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故】高奇峰:画学不是一件死物

 顺其自然h 2023-05-18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片

高奇峰(1889—1933),名嵡,字奇峰,广东番禺人,岭南画派画家,与胞兄高剑父、陈树人并称“二高一陈”,又称“岭南三杰”。

1907年,十七岁的高奇峰随高剑父留学日本,师从日本名画家田中赖璋。1908年回国后,与高剑父在上海出版《真相画报》及在广州出版《时事画报》。1911年中华民国建立后,随高剑父再度前往日本,继续艺术生涯,研究制版学。1918年返穗,任教于广东甲种工业学校,并创办美学馆授艺。1925年开始,执教于岭南大学。1929年,高奇峰由于劳累过度,积劳成疾只得在珠江边隐居养病,深居简出,绝少见客,但是仍然不放弃作画。1933年,高奇峰在筹备赴德国举行的中国艺术展览时,旧疾复发,于11月2日在上海病逝,时年四十五岁。

高奇峰的作品题材以翎毛走兽、花卉、山水为主,早年随高剑父习画时,间接师承了清末广东画家居廉、居巢的撞粉撞水技法和画风。留日期间,他接触到西方写生素描和透视等技法,眼界更为开阔。他的作品从中西画学撷取所长,在注重写实的同时融合中国画的传统笔墨形式,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按语  

20世纪20至40年代期间,广东地区是中国社会变革、文化变革和艺术变革最为突出的地区。此时主要的艺术团体分为两派:一方是以赵浩公、黄少梅等人为代表组织的“癸亥合作画社”(后改名“国画研究会”),高扬传统画学,以研究国画振兴美术为宗旨;另一方是以高剑父、高奇峰等人为代表的“新国画派”(或称“折衷派”),主张折衷中西、融合古今以创作新中国的时代艺术。回顾这两座堡垒的过往,从1926年方人定、黄般若为主的“方黄之争”,到30年代掀起的“新国画论争”,乘着国学回归潮与高涨的民族情绪,国画研究会的针对性强、攻势更猛烈,而折衷派光是为自己辩驳已有些招架不力。

本文源自高奇峰先生30年代在岭南大学授课期间的演讲,后由其弟子笔录,再经高氏本人修正成此稿。原载1934年刊《社会月报》第1卷第2期。

文章体现了高奇峰呈现时代精神、用艺术深入社会生活的艺术主张和政治抱负。如演讲题目所示,高奇峰认为画学或说艺术,本就有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通过不同时代的艺术体现的。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精神,因此画家需要通过切身经历、体会时代生活,艺术应该体现时代之间的差异;在画法上,应该取中西艺术各自精华相结合,以呈现自然万物的性情,最终创作出饱含个人精神体悟的时代作品。

 
画学不是一件死物 

文 | 高奇峰


我以为画学不是一件死物,而是一件有生命能变化的东西。每一时代自有一时代之精神的特质和经验,所以我常常劝学生说,学画不是徒博时誉的;也不是聊以自娱的,当要本天下有饥与溺若己之饥与溺的怀抱,具达己达人的观念,而努力于淑性利群的绘事,阐明时代的新精神。所以我们学画,必要把解剖学心理学社会学也研究得清清楚楚,明白社会现象一切的需要;然后以真善美之学,图比兴赋之画,去感格那混浊的社会,慰藉那枯燥的人生,陶淑人的性灵,使其发生高尚和平的观念。庶颓懦者有以立志,鄙薄者转为光荣,暴戾者归乎博爱,高雅者益增明洁。务使时代的机运转了一新方向,而后世观了现在所遗留的作品,便可以明白这时代的精神和美德,及文化史事,这才是我们作画的本旨。
我从前是单能学习中国古画的,并且很专心去摹仿那唐宋各家的作品,后觉得其优美之点固多;然倾向哲理,也易犯玄虚之病,而且学如逆水行舟,觉得不集大成,无以充实进展力。汉阳帝时,西域画风输入,艺术上得了外来思想的调剂,于是画学非常发达,日臻昌盛,此其明证也。所以我再研究西洋画之写生法,及几何光阴远近比较各法,以一己之经验,乃将中国古代画的笔法,气韵,水墨,赋色,比兴,抒情,哲理,诗意,那几种艺术上最高的机件,通通都保留着;至于世界画学诸理法,亦虚心去接受。撷中西画学的所长,互作微妙的结合,并参以天然之美,万物之性,暨一己之精神,而变为我现时之作品。所望各学者扩而充之,日益孟晋,因为画学不是一件死物。

编者|黄丹绵

图片

《猫》 绢本设色
图片
《清猿图》 设色纸本 1924

图片

《啄木鸟》 设色 立轴 19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