿百态的造型中,找到了浑然天成的制壶灵感。他将佛珠镶嵌到瓷板中作为饰品点缀,两者相得益彰,充分表达了天地万物的和谐与统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人应该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与冯少胜的交谈中,他清晰地表达出自己在干什么,想要什么。

图片

明代《天工开物》记载:

“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于冯少胜而言,自己喜欢的瓷器,必须自己干。

在景德镇,陶瓷行业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服务链,但在他看来,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即便把想法表达出来,他人仍无法将这种想法做出来。所以,还得是亲力亲为。

从选泥料,配釉、拉坯、利坯、施釉、画瓷再到后期烧制,每一道工艺,他都自己完成,每一件作品都是孤品。

图片

修坯

调釉

图片

所以,他一个人就是一条生产工艺线。

他每天都在创作,在创造中又持续创新,守常达变。每日、每月,每年,冯少胜始终乐此不疲。在外人看来,这个人爱折腾,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很享受创造这个过程。

“为什么我追求每道工序都自己干,并不是说我喜欢干,而是想要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必须亲力亲为。”

图片

吹釉

装窑

图片

用他的话说,“学技术是为自己创作服务”。

他会拉坯,但他从来没给任何人或工厂拉过坯,并不依靠这些工序去赚钱谋生,而是为自己的创作服务。

在各道工艺熟稔于心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思想注入陶瓷作品中,便是艺术。

艺术是有生命的,懂的人才能看到闪光点。

正是凭借“全能”,冯少胜创造艺术品,总能攻坚克难。

坊间传言,冯少胜有“点石成金”之术,釉里红只要经过他的手,就没有烧不成的。

图片
图片

始于元,兴于明,成熟于永宣,精于清初,期间经历文化断代的釉里红,有着不可言说的魅力。

但因烧制难把控,成品率低,后人对釉里红的烧制唯恐避之不及。但冯少胜仿佛是火神庇护的那个人,“点石成金”。

他拒绝墨守成规,坚持使用原矿用料,自行调制,他说他没有配方,想要什么颜色就自己调。因此,每个阶段烧制的釉里红韵味不一,没有千篇一律,而是各有故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陶瓷最让人欲罢不能的地方,在于它天生就做不成你想象的样子,经过炉火淬炼窑变,最终出窑是什么样子,谁也没法预料。

作品一眼就能望到头,那也就失去了创作的迷人之处。

近些年,“老玩童”又出奇制胜,经常对一件堪称完美的瓷器进行切割,然后镶上佛珠,在陶瓷综合装饰领域,开疆拓土。

国画四条屏不少见,将国画仿制到瓷板上早在清末乃至民国已成时尚,但这些一眼就能辨别是瓷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守正创新让冯少胜另辟蹊径。他创作的仿宋绢底色,是自己到野外寻找原矿石配制的,创造出磨砂哑光的形态,继而通过国画手法,使两者有机融合。

他将陶瓷、宋绢、木珠有机融合,克服了难度,也“玩”出了高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泥与土经高温淬炼,化腐朽为神奇,从单一的创意陶瓷到综合装饰,冯少胜一直在陶瓷“无人区”摸索,一次次带来震撼。

志于道,游于艺,年逾耳顺的冯少胜,如今拥有诸多头衔,但他立志活到老学到老,做陶瓷艺术界的“老顽童”“探索家”,探索着属于自己的瓷上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