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时,我不懂母亲

 听雨之韵 2023-05-20 发布于北京
       关注后点击“金色文史”即可看到全部文章。
       点击“收录于合后的蓝色标签,可阅读不同分类的文章。

那时,我不懂母亲

——兼说儿子母亲节给妈妈买鲜花受责备

王满师

恋旧和回忆大概是老年人的特点。近几年常常回忆与母亲生活的经历,也越来越多地反思我对母亲的孝敬行为。反思归反思,无意写成文字,但最近适逢西方人的母亲节,网上发酵的“儿子母亲节给妈妈买花被骂哭”的消息,引发我想把所思表达出来。

年轻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算得上是个孝子。小时候听母亲的话;当兵后定期给母亲写信,探家时给母亲买老人鞋;有了工资,每月的五分之一寄给单独生活的母亲,三个月寄一次,每次都是让妻子和女儿一起去邮局寄钱,增进婆媳感情,培养女儿的孝心;母亲得了重病,我请假回故乡送母亲住院,交了住院费,单独陪床十多天,才由哥嫂姐妹接班……

这算得上是个孝子吧!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在心里悟出了不同的感觉,越来越觉得孝并不是这么简单,我对母亲的孝太过粗,忽略太多。

孝是儿女对父母的感恩、尊重、理解和回报。但这些大原则必须与具体实际结合,才会有意义。这个实际就是父母的需要、需要,还是需要。

我体会,依据父母的需要,作为儿女,其孝应该有几种状况或叫几个层次。

成其望。父母对子女从小到大都是有期望的。多数父母并非望子成龙,而是望子成才,可以独立生活,能够有所作为,在同龄人中虽不“独占鳌头”,但也不该“名落孙山”,不能光宗耀祖,也别辱没门庭。人前说得起话,人后做得好人。

供其养。成年了特别是成家立业后,有反哺感恩的情感和本领。懂得父母养我小,我养父母老。及时给父母提供生活物资和钱财,不会以任何理由躲避和减轻责任和义务。

体其情。“成其望”和“供其养”是孝的基本层面,更重要的是要“体其情”。就是要了解和懂得父母的心理和精神需要。面对艰难的生活压力,他们需要倾诉和释放,需要有倾听对象和支持行动,儿女的几句安慰和主动承担,都会令父母欣喜和踏实;父母身体渐弱或有病时,儿女的理解、开导和安慰,可能比医生更有效;父母年龄大了,不喜欢嘈杂和热闹的时候,你能懂得这是老年心脏不能承受的反应,及时劝导儿孙们安静,为父母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这也许比吃药有效;当父母啰唆甚至指责时,能够欣然接受,甚至明知父母把3+2说成等于4了,也能说声“对”,原谅和理解他们的认知,满足被认可的渴望;当父母行动不便,需要借助工具和他人帮忙生活时,不会借口忙而疏远,能够忙里抽闲替父亲给母亲推轮椅,搀扶父亲锻炼一小时,让他们享受阳光和快乐,说不定病痛能加快恢复;若父母或因陈旧的生活观念,或为了节约而保持着旧的生活方式,影响生活质量时,懂得自然地渐进地引导他们改变,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

代其劳。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而体能下降,许多日常生活也勉为其难。做了一辈子饭了,过去为儿女做千万次也乐此不疲,此时却望而生畏,洗洗涮涮擦擦抹抹修修补补的小活,却也力不从心。这时,父母心里多么期盼儿女能体谅到,能伸把手。儿女的一捧鲜花,一把金钱,也许比不上给父母做一次饭,刷一次碗,洗一次衣服床单,凉一次被子,做一次清洁。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向语)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只有付出不求回报,自愿奉献从不索取。严父慈母就像一本厚重的书,你不耐心打开,永远不懂她的心。莫以为你离她最近、最亲就懂得她,了解她。

父母的需要并非人人相同,也不是一成不变。在不同的生活状态、物资环境下,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希望和要求也是不同的。父母进入老年,“成其望”已成“过去时”;在物质生活普遍提高的时代,衣食无忧是普遍状态,“供其养”的负担不重,父母有收入,不代表儿女可以免除义务,也是大多数儿女能承担得了的。随着父母的年龄增长,“体其情”“代其劳”却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也是一些儿女做得最不到位的。无论是不懂,还是以“忙”“累”“远”为理由推脱,其实还是“爱”得不够深切,没有爱自己子女深切,所以行动上没有对自己子女那么主动,那么不辞辛劳。

说到这里,对那个给母亲买鲜花的儿子行为的评说,应该解决了。一个中学生,能在母亲节给妈妈买花,难能可贵,值得肯定。一个孩子效仿社会上流行的方式,向母亲表示自己的情感,也可以理解。母亲对儿子行为的指责,虽说有点不分青红皂白,但的确说出了许多人的心理感受,对儿子和对社会上的许多青年人都是一种教育,教大家如何理解父母,懂得孝应该怎么做。

“子欲养而亲不待”,我此刻的理解,是说子女懂得如何孝敬母亲的时候,可能为时已晚。所以,孝需要教育,孝需要传播。

对社会,对家庭,“孝”依然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支柱。

202351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