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晨游柳公祠

 东营微文化_ 2023-05-19 发布于山东
上学时就很喜欢柳宗元的诗和文章,眼前一直闪现着的是他的诗句中孤舟蓑笠翁的形象。前几天,途经柳州,住所离柳侯祠很近,第二天,寂寥的清晨,沿街而下,怀揣着儿时的梦境,我踏入重修复原了清代风貌的柳侯祠。
迎面是一尊柳宗元的石塑,塑像上的他穿着青色衣衫,神色黯然。石塑背后不远处是罗池,罗池东侧是柑香亭,西侧是柳侯祠,分前、中、大殿三进,祠北有衣冠墓。
为官时的他先是被贬到湖南永州,在那历经磨难的10年间,亲族朋友没人理睬他,也让他摆脱了世人、自己内心的羁绊,能潜心修学,著名的《永州八记》在这里诞生。后来,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途中,他乘船经过汨罗江。看着连绵的山峰,浩渺的洞庭湖,奔流的湘江水,想起屈原遭到陷害,报国无门自沉江的惨景,他见景生情,庆幸自己能重回京城,兴奋的写下这首《汨罗遇风》:
南来不做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谁知,上天却和他开了一个大的玩笑,不久,又是一纸诏书,他被贬到更为边远的柳州。他怀着凄惨的心情,带着无限的惆怅,与同时被贬广东的好友刘禹锡等人离开京城,一路风尘来到衡阳就要分手时,他更加忧愁悲凉,情不自禁的轻声吟道:“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两首诗诞生时间相隔不久,但是心境,心态完全不同,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或许他当时想,能归田遁世做普通人也比这样好很多,但是他别无选择,而且可能更想不到的是,那时蛮荒的柳州会成为他生命的终点。
东侧的柑香亭,是因柳宗元的诗而得名的,到柳州后,他发动群众种植黄柑,所著《柳州城西北隅种甘树》诗广为流传,后人兴建“柑子堂”来颂其事。后来原址废坍,又在罗池旁重建,改称“柑香亭”。在他最后的四年时间,他祭天祈雨,释放奴婢,开凿水井,兴办学堂,倡导医学,植树种竹,用他独到的学识为当地社会注入了一股清流。
祠为粉墙灰瓦,回廊构架,祠中碑刻很多,大部分是后人凭吊纪念的文字。信步中殿,赫然入目的是耸立堂中的巨大镇祠之宝“三绝石”,碑石斑驳可见,碑刻良工手迹、刀笔俱见,墨迹苍劲有力,丰腴跌宕之风跃然石上。是宋代苏轼的书法,写的是韩愈《柳州罗池庙碑》中祭祀柳宗元吟唱的《迎颂享神诗》,因韩文、苏书、柳事于一身,文采神韵凝于一碑,世所罕见,称为“三绝碑”,因其句首“荔子丹兮蕉黄”,也称为“荔子碑”。
祠后有柳宗元衣冠墓,他病逝时年47岁,第二年灵柩归葬长安,柳州人在他灵柩原停放处修建了衣冠墓,供世人凭吊。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学识文章、自然景观和政事的统一。千年前的一代大师,在大一统的版图上,像一枚棋子一样被挪来挪去,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也如普通的我们一样无能为力,他曾挣扎过,憧憬过,欣喜过、彷徨过。但是,当政治豪情和憧憬的梦多次被击碎,在那些孤寂而荒凉的日子里,他却能踏踏实实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阐释得淋漓尽致,留下许多让后人传颂的事迹,以致被后人记住了千年,而且还一直记住下去。因此,他也成了一个独特的形象,他用生命诠释出一个中国人所拥有着的家国情怀,使后来的无数的官员或多或少强化了责任意识,无论身居何位的官员,耳边都会响起:“官位是暂时的,而人民的利益永远是永恒的。”

作者简介:赵丙彦,1975年生,就职于利津县委编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