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麓书院 潇湘槐市

 熟年人生 2023-05-20 发布于上海

5月18日上午,开启长沙研学第一个行程。

上午先到岳麓书院参观。

大巴停在一条大马路边。有“湖南大学”大石碑前,一群穿着白汗衫蓝裤的学生们正在合影留念。

我们沿着绿荫充满的牌楼路向前走。见远处的毛泽东雕像。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的柳素教授在人行道上迎接我们,向我们讲述湖南大学的一些历史建筑遗迹。如:日本受降点之一、自卑亭及刚才路口的石柱等。

毛泽东雕像前有一条马路相隔。这条马路有通公交和私家车等。而我们旅行团的大巴却不能开进来。

雕像前的右侧是白墙翘檐的四方亭。这就是“自卑亭”。

自卑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麓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康熙二十七年(1638),长沙郡丞赵宁在牌楼口至岳麓书院的道路中段建自卑亭,供行人歇足之用。乾隆二十四年(1759),山长欧阳正焕重建。嘉庆十七年(1812),山长袁名曜移建于通向书院大路的正中,行人须从亭内穿过。现存建筑为清咸丰十一年(1861)山长丁善庆修复。

自卑亭亭名语出《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远行,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迩"是近的意思,"卑"是低的意思。意思是:儒家谦谦君子的德行修养过程,就像走远路,要达到终点,须从近处开始;好比攀登高峰,必须从低处起步。

毛泽东雕像前,游客们多在拍照。

毛泽东双手背后,高高站立,平视着远方。

毛泽东题字“湖南大学”,三层黄墙西式建筑。

湖南大学的大礼堂,黛色琉璃瓦,中西式建筑。

对面有蘑菇小亭。

岳麓书院门前,游客众多。

原来湖南大学是一所开放型的大学。岳麓书院就在湖南大学内。

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它历经宋、元、明、清各朝,至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由古代书院到现代大学,一脉相承,弦歌不绝,是湖湘文化的重镇和楚材培养的摇篮。而今,书院依托湖南大学的现代教育资源与自身厚重的文化底蕴,成功实现古老书院的现代转型,成为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现代书院,被誉为"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的大门也别具一格。始建于北宋,现存大门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清同治七年(1868)重修。

大门采用南方将军门式结构,两旁置汉白玉抱鼓石。

岳麓书院匾领为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时所赐,“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对联为清代山长袁名曜与学生张中阶合撰。

书院的正对面是“赫曦台”。

 南宋乾道三年(1167),张拭与朱熹同登岳麓,建台于山顶,朱熹题名为“赫曦”有观日之意,后毁。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山长罗典建前台于今址,道光元年(1821)山长欧阳厚均改称赫台,意在缅怀朱、张。

台内两壁存福、寿二字。寿字相传为清嘉庆十三年(1808)山长罗典重赴鹿鸣宴时,一道人用扫带所书。

福字为后人补书。

赫曦台上有诗文吟诵:

和周世钊同志

毛澤東

春江浩蕩暂徘徊,又踏層峰望眼開。

風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來。

尊前談笑人依舊,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潭韶華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望赫曦臺

王守仁

隔江嶽麓懸情久,雷雨潇湘日夜來。

安得輕風扫微霭,振衣直上赫曦臺。

登嶽麓赫曦台联句

朱熹 张栻

泛舟长沙渚  振测湘山岑

烟云渺变化  宇宙穷高深

怀古壮士志  忧时君子心

寄言尘中客  莽仓谁能寻

从赫曦台下来,便进入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自创立起,即以培育人才和传播学术闻名于世。北宋时期,真宗召见山长周式,颁书赐额。南宋时期,理学家张拭掌教书院,朱熹千里来访,留下"朱张会讲”的佳话。岳麓书院盛极一时,成为湖湘学派重镇。明代的阳明心学、清代的考据之学等,都曾在此传播和交流。从岳麓书院走出的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大批彪炳史册的经世致用之才,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湖南大学赓续岳葚书院传统,"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逐渐形成了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高等教育体系,成为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现代名校。

从书院进去,踏进“名山坛席”,两旁对联:纳亏大麓,藏之名山。

文化名山,属于岳麓山属南岳七十二峰之一,自古即为文化名山,相传为神禹开疆之所。西晋时已成为佛教与道教的重要活动场所,东晋名士陶侃亦于此建"杉庵"读书。此后,渐成三教汇聚之地。

另一大殿匾额“实事求是”。

大院内都是游客。

大殿内高悬“道南正脉”。对联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沅生芷草灃育兰花。

殿内有“嶽麓书院记”大碑刻。

有一扇门庭的门楣挂有“潇湘槐市”,颇有深意。

三层的“御书楼”,是书院的图书馆。

两旁有“汲泉亭”和“拟兰亭”,亭下绿池。

“时务轩”前假山清池。池中有鱼悠然。

“教学斋”对联: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鹄,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

斋内主要是学生宿舍。

半学斋: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

我们一行来到岳麓书院的书院历史发展陈列室参观。

岳麓书院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

北宋岳麓

 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今长沙)知州朱洞在唐末五代僧侣建屋办学的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书院因办学成就卓著,被誉为"潇湘洙泗"。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赐"岳麓书院"匾额。岳麓书院逐渐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

北宋书院蓬勃兴起,出现了一些全国著名的书院,如白鹿洞、岳麓、石鼓、嵩阳、应天府(睢阳)、金山、徂徕等。后世有“天下四大书院”之称,众家所指并不相同,唯岳麓始终名列其中。一般认为四大书院为白鹿洞、岳麓、嵩阳、应天府(睢阳)。

南宋岳麓

 南宋时期,张轼掌教岳麓书院,确定了"传道济民"的办学宗旨,从学者众,书院成为湖湘学派重镇。乾道三年(1167),朱熹自武夷山来访,与张栻论"中庸"之义,开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会讲之先河。岳麓书院由此形成学宗朱张的传统。

元明岳麓

元代,岳麓书院与白鹿洞书院成为天下书院的榜样。明代,岳麓书院多次扩建,形成现存建筑的基本格局。元明时期,书院仍以朱张之学为正宗。王阳明访院后,阳明心学也在此传播。

清代岳麓

 清代岳麓书院被列为省会书院,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教学内容以理学为主,道光年间增建湘水校经堂,岳麓书院成为经学重镇。晚清维新思潮兴起,书院课程随之革新,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清中叶以来,岳麓书院英才辈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代中后期以来,岳麓书院人才辈出,蔚为大观。如陶樹、贺长龄、魏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高春、唐才常等。

清代中后期以来,也涌现出大批经世之才,如熊希齡、蔡锷、谢觉哉、周小舟等。千年楚材,于斯为盛。

朝廷赐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

书院的近代化改革与改制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岳麓书院顺应时代潮流,主动进行改革,并积极参与新式学校时务学堂的筹建。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时务学堂在几经变迁后也并入其中。

湖南大学

自1912年起,湖南有识之士以岳麓书院为基础,三次筹建湖南大学。1926年,以岳麓书院为第一院组建省立湖南大学,1937年改为国立湖南大学。湖南大学"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逐渐发展成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现代名校。

作为中国书院的典型代表,岳麓书院是中华文化的明珠,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跨越古今,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变迁,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演进。岳麓书院的千年学脉,是湖南大学日新日进的深厚根基,是中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强劲动力,是中国文化继往开来的宝贵资源。

毛泽东与湖南大学

毛泽东与湖南大学渊源深厚。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一九年,毛泽东曾两度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湖南大学筹备处。书院独特的教育理念及书院讲堂"实事求是"、"整齐严肃"等碑刻匾额所蕴涵的文化精神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间,毛泽东提出了岳麓山新村建设的构想,与蔡和森等共同组建了新民学会,组织了赴法勤工俭学的活动;一九一九年,毛泽东在湖南大学前身之一湖南商业专门学校主编《湘江评论》,后转移到湖南大学筹备处。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为湖南大学亲自题写校名;视察湖南期间,重游岳麓。

2023年5月19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