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学东渐”对岭南画派的影响

 韩钦定梅溪书屋 2011-12-14

【作者】赵靖【关键词】中西结合古今结合高剑父【指导老师】甘霞明【专业】美术学

【正文】引言: 岭南画派主张创新,主张写实,主要引入西洋的技法。岭南画派最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创新精神,岭南画派永保青春的原因就是岭南画派大胆革新。中国画研究的题材以古人画为本,对于自主和创新很是缺乏,没有创造性,内容显得沉闷。很少有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所以岭南画派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成就和在当时的时局下能够大胆的接受和吸收,这与西学东渐的历史大背景是息息想关的。一、“西学东渐”与岭南画派的产生背景。在19世纪中期,我国出现社会动荡的局面,政治混乱,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发动战争使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同时西方的哲学、应用科技、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中国自己也发起了以求强、求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其实西学东渐的起源不仅仅在洋务运动时期,,其过程是跨越朝代的,我们以1800年为界,把西学东渐的历史分为前后两期。由于西学东渐这一事实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所以我们叙述的时间范围也只能根据具体内容而作出适当的变通。
         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就是1800年以后的西学东渐。概而言之,西学东渐大体上先是物质层面的接触,表现为实用科学技术传入;进而发展到制度层面的借鉴,表现为社会政治学说的传播。逐渐上升为各种学术,思想的传播。西学东渐的最重要途径为翻译书刊,出国留学。清朝末年,中国画坛弥漫着一股仿袭泥古、重复僵化,死气沉沉的颓风。那时的当务之急,是呼唤能够力挽衰败已极的画坛的“英绝之士”的出现。历史选择了后来约定俗成的岭南画派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充当革新中国画的斗士和先行者。他们对中国画进行全面地观察和反省、进行着破旧推陈的改革。而更重要的是高剑父还与志同道合的陈树人、高奇峰合力于改革鼎新新中国画的创作实践,构成“折衷中西、融会古今”他们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也非常新颖和鲜明,不仅打破和摆脱中国画老程式的羁绊,还大胆地吸收西洋画如透视、解剖、色彩之规律,力求兼容并畜、融会贯通,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创造出中西结合,又独具地方特色的新国画。应该看到这是中国绘画史上又一次视觉大飞跃。鲁迅曾经指出:“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坟.论睁了的眼看》)所以岭南画派的革命性与先进性,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和开创性的贡献。二、岭南画派对西方写实观念和技法的吸收和对传统国画的改造。岭南画派也不是从一开始就能对西方的绘画进行吸收,这就关系到在这长绘画改革中的几个岭南画派的重要人物――岭南三杰,他们为岭南画派乃至中国绘画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我们亲切将他们合起来称作“二高一陈”,当然说他们三个的意思不是指仅仅他们三人进行了改革和贡献,只是他们是提倡改革的先行者,也与我们研究的西学东渐的背景最接近,所以通过他们三人在历史道路上的探索和发展经历,我们不难梳理出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岭南画派对西方写实观念和技法的吸收和对传统国画的改造,从而让更多的人去接受和发扬“折衷中西、融会古今”这一伟大的艺术无国界的精神。
         1、二高(1)高剑父(1879―1951年),名仑,字爵廷,号剑父,剑庐等。是广东番禺大石乡员岗村人。小时候家境贫寒,以放牛、种田、维持生计,曾在族叔开设的小药店当学徒,有空就向他的叔父学画。后来经人介绍拜居廉为师,从而临摹了大量历代名画,打下扎实的中国传统绘画基本功。高剑父早期作品沿袭“居派”撞粉、撞水的技法,明显带有文人画水墨与写意的概念,比较自由和奔放。在他的同门师兄中有位叫伍德彝的,是岭南望族,他家中收藏了大量古画名迹,在他的帮助下高剑父在这里吸取了古画众家之所长。
       20世纪初中国传统社会面临危机,高剑父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走入社会,深刻感受到国家面临的危机,便积极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同时身为艺术家的他更认识到中国的文化艺术也必须革新,提出了倡导“艺术革命”,他是最先结合中西表现的画家,在1920年至1938年,这段时间的变革题材十分广泛,他综合运用中西技法力求写实,也保持了中国画的笔墨效果,突出线条的书法性,常常以粗犷的焦墨和苍劲老藤般的书法线条作画。
       不但有传统的题材,也有前所未有之全新题材,如飞机,汽车,骷髅头,乌贼等。他追求古今结合线面结合,构图夸张,既擅长写意,也能画工笔。画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以至草虫禽兽,无所不能。他大胆融合了传统绘画多种技法,并注重写生,从而创立了自己的新风格。他又恰到好处地运用西方和日本技法的透视,明暗,光线,气候,空间等法则去描绘一般画家不敢动笔的飞鱼,火腿,饼干,甚至还有飞机坦克。所以他的画常常表现出音乐般的气质,就象是溶合了光影,水色的交响乐。先进的革命思想造就了高剑父时尚的艺术主张,他认为“绘画是要代表时代,应该随时代而进展,高剑父为辛亥革命出生入死,勇于挑战,很有冒险精神,他的画作往往充满了苍茫、霸悍之气。
         1919年画的《千里江山一击中》,不是“居派”温婉纤丽的传统技法,而是结合了苍劲的大斧劈皴与西洋画“表现空气”与空间烘托的画法,画中的雄鹰迎风展翅欲飞、似要搏击长空,体现了他在凶险繁杂的革命中,无所谓,一无往顾,困兽犹斗的英雄主义气质。高剑父既擅长写意,也能画工笔,还有其他各种技法大都大胆创新,而且借鉴日本画、西洋画表现空间和透视原理的绘画手法,擅长在熟宣上作画面背景的渲染,着色大胆,重视写生。他的山水画具有磅礴的气势,笔法和夏圭、马远相近,清秀飘逸中不乏刚劲之力。1927年画的《万壑争流》(图2)体现出高剑父深厚的基本功。
         30年代初期,高剑父到印度吸取画经,并游历了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锡金,不丹,斯里兰卡等国。沿途临摹各地的古代壁画造像。并且在喜玛拉雅山用西画的素描写实法创作了《喜玛拉雅山》图3)。整个画面到处体现了对西方技法的应用,画面的体积感,光线感很强。由于人生的无常和悲剧。导致他无法自解的心理障碍,自己却以报国为己任使他常有难以抑制的挣扎和痛楚,他时常充满矛盾,即好古,又好今,即好旧,又好新,即乐于入世革命又乐于出世归隐,甚至即得到慷慨的赞赏同时又忍耐着尖酸的攻击。所以他的画常常表现出“极”“绝”“凄厉”的美学色彩。描绘荒寒、悲凉的境界对他来说是一种特别有味的体验。《白骨犹深国难悲》(图4)、《文明的毁灭》(图5)、《难童》这些作品就是高剑父悲天悯人的写照。
          到40年代后期随着孙中山的逝世,社会混乱,政事多变,加上年龄挫减的锐气,使他痛感政治抱负的失落。心情一度低下,于是对佛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觉得佛学与艺术有许多相通之处。这使他心静下来,更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画意象性的特征:“夫画者,从于心者也。”他不顾路途遥远,年老体衰,不怕危难到拂国考察取经,攀登喜玛拉雅山去寻找佛迹并且希望为其人生与艺术找到那尽善尽美的“极乐世界”他苦苦寻觅直至心脏停止跳动,也没有找到理想的答案。尽管他对政界的消极与回避醉心佛学,但是他从未泯灭对国家民族的命运,社会的进步投以热切地关注。越是憧憬艺术革新的理想境界,这位以民族复兴事业为己任的忠实的三民主义信徒的悲剧意识就越强烈。“苦心谁识得,和泪写黄花,”即是这位曾出生入死的辛亥革命党人悲凉心境的写照,也极为深刻地勾画了一位熊掌与鱼不能兼得的艺术革命家孤独而无可奈何的心态。”这里要提一下:尽管高剑父一生命运曲折坎坷,这不影响他对绘画人才的培养,他特别爱才,广收门徒,他创办的私人画院“春睡画院”是推广中国画艺术革新的大本营。也是岭南画的发展培训基地。关山月、黎雄才、方人定、黄少强等两难派大师都出于此。他最先引进西方绘画的画展制,认为展览会可以使画家的画,在大众的评判下知道得失,并提高画派影的响力的。对推广岭南画起了很大的作用。
          (2)高奇峰(1899―1933)名翁,广东番禺人。他的绘画艺术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他通过学习、接受居派的绘画领悟了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为“折衷中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7岁高奇峰就跟着高剑父赴日本学画。潜心研究传统的四格、六法之外,力倡新国画运动、曾受聘于岭南大学任教。所作人物、花卉、走兽、禽鸟均气韵生动,用笔雄奇豪放,作品洒脱舒畅,别具意趣。他的作品以中国绘画的笔墨体系为主,发挥中国画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并努力发掘一个净洁晶莹、纤尘不染的艺术境界。他主张的的意境是主客统一、情理统一、形神统一、意想统一的情景交融境界,是画家创作的终点,也是欣赏者再创造的起点。德国的克罗齐指出:“艺术家的全部技巧,就是创造引起读者审美再造的刺激物。”他的作画题材热衷于选取虎、狮、鹰之类的猛禽雄兽为表现题材。如1926年选入广州中山纪念堂长期陈列的《怒狮》(图6)。画家运用传统翎毛周兽画罕见的大特写视角,描绘一头带着吼声猛冲下山的雄师,只件怒睁的双目闪着寒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