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挥毫泼墨自怡然

 乐水无涯 2023-05-17 发布于辽宁

刘秀龙

本人与翰墨有缘。

幼时受父亲的影响和教诲,初得启蒙;后有师长指点,方入书道。几十年来闲暇临池,笔耕不辍,书法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尤其是退休后,书法使我的生活充实而愉悦,时时给我以收获和感悟,为我的人生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学书得乐。现在,我的书法学习由以前的“业余”变成了“专业”。埋头书艺,临临碑帖,看看理论文章,与书道同仁交流切磋,搞搞作品创作,参加县里、省里、国家的书画展览和大赛,有朋友索字就奉上笔墨,偶有所得也记下临池感悟……有时情致所致,心慕右军手追怀素,信笔怡神,尽情挥洒;有时外出朋友相聚小酌浅饮,回来后便泛舟书海,弄得水激浪高,墨歌毫醉;有时心有块垒,自去伏案提毫,凝神屏息,笔走龙蛇,一会功夫就会云散天晴,乐而忘忧……
日子在忙忙碌碌中过去,看着自己的一件件作品进入展厅或挂上亲朋好友家的墙壁,看着自己的书法作品集编辑出版和在报刊上发表,看着不断寄来的“获奖证书”和入编某艺术典籍的清样,看着一天比一天有所进步的一件件作品,我喜上眉梢。感到书法已经成了自己退休生活中的精神寄托和美的享受,心里充满愉悦和满足,没有一点在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失落感。

图片

艺海畅游。在职时,因为工作和时间的关系,书法学习时断时续,临帖更没有“察之以精,拟之以似”,细致入微,也没有对书法理论作系统的学习研究。现在有条件了,静下心来宗师古法,追摩前人,有选择地临习研读古人碑帖,深入传统,汲取精华、养分。临帖成了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感觉临帖之乐已经超出了书法艺术的范畴,而是得到了与古人对话、交流的神趣。做到了墨池常润,书理日明,书功日进,求与人异,把成就“出蓝”之功,写出自己的面目作为努力的方向。但是,又不苛意而为,不去强迫自己,不做“目标”的奴隶。而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让自己的书艺在自然而然中行进,在随心所得中提升,做到心境淡定、自如、豁达,书法随意而不放纵,自由而合法度。
当心沉寂下来远离尘世的喧嚣之后,书法艺术的追求便成了一种生活的乐趣。而不是陷在学派泥潭中的苦恼,也不是走进时尚、追求怪异的彷徨,更不是被名利的绳索套住脖颈的伤痛……只是把一种艺术享受的情趣融入书法当中,致力于老有所学,老有所得,老有所乐,让自己的艺术品位和艺术水准在求乐中悄然提升。
图片
刘秀龙/书

修身养性。古人说:“写字就是写修养。”“有境界自成高格。”字如其人,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可以反映在他所写的字上,通过写字看其性情和品格等。反过来,书法学习的过程也正是一个人陶情养性的修炼过程。
诗云:“茶到淡时方是味,心入静境自成仙。”真正的书家,须每日在笔砚边修行,洗得躁气全无,淡中生静,静处生定,定而生慧,方显出书家的修炼功夫。我看过两位年逾古稀的书法大家专注于作品创作时的情景,那“淡泊名利远是非”的从容淡定,那沉稳如山岳的定力,那柔若清风流水的明净练达,让我震撼和感动。这不正是一个人在长期的书法习练中修得的正果吗?这境界正像孙过庭所说的“人书俱老”——人则淡泊从容,圆融无碍;书则平正中和,一任天然。
我觉得书法的首要功能就是修己,是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这正是自己应该终身为之努力的事情。在一定意义上说比书艺的修炼更为重要,因为书艺离开书者本身,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几年来,我一直注意用书法修炼自己,每当写好一幅作品总有一种踌躇满志、心旷神怡的陶醉。日积月累,心态渐趋平静,眼界日益开阔,处事自然沉稳,体魄得以康健……我想,这些进步是自己这几年最根本的收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