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学还是苦学?关键在于回归教育的本质

 幸福萌爸 2023-05-19 发布于江苏

  学习究竟是快乐还是痛苦?不同的人理解肯定不一样,但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学习是苦的,因为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我们的思维。

       老师和家长往往教育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人”,更有甚者,直接把“十年寒窗无人知,一朝成名天下闻”演化为“十年寒窗苦”。

      不仅有这些广为流传的学习苦的名句,还有很多做注解的故事,比如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的故事,更是让孩子认为学习是苦的事情。

     当孩子在思想上认为学习是苦的时候,只要在行动上有感觉苦的时候,学习苦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一种很正确的“真理”被他们信奉,然而,他们却可能忽略了学习快乐的一面。

      任何事物都是具有阴阳两面的,有苦就有乐,学习也一样,如果把思想集中在读书的苦上,就很难体会学习的乐。这让我想到我的一个亲戚,当年他因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不需要升学考试才有机会读初中。上了初中后,整天叫苦连天,回家时常对着他妈妈说:“妈,你看初中学习多辛苦啊!我头发都白了,你赶快烧点好吃的给我补一补吧!”

       说实话,他的那几根白头发其实是少年白,而他所谓学习的苦,完全是因为他没有用心学习,根本听不懂课程,总是担心被老师批评和责骂,导致的心苦和心累,而不是学习苦。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一旦真正投入学习的时候,是不会感觉累的,因为投入学习会产生心流体验,一种沉浸于学习之中而忘记时间和外在世界存在的感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年我在读初中的时候,有一个不太爱学习的同学,不知从哪获得了一本少儿不宜的小说书,乐滋滋地坐在教室里安静地阅读,甚至在上课的时候也偷偷地读,因为过于沉浸于其中,老师走到他的课桌旁,他都没有感觉到。当书被老师没收后,他还念念不忘那点没有读完的内容:“我还剩几十页就读完了,真扫兴!”

      你看,他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完全感觉不到学习的苦,可转而让他去读教材,他便愁眉苦脸,连一页都读不下去,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这位同学能够把它学习“课外知识”的劲头用在课内知识上,不考上北大或清华,一般的大学总是能考上的,然而他连初中未读完就辍学了,因为他实在受不了“学习的苦”了。

     这里我把学习的苦加上了引号,就是表明这种学习是在学校里接受的为了应试的学习,这种学习是要通过一种叫做考试的机制来筛选人,将学习的孩子以成绩划分等级,给那些成绩高的孩子贴上爱学习的标签,而那些成绩低的自然就成为了不爱学习或不会学习的人了,他们自然而然就在心理上受尽了折磨,也逐渐失去了自信,更把学习当做一件苦事了。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是一种长久受到束缚而挣脱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喜悦。为什么学习会有这样的喜悦呢?因为孔子所说的学习并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也不是为了实现他人的理想和目标,完全是为了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学习,所以会感受到快乐和喜悦。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放在今天也合适呀,多少孩子是为自己而学呢?不是为自己而学,自然而然就痛苦了。就像我那个初中同学,他为自己去学习一些“生理知识”,乐在其中。然而,为了应付考试而被迫学则万分痛苦。

     现在的教育也是没有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来,教育的本质不是让孩子到学校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让孩子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当他们能够自主自觉地去获取知识的时候,内心里是不会感觉到痛苦的,自然而然会感到学习是快乐的。

       马上要送孩子上学了,就此搁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