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之名山...扬 明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23-05-18 发布于陕西

.

藏之名山

北京晚报 | 2023年05月18日

  扬  明

  今天是“世界博物馆日”。

  说到博物馆,中国的博物馆数量绝对居全球之冠。截至2022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183家。这其中,辽宁博物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去年底公布的数据,全国博物馆藏品数量超过4665万件(套),见证了文明古国的悠久历史。穿梭在各类文物藏品之间,如同进入了一个个繁华的梦境,一书一画,一器一物,不单单只是物件,更是屡屡见证了一段段历史,静默无言,沧海桑田。

  博物馆主要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等四种。所谓的“镇馆之宝”或“博物馆之最”不胜枚举,可以说,很多藏品既是国家级的,更是世界级的。最令人向往的博物馆,非北京故宫博物院莫属,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一砖一瓦都是故事,一梁一柱蕴藏历史。敦煌莫高窟无疑是迄今为止,历史最久、规模最大、题材最丰富、保存最完好,全球最大的古代美术博物馆。最神秘的博物馆如楼兰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此外还有全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另外还有一些特别的博物馆,如人类博物馆、恐龙博物馆、地质博物馆、水下博物馆,不胜枚举。

  了解任何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不妨从博物馆开始。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借助书画等文物与历史对话,可以超越时空的阻隔,俯瞰曾经的风风雨雨。博物馆的藏品,见证了文化的广度、深度和厚度。博物馆在文化建设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让一个城市变得更有温度,成为所有城市最重要的地标。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省市县各级博物馆,收藏了不同地域的历史,见证每个城市和地区的文化积淀,拼接起来,就是深厚的中华文明的历史版图。博物馆的存在,从小里说,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重要见证;往大里说,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

  本期专题所选博物馆的地域,涵盖东南西北中。所选书印作品,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历史中的朝代,可以看出书体的变化,书写材质的变化,审美风格的变化。不变的是,始终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永恒之美。甲骨文是中国书法的开端,已经有成熟的笔法、字法和章法。金文《何尊》是最早出现“中国”二字的青铜器,距今三千多年历史。秦简的出土,揭示了“书同文”的真相,需要重新理解。竹简字迹清晰,均为墨书隶体而非篆体。这就证明对于书法的发展来说,官方和民间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甲骨文、金文令人感到神秘,到了秦简,风格的转换令人称奇,愈加能够亲近。汉碑的雄浑,晋砖中的悼词简单朴素,一生的时光浓缩其中。元魏皇家墓志预示了等级森严,风格蔚然大观。面对颜真卿《祭侄文稿》,依旧激情澎湃。所谓纸寿千年。历代名家经典之作,尽收眼底。平时所见,都是印刷品,或是割裂的局部,只有时常进入博物馆观摩真迹,才能真正领略经典名作的精气神,甚至可能有新的发现。在书斋里闭门造车待久了,来到博物馆换一下思路,可能一下子就会豁然开朗,有了“临门一脚”的体验。

  每一个博物馆,就是一个文化资源宝库。在有效保护藏品的前提下,将博物馆的功能最大化,必须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因为版面有限,无法全部展示更多的书印精品之作。不要忘了,《墨缘》版多年来所推出的众多佳作,就是来源于各大博物馆,努力打造成多元包容的展示平台和窗口,和广大读者一道鉴赏分享海量的中国书印珍品。

  泱泱中华,江河万古。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传承至今,博物馆收藏了华夏的文化之根,收藏了整个中国文化的命脉和体系,走进博物馆,就等于走进了历史长河。作为中国人,唯有知晓从何而来,无论经历过多少岁月霜河,才能知晓将走向何处。这世上,总有一些东西,需要永远铭记,有一天机缘到了,一定要去看看,可以不虚此生。一位历史学家说过:“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