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痤疮 大承气汤 黄连解毒汤 荆防败毒散 连翘解毒散

 王非鱼先生 2023-05-19 发布于山东

痤疮(阳明证面发毒)

苏某某,男,27岁。北京市某饭店职工。
【病史】 从1973年开始,面部生疮,发于面颊部,逐渐增多,时发时消。北京某医院诊为“痤疮”。除服西药外,中医曾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托毒消痈、驱风除湿等法论治,未效。1979 年10月末转来就诊。
【一诊】 满脸皆有脓疮,主要集中于双颊、两腮,疮形如豆,红肿,积脓,发痒,刺痛,时觉发热,面色紫红,疤痕残存。头痛,头晕,心烦,口干,腹胀,大便结燥。舌质红,苔老黄厚腻,干燥紧密。此为风热客于阳明,已成实,上攻而成面发毒之病。法宜泄热荡结,润燥软坚,以大承气汤主之。
处方:生大黄10克,芒硝10克,枳实10克,厚朴15克
【辨证】 患者心烦、发热、口干、腹胀、便结、舌质红、苔黄燥,显系阳明腑实之证。从病史观之,乃风热交加、客于阳明,长期蕴积不解,面部生疮,发于双颊,正如《医宗金鉴》所言:“面发毒在颊车生,初小渐多赤豆形,肿硬烍疼津黄水,证属风热客阳明。”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循行部位均入颊车,络于面。胃与大肠积热益深,必致肺气熏蒸,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通调失畅,上攻于面,亦可使皮毛气血津液输布失职,热毒积聚,遂发为脓疮。本案病现于面,根在脏腑,属热,属里,属实,证属阳明,须苦寒峻下为治。
【二诊】服上方一剂后,泻稀便四次,发热、心烦、口干好转,面疮肿痛稍减,苔厚腻略退,余证同前。腑实之证解,但表里俱热盛之候未除,宜泻火解毒,以黄连解毒汤加减主之。
处方:黄连6克,黄芩6克,黄柏10克,桑皮15克,杏仁12克,荷叶10克,甘草3克
【三诊】 三剂后,脓疮渐消,刺痛著减,已不觉痒,面色紫红稍退,心烦、口干、舌燥亦明显好转,大便正常,舌红苔腻俱减。拟荆防败毒散连翘解毒散加减,清风热,解余毒。
处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连翘10克,黄芩10克,银花15克,紫花地丁30克,土茯苓60克,木通10克,甘草3克
服三剂,脓疮基本消退,诸证明显好转。稍进清热除湿之品,并间服针砂散,清余邪以善其后。
【按语】祖国医学外证之论述,始于《灵枢·痈疽》后世遂发展为专科。范老虽非疡医,但其循经论治,颇具匠心。纵观中医外科之治疗,莫不以《内经》理论为指导,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推陈出新,有所发明。以《外科正宗》为首的“正宗派”而言,代表著作之一《外科大成》,“其法首列六脉,则邪正虚实若眉分;次列三因,则病源若犀照”。《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开卷首先阐明三阴三阳,概括为十二经循行部位歌。《疡科心得集》尤其重视从内科角度处理外科疾病。可见大凡痈疽疮疡,虽发于表,而根在里;且局部外证,皆可循经传内。范老对此案面发毒之治疗,正是以六经辨证为纲,从内而治之又一实例。外治法虽为直接作用于疮疡之重要方法,但须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并根据患者病因病机等具体情况,以确定外治、内治,或两者兼用。

范中林收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