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条文章

 丰城市王洲尚群 2023-05-18 发布于江西

       大约在21世纪初2000年间,我的小学老师王文先生,带我到江西省谱牒研究会,参与会长兼秘书长王炯尧教授的一席谈话,使我对谱谍结下不解之缘。以后又多次到丰城始祖王季友公开基地,丰城东山云岭里考察。隨同参加活动的有王迪东、王炯尧、王兰生、王令策、王雄文等,以及南昌、安义、丰城等地代表,大约20人左右。从此,在原南昌市人大秘书长王迪东同志牵头带领下,筹备成立了豫章王景肃文史研究会。自那以后我们王家洲王氏支宗亲,在岩上、王洲两村支书记王金财、王海俊同志带领下,于2008年10月5日在王洲村委会召开了第一次修谱发起人的会议。接着于10月7日(农历九月初九日)又在岩上祠堂召开了修谱班子成员会。并于2008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十五日),召开了各村支(房)干部宗亲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领导班子,并报上级批准正式成立了豫章王景肃文史研究会王家洲分会。同时相应成立了豫章王氏大成谱王家洲谱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在岩上祠堂开展了一些筹备工作,由于办公不方便又搬到王家洲街,得到了王尚志、王洪根两兄弟支持,将自己店房(原信泰号)免费借给谱局使用。并于2009年元月10日正式办公,从此开展文史研究和宗谱重修工作。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十五、六年了,我这个退休老人现已进入耄耋之年了。回首往事,感慨万千,王家洲王氏重修的宗谱在一年时间内,于2010年2月9日,岁在乙丑年腊月廿六日吉时竣工颁发新谱了。老翁是这次修谱的发起者之一,又是直接参与者,本着良心做事,毫无私心杂念,诚诚恳恳踏实工作,由于多种原因,这届谱修的还是不夠好的。通过这次修谱,尝夠了酸甜苦辣,也提高了个人修养及文化水平。自那以后学会了用电脑,玩手机,经常会写文章发微博、发微信,并坚持硏究王氏文史。使我的老年生活过得丰富多彩有意义。

       下面有一篇文章是在修谱前期,有一位王家洲东园房判穴支宗亲,名叫王安彪字训彪,在山东潍坊经商时写的关于“王家洲东园房判穴支一世祖世廉公事迹考略”一文,当时我不知隨我文章上传到《道客巴巴》文库,最近发现认为很有意义,从这里能知道王家洲千多年的古村(圩),有多少裔孙迁徙到外地开基发展。这篇文章只是很小的个案,经我整理重新发表,供大家观看欣赏。

       世廉公,临川之北乡王洲东园房人,年少家贫,以渡船为业。早先抚河支叉纵横,水运发达,王家洲是水路要冲。下通省城南昌,往南可达丰城三江镇,往北直达鄱阳湖。是南昌至抚州之必经之路。王家洲上游和判穴渡隔河相望,世廉公早出晚归,每见判穴渡渔火点点,和天上繁星连成一片。到了夜晚,在判穴渡上方,会看到一盏神灯冉冉升起,自东而西夜夜不息,借用风水先生的话说,那就是此地必出贵人(后来曾湾出了个吴水迁)。

世连公想必也是看的眼红,也想沾一沾贵人的地气。不管怎样,世廉公就在王洲的河对岸判穴渡边,搭起了一间茅草屋。从此,便开创了判穴王氏家族的新基。世廉公是在哪一个年代迁居判穴渡,至今无有证明。从判穴三世祖樵公时代推断,樵公八岁被长毛掳掠,十六岁回乡,实乃太平天国失败之际,那就是1864年。往上推,因良清公在我见过的前辈中辈分最高,樵公应当是世连公最小的孙辈,樵公的父亲可能就是兄弟中的老四茂辉公,假如茂辉公25岁生樵公,世连公35岁生茂辉公,期间相隔60年,假如世连公25岁迁居判穴渡,那一年就应当是1813年,也就是嘉庆18年。而世廉公出生年代就应该是在1788年,也就是乾隆53年前后。

       清朝经历了康乾盛世,百年承平,社会经济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人口快速的膨胀,土地房屋逐渐紧张,后人逼迫要寻找出路,而另谋发展。世连公顺应潮流,毅然开辟新基也是情非得已。据父辈传言:世廉公生有四子诸女,长子茂祥、次子茂华、三子茂泰、幼子茂辉。茂祥公在武汉开毛笔店,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可惜好景不长,武汉三镇在太平天国的践踏中支离破碎,茂祥公逼迫还乡。三子茂泰,为人谨慎,心思细密,打小学会一手裁缝好手艺。茂华和茂辉有父兄支持,曾经有机会接受私孰教育,从而知书达理,读书从政,从此改变家风。

       当年世廉公在世时,家道殷实,人丁繁盛。抚河岸边彭家洲上,有几十亩良田,光水车就有13架。有读书做官的,也有在外经商的,在家还开有裁缝铺的。后来在当年搭建茅草屋的原址上,盖起了一连几栋砖瓦房。世廉公信奉风水学说,从他迁居判穴渡的起因就可推断。

       相传当年世廉公巧遇一名落魄地仙,有幸䀻为家中上宾,地仙也不负众望,为王家相看家宅方位,寻谋风水族坟。从此也怪,王家有如神助,不但添丁加口,生意兴隆,而且人畜平安,风调雨顺,仕途通畅。从此时来运转,家道振兴。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谁会想到,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一日地仙下街回家饥渴难忍,看见锅中有饭,也没细看,盛到碗里就吃。正巧被家中妇女撞见,说什么那是猪食。这一下伤着了地仙的自尊心,心里埋下了报复的起因。某日世廉公向他谋寻更加发达之道,地仙巧言,可在宅前深挖一条沟渠,美其名曰:沟通龙气,没过多久,沟渠中就渗出汩汩的锈水,直到家道败落。后人有言,那就是挖断了龙脉。生死不由命,富贵全在勤。假如真有所谓的风水龙脉,那秦朝也不会二世而终,富贵人家岂不会百代富贵?这个传说年代久远,是否是在世廉公时代发生,现今已无法考证。现在还有人称判穴渡为:破穴渡或破家渡,想必传说有些来历。

        1968年,抚河连年发大水,政府要在抚河两岸修筑大堤,判穴村老居被圈在堤外。无奈王刘邹三姓人家只能忍痛迁离故居。从此,判穴渡村一分为二,靠堤而建的称老判穴村,往东几百米定居的叫新判穴村。我家现在的祖屋有两扇大门,就是在堤外老居上拆过来的。

相传1864年前后,判穴渡曾遭遇水旱天灾,加上兵祸连年,瘟疫流行。家道渐渐中落,在我祖父良栋公6岁时,家中又突遇火灾,故居几栋砖瓦房顷刻间化为灰烬,匆忙中只救出堂屋中那两扇大门。两代人几十年的积累就此付之西流。听后真是令人叹息!

       先父1925年出生,祖母46岁生父亲,祖父良栋公大祖母2岁。那么良栋公就是1877年生的人。从此推断,从现在堤外水田下角故居,直到堤外水田上角老居,大约在1871年,也就是清朝同治9年后。在同治三年(1864年)到同治八年(1869年),王氏家族到底经历了一些什么事情?

        前一段时间偶然有机会查阅清朝年间的临川县志,联想世连公在世年代,看后不禁让我触目惊心。清穆宗同治三年(1864年),知府吴祖昌募壮男500人,建立昭武营,知县黄恩浩募丁勇500人,建立威武军。四月十六日,太平军侍王李世贤由金溪进击抚州,于河东湾文昌桥激战四天,清军营官胡迪堂中炮身亡,后太平军受挫撤退。同年,因战乱引起大疫,城内死者近万人。李渡、王家洲等处死者各数千人,同年,兼受水旱两灾。

       同治八年(1869年),四五月间大水破堤,民房漂没。次年二月二十日大风过境,冰雹聚降,雹重l~2斤,北乡自金鸡城(今城前)至云山圩,瓦屋尽裂。清德宗光绪二年(1876年),四月大水连涨三次,县境圩堤冲决殆尽,北乡溃堤尤甚,早晚稻无收。我们可以想象,王家州才多大的一个地方,因瘟疫李渡、王家洲等处就死了各数千人,而判穴渡就在其中间。再加上兵祸连年,水灾频发,王氏家族滨河而居,灾难来时难免首当其冲。话说回来了,灾难来时,岂又是人力所能挽回。正可谓:时也、运也、命也!

       1864至1788期间相隔76年,樵公回家时又是找的茂祥公,有可能这一年世廉公已离开人世。面对严峻的灾变,茂祥公只能坚强面对。茂祥公生五子,分别是:贤景、贤富、贤耀、贤肆、贤喜。瘟疫来时,家人如秋风中的树叶纷纷飘零。为了保留王家血脉,茂祥公打发樵公和良誽去安福县投奔长子贤景,帮忙打理笔店,学习经营。幸免于难的家人,团结抗争,再一次勇敢挑战水旱大灾。所幸的是景富耀肆喜五人皆安然无恙。但是茂泰、茂华、茂辉公名下子侄辈就有可能境况不妙,崇字辈老辈对贤字辈名字流传知之甚少,就是证明。

       盛衰之道,先贤早有定论。所谓周易者,应果循环,周而复始。犹如碾车石道,家运六十年一轮回。国运三百六十年大循环。纵观历代史籍,人生又是多么的渺小。想要改变时运的车轮,那真是犹如蚂蚁憾树。君不见,世廉公由贫而富到由盛转衰,王氏家人经历了一轮人生的洗练,看到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有谁会想到?同样的一幕,又在多少家庭中重演,也是儿孙满堂,男耕女织,勤劳致富。一样遭遇天灾人祸,丧子之痛,一样由贫而富到由盛转衰。短短的两百年,判穴支王氏家族已经过了三次轮回,第四次六十年循环又已经开始,前辈的事迹难道不值得我辈深思?警醒?世廉公晚辈子孙,虽无大富大贵之人,也没有出类拔萃之人材。

       但耕读为本,礼义传家。至今二百年,却也是瓜迭绵延,人丁繁盛。时至今日,发展进步的号角吹遍神州大地,盛世承平,百废具兴。我判穴王氏男丁,也不甘人后,秉承先辈遗风,勇于进取,在发展的道路上,一个个都有骄人的战绩。现在虽然天各一方,聚少离多,但是对家乡的热爱还是一往情深。

       值此家谱撰修即将告成之际,小子诚惶诚恐,虽不能为谱局分忧,又不能为家乡建设效力。早就想为判穴支世系清理脉络,整理世系,但俗务缠身,至今还无能清晰展现。今日粗略表达,亦不能尽善尽美,先辈神灵有知,想必会谅解晚辈冒失! 判穴支六世孙训彪敬2009.11.15夜于潍坊。

                      七宝老翁2023/5/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