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释性传记

 求是1025 2023-05-20 发布于山东

由美国社会学家N.K.登青(Norman Kent Denzin,1941~ )于1989年提出,当以第一人称写作时,它被称为自传;当由他者对其所观察的生活进行写作时,它则被称为传记。

简史

解释性传记方法自20世纪20至30年代开始便成为社会学历史的一部分。当时在R.E.帕克E.W.伯吉斯等人的影响下,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者运用解释性的、互动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不过,随后一代的社会学者摒弃了这一方法,而是将研究的关注点转向了效度、信度、问卷法以及实验室实验等方面。尽管有的研究者将这些关注点与传记方法相结合,但这导致了对该方法本意的简化和曲解。在20世纪80年代,传记方法又重新受到了社会学者的重视。

研究主题

传记方法的研究主题是一个人的经历。一个人的经历对其生活在表层及深层两个层面上产生影响。表层上的影响难以感受到,通常被认为是理所当然或不成问题的,如同一个人在街角杂货店买了一份报纸。而深层的影响直抵个人生活的内核,留下抹不掉的印记。这些产生问题的、对个人生活留下印记的经历即为顿悟(epiphanies)。个人生活中的顿悟或者转折时刻以及它们是如何与生活的其他方面交织在一起的,构成了解释性传记研究关注的焦点。解释性传记旨在捕捉、探究这些产生问题的生活经历,在不浪漫化主体性的同时,揭示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力量对这些经历的形塑或改变。

解释性传记资料呈现形式

解释性传记排斥效度、信度以及普遍性之类的客观评价标准,而是关注意义、表演以及解释。解释性的传记资料可以用4种不同的方式呈现:①复杂的、多层次的表演文本。②单一的、个人的经历叙事。③围绕某一主题的自我与个人经历故事的集合。④更关注过程的比较个案分析。

解释性传记研究应尽量将上述每一种呈现方式都包括在内,因为任何一个人可以讲述自己生活中的多个故事,自我或个人经历的故事不可能包含生活中所有可被讲述的故事。必须确保在解释的过程中,处于不同时间节点的许多个体的自我故事被提取,形成多重叙事。三角测量与解释性传记的结合能够确保历史、结构和个体在任何调查中都得到周全的考虑。

扩展阅读

  • DENZIN N.Interpretive biography.Sage,198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