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勤奋学习的孩子,将来不一定走得远

 吕静贤 2023-05-18 发布于广东

文丨吕静贤

前言: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能有一个好好读书、勤奋学习的孩子。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好好读书、勤奋学习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一个人成才的最根本因素。

决定了一个人能成才的最根本因素是: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听从内心的召唤去行动。

这才是决定一个人将来能走多远的核心因素。

那些在某领域出类拔萃的人,往往都是追随自己心灵呼唤的人

01

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在即将逝世前,回首了自己的一生。

他发现,就是因为自己从小到大一直在跟随着自己的内心声音走,才造就了自己现在这样丰富而充满收获,并无悔的一生:

小时候,因为是私生子,虽然家境不错,但他被禁止上大学或从事任何贵族职业。因为教育资源有限,大多数时候他都是自己待着。在这种环境下,他喜欢经常沿着村外的某个小径去探寻不同的风景,深深陶醉大自然中;

因为父亲职业的关系,那时候的纸虽然非常贵,但父亲的办公室里却非常多。他经常偷偷拿出一些纸张出来,走进树林中,坐在岩石上,去画周围的各种风景。在对着大自然作画的过程中,他锻炼出了极强的观察力。

10多岁时,在学画的过程中,他又迷恋上了鸟类,每周都抽出几小时阅读和研究所有能找到的有关鸟类的资料。

长大后,由于与导师的关系不畅顺----两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导师热爱文学,尤其沉迷于古典文学;而达·芬奇不懂拉丁语,对古人也知之甚少,他天生就更喜欢科学。所以,当导师应教皇的要求,推荐一些最好的画家来装饰刚建好的教堂时,上面没有他的名字。

因为厌倦了宫廷政治,他放弃了佛罗伦萨,选择了米兰。并在画画的过程中,他改变了初衷:不仅仅只是做一名画家。他还要追求自己感兴趣的所有艺术和科学——建筑学、军事工程学、水利学、解剖学和雕塑艺术。

……

后面他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挫折,和他人的冷嘲热讽。但这些对他来说都已经没关系,因为他发现一直以来自己内心都有股力量。这股力量促使他做出一个又一个选择,并不在意他人的眼光。

也最终成就了今天受人尊重并瞩目的自己。

02

试想,如果达芬奇从小到大,一味活在身边人的安排里,并跟着世俗眼光走。他,还会成为今天世人眼里的达芬奇吗?

就比如说和我们当前大部分孩子的学习、成长经历一样:

小时候,必须读好书,取得优异的成绩,进入优质的大学;

在成长过程中,天天埋头学习、做题、上补习班;

长大后,顺应潮流,老师喜欢什么、社会追捧什么,就去学什么。哪怕自己并不喜欢、并不擅长;

学一门专业,就仅仅只学一门专业,没有其它丰富的兴趣。或者说没时间去涉猎其它的领域;

……

如果达芬奇也是这样长大的,那么可想而知,他不会成为今天世人眼里的达芬奇。他仅仅只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为什么?

因为,如果他从小真是这样长大,那么,原来任何能帮助他在艺术领域里可以走得更远的因素,他都难以触碰到。

更不要说长期自由地听凭感觉、心灵的呼唤,去做任何自己想要做的事。

这样,又怎会造就他日后举世瞩目的艺术成就?

03

有人也许会说:

这仅仅只是个个案。不是他的天赋成就了他,就是他的环境造就了他。

我觉得这话讲对了一半。他的环境造就了他,没错。但他的天赋成就了他,却并不是这回事。

因为,一个人仅仅有某方面天赋还是远远不够的。就如前面所说的,如果环境不合适,天赋再高也没有用。

可见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很重要。

那究竟什么样的环境才是合适的环境?

我想,如果一个人能有听从自己内心去选择的自由,那么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是最合适的环境。

因为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将要去哪里。

而且,也仅仅只是某些人才会有天赋?其他人就没有天赋?

不,每个人都有天赋。可以说,那些与生俱来的特点和爱好,只要好好发挥,都可以成为一个人的特长。而这些特点和爱好,也就是一个人的天赋。

就如达芬奇。

关键在于有没发现自己喜欢什么,并找到合适的土壤,让它吸足一切成长中所需的各种养料,不断发展并壮大。最终在这世上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可以说,只要天赋被发现,并有合适的土壤生长,那么每一个人(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才。

为什么不怎么重视成绩的父母,也能培养出好学而省心的孩子

04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很多在学习上自觉、懂事的孩子,往往都有一个在学习上不怎么管他,甚至什么忙也帮不上的父母。

当然,也有不少在学业优秀的孩子,都是父母本身也是好学、重视子女教育的人。

后者不难理解,父母好学、重视教育,自然能给身边的孩子树立起最近、最好的榜样。而且在学习上,也能更好地指导和规划孩子的学习。孩子能好好学习、热爱学习并取得优异的成绩,也就不足为奇。

比较难理解的是前者,父母不管、不重视孩子学习,什么忙也帮不上(比如说不会辅导孩子,不给孩子报辅导班),可为什么就有一个那么懂事、积极、好学,并学业优异的孩子呢?

这样的父母,常常被那些为孩子学习成绩弄得焦头烂额,出大量钱财为孩子报各种各样补习班却又没什么收获的父母所艳羡:这真是前世修来的福。孩子来报恩了!


以前我也不解:为什么很多不重视孩子教育、不管孩子的父母,也可以和那些重视孩子教育的父母一样,收获一个优秀而好学的孩子?!难道这真是前世修来的福?

现在开始有点明白了:那些不重视孩子教育、不管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虽然在学习资源上,比那些重视教育的父母的孩子来说有所欠缺,甚至很大欠缺。

但是因为父母不是很重视教育或者无暇顾及,所以在学习上很少管他们,这就使他们拥有了一个很多重视教育父母的孩子所没有的优势:自由。

也就是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他们能自由地选择。

所以当他们主动做一件事时,那一定是他们愿意做、想做、喜欢做的事。就比如学习。当他们主动去学习时,那么学习就一定是他们想做、喜欢做、愿意做的事。

而当一个人做自己想做、喜欢做、愿意做的事情,又怎能做不好?!

同样,因为学习上不受管束、没有管束,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想做的事。在无人管束的状态下,他们的心灵在自由的选择中获得了滋养和成长。这就跟前面的达芬奇小时候经历差不多。

所以在学习上,当他们自主选择要好好学习的时候,他们会更有动力。在这种状态下,就会比一般人,尤其是被他人推着走的孩子做得更好。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父母不怎么管的孩子,反而更容易成为学习上的拔尖者的主要原因。

唯有跟随自己的心灵,才能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05

一个心理咨询师分享了她的经历:

在我20多岁的年纪,经历着人生的至暗时期:那年我22岁。在高层大厦里,我每天打着字,像自动运转的机器;穿着职业装,面对着不感兴趣的人,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周旋于各种关系之间。我逃避着生活,总是失眠与熬夜,无数次在失望中等待下一个黎明到来,开启重复的、早被规划好的一天。

直到有一天,她决定要结束这种内心无力的状态,换另一种生活:

突然,像灵魂脱壳一样,我的大脑里冒出另一个我,向我自己发问:
既然不喜欢,为什么每天要去往那个地方呢?为什么一定要搭乘这辆车,回到每天都会回到的地方呢?如果不愿意,为什么要做别人认为光鲜,自己却不认同的工作呢?

于是她选择了改变,试着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和呼唤,一直走到了现在:成为探寻和拥抱人性的心理行业从业者。

06

《成为黑马》一书也讲了这样一个颠覆普通人基本认知的观点,那就是:

我们总是以为,到达目标的路径是直线式的。其实不是。不仅生活中充满各种变数,许多方面都不一定能完全如自己所愿。而且我们的认知也很少甚至不可能一下就达到能做好一件事的标准,中间肯定需要不断地学习、遇挫、跌跤、再学习……这中间,很大可能性,我们会发现:我们一开始定的目标,以我们现在各方面的条件很难实现,甚至根本实现不了。

哪怕最终表面上实现了自己一开始定的那个目标,也不一定就是自己当初心目中所想的那样。因为人的认知,都是在实践中不断改变和成长的。没有谁一开始就看得非常清楚和遥远。包括专业技能、眼光、决策力等能力,也是在做事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培养出来的。

所以作者建议,最好、最妥善的做法就是: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做好眼前一个个选择,这将最终把你带到你想要去的地方。


作者解释道:我们在听从内心声音的召唤下,实现自己所设定的一个个小目标后,到最后,会不知不觉走到自己当初设定的那个大目标跟前。

其实,这也是前面达芬奇的成才途径。

如果达芬奇从小就定下将来成为一个享誉世界的大画家,他会怎么行动?

我想很大可能性就是,他会一直埋头去画画、终身去画画、专心去画画。

那他还会去研究其他领域的知识吗?不,应该不会。因为为了实现这个大目标,他必须付出比成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不断完善自己在这方面的技艺。

如果不去研究其它领域的知识,而仅仅只是一味地埋头画画、提高画画的技艺,他还会有日后那么令人瞩目的成就吗?

很大可能性,他只是一个绘画技艺非常高的技师,而不是艺术家。

07

不论是达芬奇,还是《成为黑马》的作者,抑或那个从办公室白领转型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女孩,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或观点,那就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跟随内心声音去采取行动。

教育家蒙托梭利有个核心观点,就是:每个人(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自带精神胚胎。

而为人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尊重并及时满足这个孩子各个阶段的精神成长需求。

也就是说,在孩子成长和教育上,我们父母最合适的角色是供给者,而不是指挥者:

提供并满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和精神需求,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去指挥和驾驭孩子(包括孩子的人生)。

蒙托梭利的这个观点,其实与上面几个人的做法或观点是一致的。只不过前者是要求父母,而后者则是面对自己。

但不论是作为父母养育孩子,还是作为个体发展自己,最基本的前提都是:遵从这个个体内心的声音去做选择。

因为对于每个人(每个个体)来说,每个人人生使命都不同,而且一出生就已自带。所以一个人一生中,包括一出生就开始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找到自己那个使命。

而这,就是要学会倾听、察觉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并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遵从自己内心声音的呼唤。

只有这样,一个人才有可能找到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使命。

孩子最需要的,其实不是父母的帮助和指挥,而是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08

说到这里,我想可能很多父母明白了:对于孩子来说,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其实不是父母的帮助和指导,而是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这无条件的爱和支持,既包括生活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等各方面的。

生活上的,这点很好理解,一个人生存最基本的衣食住行;

而精神上等各方面的,可以说我们很多父母,都在这方面很欠缺、很匮乏。

因为一直以来,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都是管和教。以父母、长辈意志来指导孩子的一言一行,和各种人生上的选择。最常见的就是职业选择,甚至有些父母连婚姻大事也要替孩子作主。


许多人的人生也都是“被安排的一生”、“他人的人生”。

但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啊?

那就是拥有独立能力,并能独立,这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成长。

独立,意味着一个人能自己做选择,结果不论好坏都能自己承担。这也是一个成熟的人应有的姿态。

但现实生活却是,我们很多人成年之后,却依然还在被父母管、被父母操碎了心。甚至我们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总是让我们操心、担惊受怕,最糟的时候还要帮他擦屁股。

这似乎跌入了一个恶性循环里:一代管一代,一代不如一代。

为什么会这样?

说穿了,就是孩子在学习成长的阶段,父母一直都没有放手。导致孩子一辈子也长不大。

对于父母来说,这样的结果,往好里说,就是收获一个一辈子都听命于父母、受制于父母的孩子;往不好里说,就是收获一个永远啃老的孩子。

所以那些抱怨孩子啃老的父母,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局,其根源不在孩子,而在于自己。是自己从来没有放手,让孩子自由地成长,学会选择和担当。导致孩子习惯了并永远啃自己。

这其实是两败俱伤:孩子不能独立,也毁了孩子。

09

所以在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父母应有意识地放手。

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应让孩子树立这样的意识:这是我的生活,这是我的人生,我要为它们负责。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放手。

而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不去指挥孩子,但可以引导孩子。

就是孩子做的任何选择和决定都应尊重。

但是担心孩子因为小不懂选择或选择错,怎么办呢?

这时就是以引导为主了。而且引导应从长、从远计议。

此话怎解?

就是我们应该在孩子小时候,就开始做这项工作。


怎么做?

我觉得关键做好以下两点:

一是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谁都知道,不论与谁,要想拥有深厚、亲密的关系,都需要时间和用心。然而很多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往往不用心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导致孩子长大后,才突然发现:孩子什么时候已经不听话了。这时才着急,并急于修复关系。但这时孩子已形成自己的小世界,想要去打开他的心,已非常难。更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建立起亲密关系的。可以说当年偷了多少懒,日后定会加倍返还。

所以在孩子小时候,父母应注重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密关系。

二是培养孩子爱读书、爱思考的好习惯。

从小应培养孩子爱读书的好习惯。因为丰富的阅读量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使我们养成爱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很多人生哲理,包括人情世故、自然规律等等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获得领悟。读书,可以使一个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获得成长。读书多的孩子,也注定是一个视野开阔、善于思考、有主见的孩子。

而且人的成长,也不仅仅只是外在身体的成长,还包括心智的成长。而读书,就是促进一个人心智成长的最佳、最有效方式。

从小爱读书的孩子,不论在成长过程中,还是在长大后的各方面发展中,都能走得更稳妥。

所以,当我们从小就对孩子做好这两项工作,也就不愁放手后不放心孩子了。

因为和我们父母一直关系好,所以孩子有什么想法都会和我们说,也更容易听得进我们的建议;

因为经常读书并爱思考,无论做什么,孩子都会深思熟虑,而不是盲目、冲动。

当打下这两个基础之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就可以适时地放手了。

10

给孩子自由,让孩子自由地成长和发展,并不意味着我们什么也不管。而是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不管。

如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而怎样学习、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这些应交给孩子,我们至多在一旁引导他、提醒他。但具体怎么做、如何选择,都应由孩子自己去做决定。因为他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也知道自己将要去往哪里(只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成长,应是一个人终身做的事。

无论对于我们成人,还是对于孩子来说,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并跟着自己内心的声音走。那么终有一天,你也能成就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