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境越难,越容易言不由衷|重读郁贤皓《李太白全集校注》(12)

 走读生日记 2023-05-17 发布于浙江

一切尽在不言中。

继续阅读郁贤皓先生《李太白全集校注》,把阅读时候的随手记分享在这里。

记得这首诗就以这组诗的总标题《秋浦歌》为标题,选入小学语文课本。这组诗的另外16首,在记忆里老师没有提起过半个字。以至于至今还以为《秋浦歌》就是“白发三千丈……”这首诗。严格意义上来说,语文课本的这种选材也同样是“断章取义”。

一组诗中的一首,单纯剥离出来,再进行各种比李白诗句还夸张的过度解读,让一首诗彻底面目全非,被切割得七零八碎的美,让人生厌。我在想,很多人越长大越厌恶阅读,可能就与这种“语文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李白在这组诗中,尽管愁绪满腹,却并未因此影响他对秋浦山川风物的真诚、不惜笔墨的赞美。除了秋浦的风光、特产,李白还格外赞美了秋浦的人。这些人里有樵夫,有渔夫,有采莲女,有炼铜工人……真心喜欢一个地方,就会自然喜欢那里的一草一木,就会自然喜欢那里的人。

或许,李白内心深处把自己也当成了秋浦人。这首诗中的情绪,自自然然的流露出来,没有一星半点儿的雕琢。这样的表达,往往更符合一个站在故乡土地上的诗人。

在李白心里,此心安处即是吾乡。

只是,此时此刻李白已经迈入暮年,回首一生,壮志未酬,所以对镜自顾忍不住感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累积55年的愁绪,到底会有多长?理解了李白的心事,就一点也不觉得李白“白发三千丈”有多夸张。这是一种“精神写实”,55年的愁绪,要多长有多长,又何止三千丈!

李白的表达,是独一无二的表达,没有谁能够学得来。

个人以为,这首诗并不适合选入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小学低年级年龄段的孩子,还不具备理解李白这首诗中所蕴藏情感的心智。

在李白留存至今的近千首诗歌中,有很多比这一首更适合小学低年级年龄段孩子阅读和理解的诗歌。

在“济苍生”这个宏大志向的驱动下,李白实在高估了自己的“政治”“军事”能力。《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也成为这一点的佐证。此时的李白已经56岁,为实现心中志向业已苦苦追寻和等待了30多年。在这样的情势下,李白恐怕很容易陷入“盲目”。

这种“盲目”,不代表李白缺乏眼力和远见,更多的是李白被自身的“危机感”劫持,之所以下山入永王李璘之幕,存在太多侥幸心理。这也是他不听夫人宗氏劝说的原因。一个人一生中总会有那么一次两次赌徒心理,遗憾的是,李白没有赌对而已。相反,高适就赌对了。

这个现实也让我们更加真切认识到,在“政治”“军事”能力方面,李白确实比高适差远了。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自视太高也好,自不量力也好,一片忠心光明磊落。这就是真实的李白。

因为活得真实,注定李白一生波折坎坷。李白最喜欢的一位前代诗人鲍照早就为李白一生做了精准预言——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李白如此,杜甫也类似。在唐朝,这种人生处境的诗人还有很多。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写在因为安史之乱唐玄宗惶惶然如丧家之犬逃亡成都又返回长安之际。那时候李白已经57岁,壮志未酬,老之将至。这种境况,写这种文字,恐怕让李白很难避免言不由衷。时不我待,情亦不我待。

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一定想起了27年前在黄鹤楼上送大哥孟浩然远游扬州时候的意气风发。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心中无限美好,心中万般情义,都融入在这阳春三月一样随风舞动的诗句里。

写给心中敬重的朋友,无需刻意遣词造句,内心情感自然流淌,信口拈来即是千古绝唱。

同样的江水,27年前承载着朋友远去的孤舟,孤而不独,友情和离情与万里江水浑然一体。

27年后,为退居二线的帝王唐玄宗写这些“赞歌”,实在是让我读出了李白无法掩饰的言不由衷。年华已逝,一事无成,苍白的称颂再也没有了30岁的激情。

何止李白如此,几乎每一个人都如此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