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讲道理,多讲感受

 布鲁斯邓bdtcis 2023-05-18 发布于江苏

十五六年前,我曾在网上认识了几个爱写哲理小文的朋友。如今,十五六年过去了,早就跟这些朋友断了联系。其中一个,看上去不过二十几岁,戴着面具,大聊特聊经典文化,而且讲得头头是道。所有这些人,都有着令人惊叹的超出其年龄和阅历的领悟和文化修养。

同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么一两位天真无邪的读者网友。其中一个在他们的文章下面,留下了这样的评论:我知道你们讲得都很有道理,可不知道为什么,我读你们的文章,觉得脑壳痛。

在此之前,以及在此之后,我也鲜有碰到类似的天真无邪的读者了。如果在生活中碰到这样的朋友,我愿意跟他一起喝酒,一起跑步,一起看花开花落,一起旅游,一起感叹路上见到的帅哥美女,一起品评美酒美食。我们可以谈论一切,唯独不再讲道理。我们都讲自己的感受:我觉得,我认为,我喜欢,我厌倦。如果没有“我”这个主体,就不会有这些感受。因此,既然我们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相遇了,何不大谈特谈感受呢?

在一期视频和某一篇文章中,台湾的文化名人李敖谈到了鲁迅。李敖对鲁迅先生的杂文评价比较低。李敖的理由是,鲁迅先生的杂文全是脾气,没有资料的支撑。他作为做历史研究的,讲究史料支撑。就是你要论断某个人是王八蛋,你得举可靠的历史资料。李敖用这个标准来评论鲁迅,当然没问题。但李敖的问题也在于此:他的文章大多很长,引用这个引用那个。 

我们来简单回想一下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写的:我看了看史书,惊恐地发现,密密麻麻地写着“吃人”——这不是原文,但意思相近。这一句个人感觉(判断),有点儿张口就来,“危言耸听”的意思。可如果我们翻开二十四史,从头看到尾,必然会有“吃人”的恐惧感。我们不需要将历史书中那些吃人的例子,一个个列举出来,用这些例子塞满整篇文章。

鲁迅现在利用杂文、小说等形式,举重若轻,揭示我们文化中和民族性格中的问题。我认为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你不需要翻阅厚厚的资料,不需要看那些某个朝代某一个官员的所作所为,也不用去费力地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经济情况等等,你只需要读完这一句话:通观历史,密密麻麻写着的,都是“吃人”二字。这是一刀见血的揭露性描述。

当然,个人的感受有偏激、不那么客观的嫌疑。是否正确,有待讨论。然而,如果从我们活一辈子这个过程来看,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的感觉中。我特别喜欢严伯钧老师讲“人不能永生”的理由:我们确实可以将个人意识上传到机器人或某个存储器中,但人不仅仅是意识的持续,更是内分泌引发的生理和心理冲动。比如,我们年轻时,荷尔蒙分泌旺盛,有强烈的求偶冲动。相对来说,到了五六十岁以后,欲望就没有那么强烈了。因此,一个承载了某个人意识的机器人,并不是你永生的载体,它是过去式,因为,没有激素分泌,没有情绪的起伏,机器只是机器,不是人。简单来说,你活着没有“感觉”,那就是异化,机器化的信号。感觉是我们活着最重要的证据。

因此,为什么不多讲讲个人感受,少讲一些道理呢?到了晚年,李敖也承认,所有的争论,都是观念之争。我们所讲的那些道理,都是一个个的观念。我们执着于自己正确性,为之热血沸腾的,就是这些东西。因此,当有人说,你们讲这些东西,让我觉得脑壳痛——如果遇到这样的人,我反倒更愿意跟他交朋友。我认为,这样的人更接近人活着的真实状态——也是值得追求的状态。

禅宗有“棒喝”、“顿悟”的法门,扫地、睡觉、吃饭,都是修行,看上去平淡无奇。可某一天,你忽然顿悟了。你不需要那么多道理,你只是“觉得”生活应该是这个样子或那个样子的。

每当我看着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沉醉在吃喝的快乐中时,我觉得人类有童年,真的是文明的巨大成就。一两百年以前,像他们那么大的孩童,需要帮助父母劳作,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童工,在那个时代里反而是一种恩赐。因为有地方可以用童工——那些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微博的报酬。文明发展至今,我们有了未成年保护法,规定不得用童工。我们让孩子们去学习。学前班阶段,让他们参与各种游戏,尽情地玩耍。他们的头脑中,暂时还没有太多的道理和条条框框,也就不会受这些观念的制约。

让人头痛的道理(观念),到底是怎样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呢?有时候,我在睡梦中跟自己辩论,脑子里不同的声音吵个没完没了。醒来后,我觉得很疲惫。每一个不那么顺利的睡眠,都有这种非常理性的声音,在大讲特讲道理。

不只是有些天真无邪的简单头脑觉得有些道理让人脑壳痛,我这个习惯于讲道理的人,也在时刻承受着道理的折磨。道理让我受苦,让我绷紧了神经,让我睡梦中不得安宁。

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找那么多的借口,不去一而再再而三地问为什么。我们是情绪动物,不是完全理性的物种。凡事讲道理,按照道理去生活,这种做法本身是违反人性的。

梁宁在她的《产品思维30讲》中,首先论述了情绪的作用。她说,我们受情绪趋势,而理性是将我们往回拉的东西。她的说法正确吗?仔细想想后,我觉得很有道理。一旦脑子发热,迅速做出决定,我就倾向于马上行动。有时候我会迟疑,大部分时候会放弃,因为我犹豫了,我想了很多,担心很多事。我用理性把自己给说服了。

我们为什么要说“我”,要讲“我认为”、“我觉得”呢?

神秀大师悟道的偈子是这样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常常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只有神秀大师会这样讲话。

惠能大师悟道的偈子是这样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只有惠能大师会讲这样的话。

以上都是他们的个人感悟,是他们独特的个人感受。如果没有“我认为”、“我觉得”,就不会有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生感悟。

美国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说,老兵不死,只是凋零。李敖很喜欢这句话。李敖的“每当我想找一个我佩服的人,我就去照镜子”,他的这句话我也很喜欢。

你讲这样的话,或者讲那样的话,没什么道理可言,我就是这么感悟的。比如,昨天跑了16km后,我写出了当天晚上的感悟:当我跑得越远,我想说的话越少;我想讲更少的话,因此我需要跑得更远。

我们不需要引经据典,不需要做深入研究,只要讲出心中感受即可。人活一辈子,谁还没有一两点有意思的感悟呢?大胆讲出来就是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