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的历史雏形及渊源

 森林一叶 2023-05-20 发布于湖北

上一篇讲到:

崔浩死后,北魏太武帝开创了佛教治国的意识形态,但王朝的结构依然延续儒家帝制的模式。

此时,佛教的意识形态开始与儒家思想融合,也为之后隋唐的意识形态奠定了基础。

到了唐代,大唐开创了一种新世界帝国的模式,那就是通过控制交通线控制世界贸易。

这就是我们熟知的路上“丝绸之路”。

宋朝因为因未能控制西北地区,靖康耻是早晚的事。

之后的南宋打开了海上贸易模式,又形成了另一局面。

蒙古帝国也想继承大唐的世界帝国模式,但蒙古帝国版图过大,缺乏意识形态统一的可能性。

到了明朝,大明政权合法性的来源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所以减少了文化中的异域色彩。

而永乐帝却想继承蒙古帝国的模式,这才有了远征漠北和郑和下西洋。

万历年稳定了南方海路继承南宋,重新对外开放。

到了清朝,大清在我们的印象中一直是“闭关锁国”,但当时大清有自己的贸易体系,只是这个系统和英国不一样。

所以被马嘎尔尼称为“闭关锁国”。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的历史雏形及渊源

不过,此时的中国已不再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了。

宋元明清,看似是独立无法归类,但在体制上,这几个朝代都有明显继承关系。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中国56个民族,其实可以视为一个,那就是中华民族。

“华夷”之分,其实可以看做:

接受中华文化,就是华,不接受,就是夷。

所以无论北魏的拓跋氏,还是隋唐,都属于华夏子孙,辽、金、元也都属于中华史。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野史中记载,朱棣的生母是碽妃,原本是元顺帝的高丽妃子。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的历史雏形及渊源

被朱元璋召进宫后,怀孕七个月就生下了朱棣,明太祖知道后下令将其处死。

讲这个不是因为我们有一颗爱好八卦的心。

是因为永乐大帝在国家体系建设上,更倾向于忽必烈。

在忽必烈攻下襄阳之后,继承了南宋的江海水师,进而构建起“蒙古-南宋”的帝国体系。

我们知道,蒙古人的战争都带有掠夺色彩,但攻克南宋都城临安不仅没有屠城,还保留了当时的官僚系统。

而且蒙古还承认南宋的纸币,可以说在襄阳城后,除了“最终秩序”之外,“南宋”仍然存在。

由此可以看出,忽必烈的目的是通过军事力量控制贸易节点和物流。

征服南宋之后,蒙古也接管了海上丝路。

至此,欧亚第一次在陆地和海上形成了进出口的贸易闭环。

大元也成为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帝国,这就是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的历史雏形。

忽必烈也通过新的贸易体系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收益,同时也是支撑帝国财政的基础。

元代中外史籍几乎都记述了元大都作为东方国际贸易中心的无可争议的地位。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的历史雏形及渊源

但蒙古帝国最大的问题,在于领土过于庞大,超出了当时儒家帝制可以管控的范围,因此只能走向分封制。

分封制的目的,是可以让蒙古黄金家族的各个分支控制欧亚大陆的贸易节点。

但我们之前提到过,分封制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他无法维持。

成吉思汗死后100年,中亚西亚地区就分裂成十几个汗国。

先是旭烈兀板块失去控制,然后蒙古王室陷入混乱动荡,各个蒙古汗国政权纷纷衰落解体。

直到忽必烈一心汉化,抛弃分封制改为郡县制。

但“郡县制”的副作用也很明显。

如此庞大的土地,超过当时用军事力量直接控制的范围,蒙古人能打下欧亚大陆,不代表可以管理欧亚大陆。

丝绸之路需要通过进出口形成贸易闭环,但此时蒙古已形成了各个大大小小的分裂势力,无法形成顺畅的贸易往来,至此,丝绸之路开始走向衰落,蒙古也失去了支持帝国财政的基础。

在我们的印象中,元朝的灭亡是因为残暴统治和高额税负导致农民起义。

其实元朝时期的税费并不高,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盐税和商税,至少农业税很低。

但蒙古丝绸之路的崩溃,使帝国出现了财政危机,导致了元朝南部出现了权力真空。

如果你熟悉明史,朱元璋一开始和陈友谅打,之后又和张士诚打,和蒙古王保保打是明朝统一稳定之后的事了。

朱明赶走了蒙元,也意味着蒙元体系退出了世界,明成祖朱棣要做的,不仅是继承版图,更重要的是继承治国体系。

永乐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提起明成祖朱棣,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亲征漠北和郑和下西洋。

这些在儒家士大夫眼中,不过是好大喜功。

但如果结合蒙元的丝绸之路体系,其实不难理解。

永乐年间的蒙古内部四分五裂,已非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大军,完全无法威胁到大明政权。

明成祖朱棣五次亲征漠北,都被看做是保卫北方边境。

但很多次兴师动众几十万大军出征,连像样的蒙古军队都没遇见。

主要对手就一个不成气候阿鲁台,这和卫青霍去病直捣单于王庭完全是两个概念,更像是为了让太子练手。

其实大明北方真正有威胁的时候是在早期,那时帖木儿帝国崛起,率领数十万骑兵向东进发,但到了伊犁地区突然暴病死亡,诸王子争位,四子沙哈鲁表示臣服于大明,还被封为忠顺王。

在西域臣服后,明成祖在嘉峪关以西(今甘肃西北、青海北部及新疆东部)设立7个羁縻卫所,又称“西北七卫”和“蒙古七卫”,先后有安定、阿端、曲先、罕东、沙州、赤斤蒙古、哈密。

关西七卫的设立,可以使大明不用像蒙元用分封制和依靠军事力量控制丝绸之路,明成祖朱棣的五次亲征,都是为了展示大明对蒙古拥有绝对压倒性的军事力量。

这是一种成本相对较低的控制方式,明成祖几次亲征,目的都是为了关西七卫。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的历史雏形及渊源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忠勇王请求任前锋,讨伐阿鲁台,朱棣初时不允许,说再等一等,这不是为了战争做准备,在保证关西七卫安全的时候,何必还要劳民伤财呢?

战争,归根结底还是投入和产出问题。

这个战略,一直维持到嘉靖年间,北方商路都是顺畅的,直到完全被土鲁番汗国吞并。

1405年,由于贡使日多,朱棣下令设置了四夷馆,和专掌翻译各国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到永乐晚期,来朝贡的国家超过60多个,可见这条贸易之路的繁荣。

朱棣的焦虑

明成祖朱棣的上位,在儒家道统看来并非是完全“合法”的。

在方孝孺大书“燕贼篡位”后,史无前例的被灭了十族,可见朱棣对其合法性的焦虑。

也使得朱棣对儒家文官系统产生了抵触和厌恶心理。

另外“重商主义”的道理也和儒生说不通。

“重农主义”、“儒家学说”,放在传统中国,看似是无法分割的。

既然无法说通,此时的朱棣开始打算另建体系,更换意识形态。

首先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建立起“重商主义”的体系。

再将中国传统的“农业-儒家”体系嵌套进整个帝国的管理之中。

南京六部负责这部分的管理,而明成祖朱棣的视野,是一个可以横跨欧亚的帝国版图。

因此有了郑和下西洋。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的历史雏形及渊源

郑和,回族,本姓马,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

洪武十七年(1384年),傅友德、蓝玉班师南京,郑和随军至南京,阉割入宫服役。

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

在朱棣决策下西洋时(当时苏门答腊以西的整个印度洋都叫“西洋”),郑和正当壮年,身材魁伟,朱棣曾询问袁忠彻以郑和率军出使是否合适,袁忠彻认为合适。

此外,郑和涉伊斯兰教的宗教背景,也被认为有利于其顺利完成下西洋的使命。

提到郑和下西洋,很多人认为是寻找朱允炆或是耀武扬威。

总之,在儒家士大夫眼中是无法理解的。

你要说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如此兴师动众,效率也不高。

要是为了耀武扬威,钱再多也没必要搞七次吧。

还有一种说法是郑和想去麦加朝圣,但朱棣怎么可能为了一个太监的信仰兴师动众。

后来,郑和下西洋遭到了集体文官系统拼死反对,直斥朝贡贸易和下西洋为:

以小民所出之脂膏而啗此番夷之口。

最终下西洋被明仁宗取消,到了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郑和才进行了最后一次下西洋。

郑和也在此次返航过程中于印度西海岸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去世。

明成祖身后,郑和下西洋时积累的海图、天象、地理等全部资料全部被销毁。

这些资料是谁销毁的呢?

刘大夏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的历史雏形及渊源

就算你爱好历史,也未必对这个名字熟悉,如果你知道这个名字,一定知道就是他烧了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海图,以及其它相关资料。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的历史雏形及渊源

刘大夏在资料中看到了什么?

甘冒“欺君”的杀头大罪,销毁了郑和下西洋时积累的海图、天象、地理等全部资料?

以至明宪宗朱见深计划重新启动下西洋,因资料全部被毁而无奈放弃。

朝贡体系

永乐帝有一个宏大的计划,打通西洋商路是关键之一。

明朝片帆不得入海是禁止民间贸易,正是因为贸易利润太高,所以海洋贸易是被国家垄断的。

很多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去“撒钱”的,做的赔本买卖,其实郑和下西洋那一段时间是有明一朝最富有的时期。

除了亲征漠北,郑和下西洋,朱棣还编撰了一部“勿厌浩繁”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朱棣编撰《永乐大典》的目的是什么?

在有四书五经的儒家经典著作下,朱棣还要编写《永乐大典》。

你结合回族郑和的下西洋,和被灭十族的方孝孺,就不难理解了。

篇幅有限,就不多说了。

刘大夏肯定是看过郑和下西洋的全部资料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亡国可以,亡天下不可。

所以当时还是兵部司局级干部刘大夏甘冒“欺君”的杀头大罪,也要销毁了郑和下西洋时积累的全部资料。

这也是文官集团对于郑和下西洋一致反对的原因。

那么既然有了关西七卫,陆上丝绸之路,何必还要海上丝绸之路呢?

现代贸易上层是货币结算体系,也就是我们习惯的金本位或美元本位。

但在没有这些的条件下如何交易呢?

当时世界上的贵金属无法支撑全球贸易体量。

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并开采银矿是1519年之后的事了。

在没有贵金属和货币体系之前,世界贸易采用的是奢侈品结算体系。

朱棣在郑和下西洋之前曾特地嘱咐,多寻找一些奇珍异宝。

这些宝物是为了朱棣自己享用吗?

不是的,目的是为了贸易结算。

正是因为路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才能产生巨额的利润。

明朝也为世界贸易贡献了结算奢侈品结算。

比如很多瓷器,生产出来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纯粹是摆着看的。

但这却是世界贸易的硬通货。

此时,瓷器的作用就相当于货币的功能,在国际贸易中结算交易。

朱棣的目的,就是掌握世界货币的发行权。

让世界各国接受他的贸易体系。

先通过赏赐,让贸易国接受被赏赐物品的价值,才有等价交易的可能。

比如赏蒙古国一件瓷器,你告诉他这件瓷器值50匹马。

他下次再来,带100匹马,你就给他两件瓷器就可以了。

朝贡体系的本质,就是货币发行体系。

直到墨西哥银矿的发现。

在明朝初年,禁止百姓白银交易。

晚明时期,白银被大量开采。

中国用黄金兑换白银的比价是1:5到1:7。

西班牙的兑换比价是1:12到1:14。

此时,对外贸易中白银不断流入中国,白银货币地位逐渐确立起来。

万历年间,明政府实行“一条鞭法”,把徭役、土贡等赋役都归并在田赋里,“计亩征银”。

最终白银货币排挤了纸币、铜钱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但白银作为货币也是有致命的缺点的。

那就是政府无法控制白银产出,说白了就是没办法把白银“印”出来。

这跟晚明财政崩溃也有很重要的关系。

明朝不是亡于崇祯手里的,在万历时期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银矿的发现,使得朱棣的朝贡体系不再流通。

至此丝绸之路的主动权,就落到别人手里了。

结语

永乐皇帝的“朝贡体系”奠定后世两个朝代在世界之中的定位。

可以说,我们现在仍在他的格局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