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岭南画派传承更多的是“求变创新”精神

 浔庐山水 2019-01-27
关山月 傅抱石《江山如此多娇》人民大会堂藏
高奇峰《松猿图》(国画) 广东省博物馆
陈树人《鼎湖飞瀑》(国画) 中国美术馆藏
赵少昂《碧水净无尘》(国画)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近现代中国美术中,派别林立,包括以上海为中心的众多地域画派,如浙派、徽派、扬州画派、虞山派、金陵画派等,还有一直处于主流位置的京津画派

然而,由于岭南画派有着与时代密切相连的学术主张,也有典范的实践成果,使得它成为了20世纪中国美术中的重要一环,既是外界了解广东乃至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重要窗口,也是岭南文化中,尤为闪亮的文化名片之一。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广州:“艺术变革的策源地”

广州是中国接受西方文明、迈开现代化步伐最早的城市。资料显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开放海禁,设立粤海关,允许外国商人通过官府特许从事外贸的行商进行交易,广东十三行正式开设。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朝政府撤销福建、江浙等地的海关,仅保留广州的粤海关“一口通商”。100多年间十三行承揽了对欧美国家的大部分商业贸易。中国以广州为始发口岸,形成了与东北亚、东南亚和非洲、欧洲、美洲发达的海上交通。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岭南画派纪念馆学术总监韦承红在署名文章《20世纪中国画变革之先声:岭南画派》中指出,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加上商业贸易的繁荣带来了文化艺术的频繁交流,使广东成为最早接受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地区,并逐渐成为艺术变革的策源地。

背景:模仿西方,东渡日本

十三行行商的商业贸易活动成为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路径。学习、模仿西方绘画技法、风格的外销画创作和销售开始兴盛,在十三行地区,开设了许多从事外销画活动的画室和画店。

在当时的广州番禺隔山乡(今广州市海珠区江南大道中)出现了居巢和居廉两位花鸟画家,他们注重写生,创造性地运用“撞粉”“撞水”等没骨花鸟画法来表现岭南温润的花卉景物,形成“隔山派”亦称“居派”的画风,从他们的画作可以看到西方画法的影响。

居廉更被认为是较早成功地将西方水彩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起来的画家,其门生高剑父、陈树人二人志同道合,惺惺相惜,并在后来的岁月中一起为开创“新国画”,共同努力奋斗,成为终身挚友。

陈树人与高剑父、高奇峰“二高一陈”则借道扶桑,东渡日本求学。

主张:“折中中西,融汇古今”

1912年,高剑父、高奇峰在上海创办《真相画报》。1912年—1913年,《真相画报》第一期至第十六期连续刊登陈树人的文章《新画法》,较为完整系统地阐释了岭南画派“折中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理念。

高剑父也撰写了《我的现代绘画观》,这个被誉为是后来岭南画派的理论纲领,其核心是:以“折中中外,融合古今”为道路,师法自然,改革旧国画,创立反映时代精神、雅俗共赏的“新国画”。

王坚在《“二高一陈”及其创立的岭南画派》一文中提出,这种提倡以折中、兼容、开放的心态与观念,尤其是大胆取法外国美术的元素,融合到传统中国画创作的举动,是前所未有的。

此后,“二高一陈”不但积极办刊撰文宣传推介,开办画院、画馆,收授门人弟子,还在大学、美术专科学校任职和讲学,经常举办画展,从广东到上海、南京、澳门、桂林等地,都有他们的活动足迹,他们不但不遗余力地宣传新国画观,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而且积极付诸实践,以大量开拓性而又独具个人风格的创作,一洗国画传统面目,成为“民初画坛上最早革新中国画的典范”,使广州成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与上海、北京“三足鼎峙”的画坛三大重心之一。

新风:中西融合,别开生面

高奇峰在《真相画报》第十一期《本报同人美术画》专栏中将自己的画作径直标明为“折中派”。“折中派”后又称“新派”或“新国画派”,这些名称与后来出现的“现代画”“现代国画”等词,都是“新国画”的等值概念,向大众明确表达了这是一种“中西融合”的别开生面的新画风。

诗人泰戈尔的评价:“(高剑父)先生的作品是以贵国画为基础而吸收各国的特长的。我之为艺,是本着历史的遗传与现代合一的研究。我治艺的主张,是与先生不谋而合”,可以说,这是高剑父“新国画”最强有力的支持。

“这是具有革新面貌的岭南画派走向亚洲、走向世界的一次重要努力。”李劲堃、韦承红的文章中如此写道。

李劲堃、韦承红的文章中指出,“集中外之大成,合古今而共冶”的传承理念不仅丰富了岭南画派画家的表现技法,更使这一群体的艺术呈现多姿多彩的风格。

上世纪50年代之后,关山月、黎雄才、方人定等艺术家创作的一系列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的优秀作品,无论在审美意识还是在艺术成就上都将岭南画派表现时代精神的理念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旅居海外的赵少昂杨善深、司徒奇等大师也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发扬岭南画派不囿于门户、大胆兼容并蓄的精神,为中国画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进一步奠定了岭南画派在当代画坛中的历史地位。

梁照堂:岭南画派是“自觉性革新”

著名美术理论家梁照堂曾撰文写道:“上世纪初,京津画派、海上画派和岭南画派这三画派形成三足鼎立的画坛局面,其中京津画派属于传统派;岭南画派代表革新派;而海上画派以革新为主,但跟传统还是比较有联系的派别。”他认为,海派与岭南画派不同的根本性在于“一个是自发性改良,一个是自觉性革新。”

事实确实如此,高剑父一直倡导“为人生的艺术”,认为绘画的宗旨是反映“时代精神”。他反复强调“绘画是要代表时代,应随时代而进展,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了”。变革应该是无止境的,他认为时代的车轮不断向前转动,“今日改革了,创作了,不久就会陈旧了,又有新方法,新理论出现,那时又从而改革之,创造之,实在永远地革命,永远地创作,才能永远地进化的”。不断求新求变成为“新国画”常青的动力。

因此,在不少人看来,岭南画派传承更多的是一种“求变创新”的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