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话王正志:风口业务,知产律师如何“挖呀挖”丨律新对话

 律新社 2023-05-19 发布于上海

作者丨郭浩文

出品丨律新社研究中心

中国知识产权业务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总额达4868.8亿元,同比增长57.1%。全国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吸纳就业人员超过92.8万人,总营业收入达2600亿元。

根据《202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报告》,2022年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指数达到116.3,较上年基期值100增长16.3。在49个样本国家中,202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国际比较指数得分79.56,排在第8位。同时,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排名上升至全球第11位。

不仅国家层面将知识产权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律师行业也对知识产权业务高度重视。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在1996年11月就已成立,28个省、市、自治区的律协也均设置了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占比高达82.35%。北京、广东两地还分别设置了专利法律委员会、商标法律委员会以及著作权法律专业委员会。

律新社研究中心在《精品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品牌指南(2023)》调研中,与高文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正志调研对话时了解到,知识产权法律服务蓝海广阔,知产律师加强专业立身,可以深挖业务,必有“惊喜”。

01

人文底蕴+理工思维=知产大咖

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王正志表示,在学生时代,他是一个热爱文艺的青年。后来因为机缘巧合,他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工作,接触到了一群理工科专业的同事;理工科的思维方式,也日益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方式。

同时,也正是这段工作经历,让他对知识分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尽管在各自的领域有很高的成就,但他们往往对于法律的认识相当有限。因此,在知识分子群体与社会之间搭建起一道沟通的桥梁,协助他们更好地将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对这一群体而言,也是相对必要与公平的。

出于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尊重,王正志认为,他们的劳动成果应该得到对应的商业利益,两者之间需要达到一种平衡。他认为,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无可厚非;但从长远来看,专注做下去则依然需要一些情怀,才能真正理解这份工作的意义,把这份工作真正做好。

02

着眼当下,问题与机会并存

谈及中国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现状,王正志认为,目前市场整体还处于服务水平较低的初级阶段,主要问题集中在服务水平的良莠不齐、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并且这些问题依然会长期存在。但也正因如此,也为从业者提供了足够多的机会。

律新社:您认为当前知识产权法律服务行业处于哪个发展阶段?有哪些问题和机会?

王正志:我认为当前中国知识产权法律服务行业整体处于初级阶段,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企业端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不足。知识产权服务的发展水平是由企业需求决定,当企业需求不高时,服务者也无法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极少数律师得以服务了一些较为高端的业务,但显然 ,这部分业务的数量是严重不足的。当前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企业管理者对这一领域认知的不专业,导致了对于知识产权价值的轻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意味着知识产权领域存在很多潜在的机会,但这也需要多方来共同推动,甚至这也与国家的科技、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以及社会风气等因素也有关联。

律新社:请结合您业务实践,谈谈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非诉法律需求有哪些特点,以及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出海布局方面一般存在哪些问题。

王正志:在知识产权管理的制度、架构的建设上,目前大多数企业还处于空白,这是当前广大企业的短板,而这正是知识产权律师在下一阶段能够发挥作用的板块。在出海布局上,中国企业还存在严重不足。中国企业往往拿出最好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但系统性、整体性不足,比如,出海之前的专利布局范围往往较窄,商标布局考虑片面。这些问题需要包括政府、企业、专业人员在内的各方共同推动,进行优化布局。

律新社:一些人认为,中国在后疫情时代(2020年至今)的知识产权申请数量方面,无论是横向与其他主要国家比较,还是纵向与过去相比,都实现了显著而高速的增长,如今的中国可谓“知产强国”。另一些人认为,虽然中国的商标申请量占世界七成、专利申请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但数量领先,不代表质量领先,在法律纠纷中经常处于被动局面,还不能认为中国是“知产强国”。对此您有怎样的看法?

王正志:对于“知产大国”和“知产强国”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知识产权不应该成为修饰语,它所反映的其实是具体行业的发展情况。但无论以那种形式表示,中国目前都不能称得上“知产强国”。知识产权的含义有很多,并不是数量多就一定称得上“强”,仅以数量多少来表示强大与否在定义上并不严谨。

03

深耕专业才是知识产权律师的立身之本

在调研中,王正志多次提到本源性的问题。无论是开展业务还是留住客户,都需要深刻认识到最本源性的问题。要做好知识产权业务,就需要先夯实最基本的基础;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知识产权律师,也需要打好专业基础,有过硬的基本功。

律新社:作为知识产权领域第一梯队的专业律师,您不乏积累了大量的优质企业客户,您认为与这些优质客户保持高粘性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王正志:最重要的肯定是专业,而且是高度的专业。其中又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涉及法律上的争议点,不能出任何差错。律师要时刻学习最新的东西,掌握法律的变化,不能用没有过时的或片面的法律知识来回答客户的问题,这是知产律师立足的基础。但很遗憾,目前能做到这一点的律师并不多。第二个层面是对委托人需求的理解,这决定了之后要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和建议。律师如果只是提出一个单一的法律技术层面的方案,没有深入了解客户,没有结合客户所在的行业等因素,将很难产生客户满意的效果。

律新社:从您的执业观察视角来看,当前知识产权领域的律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力?

王正志:非常专业、扎实的基础和非常热情的人文关怀,这两者是核心。如果涉及操作层面,还包括律师的交流方式、个人修养等因素。

律新社:您认为NPE以原告身份在中国提起的诉讼未来会有哪些趋势?您如何看待这种由非专利实施方进行专利商业运作的行为?他们的行为的效果更多是促进了还是妨碍了技术的进步?

王正志:NPE以原告身份在中国提起的诉讼的现象总体来说数量是增加的。不同行业可能会有所侧重,专利数量比较多的行业受到的关注会更高一点,其他一些跟普通人生活距离较远的行业,受到的关注度相对较低。概括来说,竞争程度较高、发展较为迅速,后进者对先进者挑战能力更强的行业会有更加明显的增加。我认为,这种由非专利实施方进行的专利商业运作的行为只要不过分,应当认可该行为的合法性,因为这是法律所赋予的权利,也是一种社会分工的使然。对于这种行为到底是促进还是妨碍了技术的进步这个问题,我认为还是利大于弊的,如果没有这群人来推动,就没有更多人重视专利权,也没有更多人看到专利的商业价值。

04

保持乐观心态,积极拥抱未来

对于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未来,王正志始终保持着较为乐观的态度,并积极拥抱对新一轮科技进步和业态创新对于知识产权业务带来的影响。同时,他也认为,当前知识产权的法理、基本原则也能承受相应的挑战。

律新社:后疫情时代,新一轮的科技进步和业态创新正在同时催生新的知识产权客体,比如,某种算法、虚拟人著作权等等。您认为在知识产权领域,科技会对业务带来哪些新的帮助和挑战?

王正志:在专利方面,主要是数据、算法的可专利性等问题,但其到底能否作为一种智慧成果,在一段时间内享受相对垄断的专属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商标方面,在AI、元宇宙等新兴业态下,商标的地域、宣传、适用范围等之前的考察原则也有不能完全适用的地方。

著作权方面,AI作品的定性问题较为有代表性,这个问题通过修订法律也可以得到解决。总结来说,无论是哪方面的问题,都是科技进步带来的一些新变化,其对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法律界的考验在于如何把法律原则适用于新的场景,解决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矛盾。

律新社:当前我国正在对现行《商标法》进行第五次修订工作,作为国内知名的知识产权专家型律师,从您的角度来看,此次修订的亮点将会集中在哪些方面?将会对商标类业务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王正志:定位是一大亮点。此次修订稿定位将由强调管理转变为强调保护商标权人,这个定位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第二个亮点就是强调商标使用。出于历史原因,当前中国商标申请采用的还是注册制,该制度虽然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但也脱离了事情的本源。强调商标的使用是应有之义,只有使用,只有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产生了商誉,商标才有价值,这才是商标的“本”。第三个亮点是强调商标的运用转化,出现了品牌的概念,使商标和经济产生了关联。总的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为了更好地展现精品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产品、团队及机构信息,有效推进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便捷应用,在相关专业机构的指导下,律新社研究中心推出《精品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品牌指南(2023)》调研及申报。更多信息,请关注:谁是知产“品牌之星”?《精品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品牌指南(2023)》申报开启!同时,欢迎参与线上调研。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