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迈步八廓街

 冬歌文苑 2023-05-18 发布于北京

迈步八廓街

——西藏散记之六

洪和胜||浙江

八廓街是藏传佛教信徒们转经仪式的重要场所,也是拉萨老城区的一部分,加上布达拉宫,便是最原始的拉萨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如今,这里已经演变成文化旅游和商业中心。唯一不变的是,它在西藏历史长河中,仍然闪烁着信仰的光芒,吸引着无数信徒们的崇高向往。

踏着斑驳的石板路,沿着街道缓步而行,能感受到它的古老气息。街上,随处可见手拿转经筒,嘴里念念有词的信徒,偶尔也会出现磕长头的长者和年轻人,这是他们对佛祖的最高礼仪。

八廊街两侧店铺林立。当地人说,这里有一百二十多家手工艺品商店,二百多个售货摊点,经营商品八千多种。

一改过去都是带天井的藏式楼房,现在的八廓街大多是经过改造的新式楼房。楼房不高,一楼大多是门面,所有藏域特色的宗教和生活用品,在这里都可以寻得。物欲的力量使这座高原之城,悄然从宗教的韵味里减少,开始弥漫起更多的生活气息。

店铺中,既有藏民族的各类手工制品,又有内陆的各种商品,主要经营转经筒、酥油灯、经幡旗、经文、念珠、贡香等宗教用品和围裙、皮囊、马具、火镰、藏刀、藏帽、青稞酒、风干肉等生活日用品,还有唐卡绘画、手绢藏毯以及古玩、土特产等蕴涵民族特色的商品。

不仅这些,我发现八廓街销售的商品琳琅满目,从香水到鼻烟,从电子表到古董,从化妆品到日用品,从自行车到马鞍,从艺术品到工艺品,从寺院宗教器皿到妇女的一切用品,从以钱购物到以物易物,从以尺量物到以臂量物,从侃侃而谈到打手势看计算器,从讲藏话、汉话到讲外国话,这里应有尽有。

“不会点英语,做不好生意。”这是八廓街新出现的一种独有现象。走进一家饰品店,只见一个藏族女孩用半生不熟的英语,跟一个外国人讨价还价。交流力不从心,实在谈不下去了,双方便在计算器上你来我往地打出价格,才完成交易,最后,都露出满意的笑脸。

在八廓街转了半天,我总结出三个字:这里的商品,既有历史悠久的“老”,又有兼容并存的“大”,同时有与日俱增的“新”。我还发现,街摊上一排排古董最有吸引力,那些古拙的木雕面具和骨制项链就够玩赏半个时辰,即使什么都不买,在这里闲逛也是一种享受、一种陶醉。

高大健壮的康巴汉子,喜欢大模大样地站在街心做生意,与客人在长袖筒里摸着手指讲价钱,并自信地大笑。而康巴女人则金镶玉饰地拿着一手怪模怪样的装饰品,操着一口古怪的汉语、英语,大胆而固执地紧随着游客,直到买了她的东西,才满意地离去。这是一群生存能力最强的人。

带着滑稽表情招摇过市的,是那些金发碧眼的洋人。他们穿着刚买的藏装,满戴各种藏族首饰,一边满脸微笑地和人们“哈罗”打招呼,一边眉飞色舞地到处拍照。

当地的商人明显不一样,他们大多稳坐在店中,一边听流行音乐,一边神情淡漠地望着街上的行人。我也猜不出,他们是讲究“良贾深藏若虚”,还是想显出某种尊严或架势,或者根本就不在乎买卖。难怪导游说,这里有一首古老的歌谣至今还在流传:“拉萨八廓街,窗户比门多,窗户里的大姐,骨头比肉软。”

迈步八廓街,看着许多别样的景象,我在想,为什么西藏可以如此这般地吸引人?大概是因为它承载和能了却许多人心中的愿。

一个三十岁模样,穿着衣衫褴褛的藏族男人,肤色被日光镀成最美的高原红,头发打结缠绕,双手各持铁板,膝盖上捆绑皮质护膝,三步一大拜,来到八廓街这条不足千米的狭长古道上。

几个女人穿着传统的藏服,长裙拖地,为了防止冷风灌入,用绳子捆绑裤脚。手掌合十,高举过顶,屈膝伏地,抬头仰望,起起落落,衣袖、膝盖的皮质和手中的铁板就这样慢慢地被磨平。

世界一直在变,这些人的眼神从未改变,如同酥油灯,泛着沉寂而温和的光芒,平静而炽热,带着原始的渴望,深不见底。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