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老城区20:民国的首都计划

 卧竹轩主 2023-05-18 发布于江苏

南京不像很多城市有一环二环三环,连地铁没有环线的,而是个地地道道的板块城市。

南京的城南城北有很大区别。过去人们一说“老南京”,多指城南人。南京虽是大城市,但历史上一直是外来人口移民城,尤其是城北外来人口较多。现在人们的移动性增大,这种差别越来越小了。

城南城北还有个明显区别,体现在地名、街名上。这种区别是民国时期形成的,根子在1929年公布的《首都计划》。

《首都

计划》

THE CITY PLAN OF NANKING,是民国对首都南京进行现代化改造的规划文件。1927年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后,次年开始制定城市规划,旨在将首都南京打造成国际名城。经过多次权利较量,最终由热衷城市建设并有经验的孙科主导实施。

现代意识

之所以叫“首都计划”,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大员不自信地认为,”南京“之名很容易被看做不是唯一的“京城”。

这份《首都计划》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城市规划,对于全国的城市改造和建设有很强的示范和指导作用,至今仍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计划》中明确提出,南京将来“不独成为全国城市之模范,并足比伦欧美名城也”。要求“不仅需要现代化的建筑安置政府办公,而且需要新的街道、供水、交通设施、公园、林荫道以及其他与20世纪城市相关的设施”。

之前,南京城区鼓楼以南多为路向不定、路幅狭小的陋巷。鼓楼以北较为空旷,遍布菜地和荒丘,几乎无道路可言。因此城市规划的重点是向北新建或扩建多条道路和高级住宅区,外国使领馆也在城北区域。

干路名称

1929年建成了Z字形的中山大道(现在分为中山北路、中山路和中山东路3段)。1930年10月,民国国务会议通过了南京主要干路的名称,路名结构特点是“政区为主,自然为辅”。

鼓楼-北平路(现北京西路)和新街口为2个节点,将南京市区分为城北、城城南

政区名称多在城北城中。具体是:

城北

省名命名,如江苏、湖南、湖北、广东、山西、福建、黑龙江、察哈尔、热河、绥远(现建宁路)、宁夏、西康、四川、江西、云南省等。原来有条西藏路,解放后扩建成城西干道,后来叫虎踞北路了。

有一例外,鼓楼向北的中央路,因与地球本初子午线完全平行而叫“子午路”。1931年为了这条路出城而辟中央门,1945年改称中央路。

城中

大中城市,如上海、广州、天津、汉口、青岛、拉萨、扬州、苏州等命名,都在鼓楼区。

城南

拥有全市2/3人口的城南,是明清风格为主的老街区,因而完整保留了传统旧路名,如白下、建康、建邺、建康、秣陵、太平、江宁、昇州、应天等。

无论城南城北,小街巷尽量采用历史名称传统职业名称。新街巷则采用名山大川和新生活运动名称,如人和街、大方巷、颐和路等。

另外,专为党政军机关规划的道路,以机构名命名,如国府路(现长江路)、黄埔路、中央党部路(1930年改称湖南路)等,都在玄武区。

功能区域

首都计划》遵循中西结合原则,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引进了一些西方新的规划概念与内容。比如林荫大道、环城大道、环型放射等,避免呈“狭长之形”、“一部过于繁荣,一部过于零乱”。

因此《首都计划》对南京城市结构采取严格的分区制度,整个城区划为6个区域。

1、中央政治区

中山门外紫金山南麓。设计者的初衷是想居高临下,并且近靠国父中山陵,打造出别具一格的中国“国会山”。

不过,这一规划只停留在图纸上,被委员长否定而没能实现,改在了明故宫一带。

2、市级行政区

傅厚岗一带。也是因为这一带靠鼓楼地势高些。这一规划也没能实现。

3、工业区

长江两岸下关港口。不牵涉政治利益因而基本实现,成为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的摇篮。

4、商业区

新街口明故宫一带,形成双星。新街口规划的很成功。

1931年建成新街口广场

在中山东路上的明故宫还打算建一个通往全国的火车客运总站

但委员长中正大人大笔一挥,将原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国民政府监察院、国防部、财政部、卫生部、励志社等政府各大机关都散落在这一带,最终却成为了中央政治区

5、文教区

鼓楼、五台山一带。这规划有基础,因而得以实现,汇集了现在的南京大学、南师大、河海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东南大学也不远。

6、新住宅区

山西路一带。为高级住宅区,包括颐和路街区。

1935年,方格网形式的道路系统基本成网,绝大多数为柏油路,少数次要道路为弹石路。

根据计划,除了原有的中山陵园、玄武湖公园、鼓楼公园等公园外,还拟在雨花台、莫愁湖、清凉山等保存有古迹的地方,以及分布在城市各处的闲置地区,开辟成公园,供市民休憩。

历史意义

上海因有租界,大量路名原先是外国人起的,最初用洋名。但英美等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争执不休,最后妥协改用了中国各地行政名称。南京市区城北和城中的街名,仿照了上海的命名方式,比如山西路、上海路、广州路、珠江路、江苏路、湖北路等。上海没有上海路,同样南京没有南京路。

南京采用此种命名原则,看似模仿上海,但背后体现了一种国家政治权力的特殊意义。地名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表面上看,路名不过是用于区别位置,但下意识对人民的心理和思维造成一定冲击。人们走在这样的道路系统中,必然会产生国家意识。这种影响方式不知不觉地体现着隐性的社会控制。国民党1928年才完成北伐,这种国家意识格外强烈。

所以从南京起,很多城市都有中山路。南京以前还有条“中正路”,解放后也改成中山南路

当然,民国《首都计划》的出台也不是一帆风顺,是在一片争议中形成的。期间也为了保城墙闹的不可开交,有的城墙差点就被军方毁掉。权力集团内部政治纷争不断,派系和集团利益冲突,必然酿成无法控制的结局。

规划中的很多项目未能完成,实际实施了30%多。正是这部分,突破了明清以来的格局,奠定了南京城的现代基础和特色。虽然晚清也曾建“模范马路”作为现代化街道的示范,但《首都计划》开创了城市整体现代规划,影响全国至今。比如现在南京的河西新城,横向道路以江河命名,新安江街、牡丹江街……;纵向道路以山岳命名:黄山路、庐山路……。以崭新面貌开辟的江北新区,也有类似模式。

毕竟《首都计划》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现代生活的追求,而且没有完全照搬欧美,成为具有东方艺术气质的公园式城市。与西方建筑的灰色调不同,强调了要“颜色悦目,光线空气充足”。所以有不少五颜六色的宫殿式建筑,也不搞摩天大厦。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建设也基本是同一种风格。但该规划也是时代局限的产物,主要立足于“王侯将相”上层集团,忽视市民生活,极具等级尊卑之别。

只有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才能建好理想家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