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若风:让标准成为巴渝文化旅游走廊标识

 戈笛书屋 2023-05-19 发布于重庆

“元浦说文”由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创办。

目标在于速递文化信息、传播深度思考、汇集文化创意产业的业界和学术精英,搭建产学研的合作桥梁。

文章来源:孙若风,作者:孙若风

 作者简介  

Image

孙若风

文学博士,高级记者,博导。全国旅标委主任,全国文体康旅装备联盟理事长,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央美院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首席专家。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中国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中国农业出版社顾问。人大、兰大、南开、武大、中大、中央民大、北二外专家、教授。

让标准成为成渝文化旅游走廊标识

       ——在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论坛的演讲

Image

       

      川渝两地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类型多样,自然景观独特;旅游资源禀赋好、数量多、品质高。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现拥有8项世界遗产、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7个国家一级博物馆、148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个世界地质公园、23个国家地质公园、3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3个国家森林公园、2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5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5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0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66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6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8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
      这些标志性的成果都是按照相应标准评定出来的,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这就是标准的作用。
      当然,标准的作用远不止这些,标准的主要作用还在于对行业日常活动的引导与规范。
      一个时期以来,标准化逐渐突显为各行各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工具,也成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在统筹文化旅游的区域发展中,无论是发展文化事业,还是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对标准化的需求,也表现得经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建设中,理应充分发挥标准化的作用。

Image

      通常所说的标准化,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之后的产物,为了适应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需要,通过标准共享,加强协调,提高生产效率。但标准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发端,或者说,人类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标准的维系和推动。只是到了工业文明时代,标准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组织生产的核心元素。今天,标准化是质量强国的重要抓手。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将标准转化为自身的轻资产和软实力。
      事实上,标准是人类文明的进阶,而且,第一个台阶应该就是文化类型的标准。人是文化的动物,也是语言的动物,而语言乃至于文字,都是“约定俗成”的结果,“约定俗成”就是标准。文化与标准在逻辑上互为因果,没有文化就没有标准,反之,没有标准也没有文化。由此可以说,人是标准化的动物,特别是文化标准化的动物。历史上,文化标准往往成为社会发展的阶梯。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标准化既是区域共同文化的历史成因,也是现实发展的杠杆。川渝两地山水相联,历史同脉、文化同源,这种关联,往往是在共同文化需求和文化氛围中的相互约定,并且将这种约定在实践中反复检验,形成了事实上的标准。这是今天在川渝文化共同体建设中,将这种标准化由自发行为转变为自觉行业的基础,今天要进一步实现标准共享,以此推进两地的协同共建、互补共赢、产业融合、均衡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规划》提出区域协调,合作共建,要强化区域协调发展,加强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着眼于“一盘棋”整体谋划,发挥优势,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显著提升区域文化和旅游整体竞争力。这其中,应该充分发挥标准化的作用。
Image
      两地标准共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贯标”协同。文化和旅游部目前共有九个标准化委员会,不断推出的标准基本覆盖了本行业的各个领域、层面和环节,而且与时俱进,始终处于制修订的动态过程中。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及各部委标准化委员会所制定的标准也有很多与文化旅游相关。围绕文化旅游,已经形成由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社团标准、企业标准构成的标准化体系。文旅部、国家发改委、重庆市、四川省的走廊建设规划,提出要建设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并且对标文化和旅游的各项工作,包括艺术创作、文物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旅游业、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等等。应在贯彻标准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把标准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成为种种样板之前,首先成为标准化的样板。
      第二,加强“立标”协同。在当前的标准化改革中,除了加快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工作,还要加大力度推动地方、社团制定标准,即地标和团标,而且鼓励企业把自己的标准拿出来与社会分享,川渝两地当然要积极投入这样的立标过程。还应从共建成渝文化旅游走廊的需要出发,制定专门的标准,协调两地行动。一个时期以来,区域统筹是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但从全国来看,面向区域的标准制定仍然滞后。为区域统筹“量身制作”标准,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一是要有改革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强化区域标准的思维,坚持需求导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二是掌握标准化工作的主要方法。我们所说的标准一般指的是技术标准,制定标准本身也是“技术活”,有其基本的程式、术语和方法。三是与各类标准相互衔接、对应,特别是与相关的国标、行标、地标以及国际标准,主动融入有利于区域和企事业单位发展的文化旅游标准化环境。
      第三,加强“研用”协同。实现区域共享相关标准,一是加强宣传联动。要积极参与包括标准化日等宣传活动,让标准更多的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管理者熟悉和使用。发挥文化和旅游的社会窗口优势,把宣传工作日常化、生活化,深入人心。二是加强实施联动。在创建国家级以及其他各类层级的示范区、示范单位过程中,加强交流和协调,营造共同的氛围,实施共同的标准,乃到于使用区域统一的文旅标识,使这些标识成为服务区域各类文旅主体的导引,并在日积月累中强化区域意识,特别是走廊意识。三是加强研究联动。相对而言,文旅标准化起步较晚,区域标准更是空白,制定标准,研究先行,一般性的理论研究和实用性、操作性研究、普遍性研究和区域性研究,都需要补课,跟上国家标准化发展特别是文旅发展的形势。
Image
      期待川渝两地在共建走廊进程中在以下方面做出探索和示范:
      一是关注数字文旅发展。数字化是当前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文旅数字化的标准共享尤为重要。《规划》在提出要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赋能作用时,特别强调加快推进数字文化、智慧旅游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充分彰显数字化时代文旅标准适时性、通用性和开放性特征。
      二是关注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中的文旅发展。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中保护利用在地文化的两大领域,也是共建走廊中应该面对的重要课题和应抓住的机遇。目前围绕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相关部门已经推出的一系列关于乡村文旅的示范项目,并且明确了评选标准。围绕城市更新的文旅项目,也体现在将老厂区矿共改建的文创园区等项目中,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科技示范基地等评审,都是以相关标准为依据。这两个方面的示范手段还会进一步丰富与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川渝两地在城乡文旅发展中往往居于领先地位,比如最早出现东郊记忆、农家乐等,在新一轮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中,要在通过标准化促进和规范文旅发展方面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三是关注文旅融合以及文旅与相关产业的融合。近年来,众多部委加大了各自领域的文化建设,文化和旅游部与教育、科技、卫生、住建、人力资源等部委明显加强了互动性,联合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借力,共享平台,拓展渠道。工信部、农业部、水利部、林草局等部委在与文化和旅游部门相互配合的同时,各自又发布文件,在本部门开展工业、农业、水利、林草等方面的文化遗址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并且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在这些部委的内部,不仅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建设内容,还有大量的文化建设资源,包括人员、财力、空间。在当前创意经济、体验经济兴起的背景下,2014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撬动了跨界融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重庆市、四川省在成渝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中也体现了融合发展的思路。多年来,川渝两地在工文旅、农文旅和商文旅的融合实践中,涌现出很多成功案例,在今后的融合发展中,主动、自觉地加强标准化方面的协调、联动,一定会让标准显示出它在协调区域发展中独特的纽带作用和杠杆作用。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删除。】转载请注明:元浦说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