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述百练:建筑的意境

 一中大语文 2023-05-18 发布于福建

材料一:

在中国,建筑群的总体布局以至整座城市,都强调规则对称,但园林却是自由的。西方则刚好相反,建筑群和城市往往自由多变,而园林却规则谨严。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显然,中国人崇奉的“天人合一”“天地为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和生活情趣,对园林的构思创意起了根本性作用。

与西方比较,中国园林重视自然美,虽有人力在原有地形地貌上的加工,甚至可能全由人工造成,但追求“有若自然”的情趣。园林中的建筑也不追求规整格局,而效法路亭水榭、旅桥村楼,建筑美与自然美相得益彰。大自然本身就是变化多趣的,但自然虽无定式,却有定法,所以,中国园林追求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其中自有严格的章法,只不过非几何之法而是自然之法罢了,是自然的典型化,比自然本身更概括、更典型、更高,也更美。中国园林不仅停留于形式美,更进一步通过显现于外的景,表达出内蕴之情。

园林的创作与欣赏是一个深层的充满感情的过程。创作时以情入景,欣赏时则触景生情,这情景交融的氛围,就是所谓的意境。暗香盈袖,月色满庭,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岸芷汀花,村桥野亭,体现了远离尘嚣的出世情怀;水光浮影,悬岩危峰,暗示了山林隐逸、寄老林泉、清高出世的追求。

这些,都是文人学士标榜的生活理想。因此,中国园林的高下成败,最终的关键取决于创作者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高下文野。

1685年,英国著名学者坦伯尔针对西方的几何式园林说:“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完全不规则的花园,它们比任何其他形式的都更美;不过,它们所在的地段必须有非常好的自然条件,同时,又需要一个在人工修饰方面富有想象力和判断力的伟大民族。”他还写道:“中国的花园如同大自然的一个单元”。此时,欧洲所流行的园林,正像凡尔赛花园的建造者勒诺特所说的,却是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

黑格尔也认为中国园林不是一般意义的“建筑”,而“是一种绘画,让事物再现自然形状,力图摹仿自由的大自然。它把凡是自然风景中能令人心旷神怡的东西,包括湖、岛、河、假山、远景等都纳到园子里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所以它具有再现自然的性质,而不再是不再现任何东西,只抽象地表现出一种氛围的“建筑”。

歌德则用诗一样的语言称赞中国人:“在他们那里,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你经常听到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不停,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是月白风清。月亮是经常谈到的,只是月亮不改变自然风景,它和太阳一样明亮。”他在这里谈的,很大程度上都指的是中国园林。

(摘编自萧默《建筑的意境》)

材料二:

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片,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作“隔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入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逼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境内,扩大了境界)。园中凿池映景,亦是此意。

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项重要的领域。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园林——天人关系(主张天人合一)建筑章法(遵循自然之法)

B.西方园林——天人关系(主张人定胜天)建筑章法(遵循几何之法)

C.中国园林——总体布局(自由多变)美学特质(追求自然情趣和出世情怀)

D.西方园林——总体布局(严格对称)美学特质(追求几何美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园林对“有若自然”情趣的追求,受“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对自然美的重视甚至可以不加改变而保持其自然形态。

B.在对中国园林外在形式进行设计、加工时追求以情入景、触景生情,通过要素的选取、加工和组合寄寓外景以内蕴之情。

C.中国园林通过布置、组织、创造和扩大空间来丰富空间美感,颐和园便是运用长廊、另辟小园林等做法来创造艺术意境的。

D.黑格尔认为中国园林不是一般意义的“建筑”,它具有还原自然的性质,是能够具体地表现出一种氛围的“建筑”。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不仅在中、西方园林之间,还在二者的建筑群和城市之间进行比较,借中西方之间的对比,表现两种文化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

B.材料二中沈复所言的有关大小、虚实、藏露等关系的观点,从美感特点来说,与材料一所论中国园林追求“道法自然”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

C.材料一中歌德所说的“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从效法自然的角度反映了中国园林善用“借景”之法寄寓感情的特点。

D.材料二使用“隔景”的概念,并以颐和园的谐趣园为例加以证明,意在强调中国园林建筑善于处理空间的艺术。

4.坦伯尔与黑格尔对中国园林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4分)

5.艺圃是苏州一座极具特色的明代小园林,园中至高点有座朝爽亭,亭内的槛联这样写道:“漫步沐朝阳,满园春光堪入画;登临迎爽气,一池秋水总宜诗”。朝爽亭的设计是如何体现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主张人定胜天”错误,材料一中只提到“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没有说“人定胜天”)

2.C(A项“对自然美的重视甚至可以不加改变而保持其自然形态”错误,材料一原文为“与西方比较,中国园林重视自然美,虽有人力在原有地形地貌上的加工,甚至可能全由人工造成,但追求“有若自然”的情趣”,是“甚至可能全由人工造成”;B项“在对中国园林外在形式进行设计、加工时追求以情为先、触景生情”错误,材料一原文为“创作时以情入景,欣赏时则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是在欣赏时;D项“它具有还原自然的性质,是能够具体地表现出一种氛围的“建筑'”错误,材料一原文为“所以它具有再现自然的性质,而不再是不再现任何东西,只抽象地表现出一种氛围的“建筑'”)

3.C(“从效法自然的角度反映了中国园林善用“借景'之法寄寓感情的特点”错误,反映的是“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表明园林的自然美)

4.①坦伯尔主要强调中国园林需要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人工修饰方面的想象力和判断力,二者缺一不可。②黑格尔则认为中国园林是自然风景优秀元素的合成,是一种再现自然的绘画。(每点2分)

5.①朝爽亭坐山临水,体现“有若自然”的情趣。(2分)②亭居园中至高点,可“俯借”满园春光之景;(2分)亭下临一池秋水,可“镜借”天光云影。(2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