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篇连载《三国鼎立》(107)——毌丘俭、司马懿先后征辽东·孙权偷袭辽东

 新用户6303bXRU 2023-05-20 发布于重庆

(紧接上期)

上期聊到孙权在群臣的劝说下放弃了亲征辽东的念头,那么,辽东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当然不是,魏国不会任辽东顺利发展壮大的,一旦腾出手来,会毫不犹豫地灭掉这股势力,所谓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第十节 毌丘俭征辽东

景初元年(237年),诸葛亮已经去世三年,(蜀)汉由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蒋琬执政,任大将军、录尚书事。蒋琬执政后,牢记诸葛亮的遗令,不再北伐。

青龙三年(235)时,(蜀)汉平北将军马岱(马超从弟)曾带兵进入魏国侵扰,被已经升为太尉的司马懿派将军牛金迎击,斩杀(蜀)汉军一千多人。武都氐王苻双和强端率领属下六千多人投降司马懿,魏国的西南边境得以安稳。

吴国也只是偶尔出兵骚扰下魏国。曹睿在大兴土木的同时,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公孙渊了,派幽州刺史、度辽将军、使持节、护乌桓校尉毌丘俭率领幽州诸军东征公孙渊。

毌丘俭,字仲恭,河东闻喜人。父亲毌丘兴,曹丕时为武威太守,也是戍边名将,仅次于金城太守苏则,因战功封高阳乡侯,后来入朝为将作大匠。父亲死后,毌丘俭继承父亲爵位,在曹睿为平原侯时担任文学掾。

曹睿继位后,毌丘俭出任尚书郎,升迁为羽林监。因为是曹睿龙潜时旧臣,深得曹睿喜欢和信任。后来出任洛阳典农令。

曹睿大兴土木时,经常调集农民修宫室,对屯田影响很大,毌丘俭上疏劝谏说:“臣以为天下急于消除的是吴和(蜀)汉,急于筹办的是衣食。如果吴(蜀)汉不灭,百姓饥寒交迫,即使修建再美好的宫室,也没有什么用处。”后又升为荆州刺史。

此时离曹睿继位不到十年,毌丘俭就从一个小小的尚书郎升到荆州重镇的方面大员,可见曹睿对其之信任。现在要东征,曹睿又想起毌丘俭来,将其从荆州刺史任上调离来挂帅。

遗憾的是,毌丘俭这次没能给曹睿长脸,给自己争气。

毌丘俭率军抵达襄平,驻扎在辽隧(今辽宁省海城县西牛庄)。右北平乌桓单于寇娄敦、辽西乌桓都督率众王护留等以前跟随袁绍投奔辽东的人率领五千多人来投降。寇娄敦还派弟弟阿罗槃等进京朝贡,曹睿封其部落大小将领二十多人为侯、王,分别给予不同的赏赐。

毌丘俭还没开战就有如此大的收获,大为兴奋,立即发布征讨公孙渊檄书,准备进军讨伐。

公孙渊听说魏军来袭,干脆反叛,率军出战。毌丘俭带领幽州兵与乌桓降兵迎战,失败。当时恰逢大雨,连下十天,辽河水位大涨,曹睿只好下诏让毌丘俭撤军回住右北平。

这次征伐其实还是败在气候上,就像于禁救襄樊时那样,毌丘俭首战失利后被雨水河水阻拦,连报仇的机会都没有。

公孙渊轻松击退毌丘俭,自信心爆棚,居然自立为燕王,设置百官,自定年号为绍汉,以当年为绍汉元年。公孙家族是汉末兴起的,所以公孙渊取了个继承汉朝的年号。

第十一节 司马懿平辽东

曹丕不听刘晔的劝告,封孙权为吴王,弄出了个吴国。现在公孙渊又称王,如果不及时铲除,说不定会弄出个燕国。曹睿不敢掉以轻心,于第二年召太尉司马懿进京,命其率军四万讨伐公孙渊。

临行前,曹睿召见司马懿,问公孙渊会如何应对。司马懿说:“上计是事先弃城而逃;中计是凭借辽河抵抗;下计是坐守襄平,这样会成为我军俘虏。”

曹睿问:“哪公孙渊会采用哪一种?”司马懿回答:“只有理智地审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才能预先做出正确的取舍,公孙渊不具备这种分析判断能力,会错误地认为我军长途远征,不能持久,一定会先在辽河抵抗,然后退守襄平。”也就是说公孙渊会用中下计。

曹睿问需要多少时间结束战事,司马懿说:“去一百天,回来一百天,攻战一百日,用六十天休息,一年足够。”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司马懿以牛金、胡遵为将,率军东征。曹睿亲送出洛阳西明门。

司马懿领大军从家乡温县经过,弟弟司马孚和儿子司马师也一直陪送到温县。曹睿还赐予若干的谷帛、牛酒,叫郡守、典农以下官员都去拜见司马懿。司马懿也算是衣锦还乡,与家乡父老,亲朋故友欢聚多日。然后东进,六月抵达辽河。(已经超过一百天了)

司马懿以太尉之职领重兵出征,引起朝中一些大臣的异议。

散骑常侍何曾,就是前面说过的那位害怕受到曹操打骂失去尊严,天天揣着毒药上朝的何夔的儿子,上表建议遵循先王规制和古来惯例设立副帅,尽参谋之责,防安危之变。

何曾认为司马懿率领数万步骑远行四千多里,敌人如果远逃,会消耗许多时间,而人生无常,有可能出现意外。人不是金石,不会生病,要考虑周详,应该有副帅。

现在驻守北方的诸将包括司马懿所带的,都是司马懿的僚属,一旦有什么意外发生,没人能够震慑,应该选一个素有威望的大臣名将,加重礼仪,提升官秩,派到司马懿军中,进同谋略,退为副佐。即使出现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有人替补主帅,就没有什么隐患了。

何曾的话表面上看是担心司马懿个人身体、生命上出现什么意外,需要有一个人及时替补,稳定军心,实际上是担心司马懿拥兵自重,其实何曾的担心有些多余,曹睿不是个糊涂帝王,早就做好了安排。在派出司马懿的同时,派心腹将领,不久前征公孙渊失败后回屯右北平的毌丘俭同时东征。名义上是司马懿的副手,实际上是监视司马懿。

曹睿并不像其父亲曹丕那样完全相信司马懿,对司马懿一直有所警惕,他曾经问过尚书令陈矫:“司马懿忠贞,称得上是社稷之臣吗?”陈矫回答说:“司马懿是朝廷之望;但是否社稷之臣,还未可知。”

曹睿这样问就表明有所担心,而陈矫的回答只会加重曹睿对司马懿的担心。这种担心最终体现在曹睿临死前并不想让司马懿为辅佐大臣的事情上。后面再讲。

公孙渊的反应还真被司马懿说中了,果然凭借辽河拒守,以将军卑衍、杨祚等人率步骑数万,驻扎辽隧,沿辽河布防,长达二十多里,坚壁高垒,阻击魏军。

司马懿手下诸将请战,司马懿认为,公孙渊坚壁高垒,就是想依靠工事拖垮我军,攻击正面守军,正好中计。现在敌大军集结在此,老巢就会空虚,我军直接攻打襄平,一定能战胜。命令部队到处竖立旗帜,做出要向南进攻的姿态。卑衍等率领主力南面布防。司马懿却悄悄北渡辽河。

司马懿渡过辽河与公孙渊军相对。司马懿命令修筑了一条长围,但并没留兵守卫,而是带领大军呼啸而过,直取襄平。卑衍等人见司马懿要袭击后方,果然赶来阻截。司马懿对手下说:“我之所以不直接攻打敌人军营,就是要把他们引出来打。现在各位不要失去这个机会。”命令各位将领出击,连续三战,打败公孙渊军,乘胜进围襄平。

城围住了,却暂时没办法攻城,上次毌丘俭遇到的恶劣天气再次出现,暴雨不停,辽河洪讯,水位暴涨,平地积水数尺。魏军将士恐惧,都想将营地迁往高处,司马懿不准,下令有敢提迁移军营的,斩。第一个被斩的是都督令史张静,吓得其他将领都不敢吱声,军心才稳定下来。

公孙渊军主要由当地人组成,习惯了这种气候,反正魏军也不来打,就乘雨出城,打柴牧马,安然自若。魏军将领请求出击,司马懿也不准。

一个叫陈圭的司马问司马懿:“当年攻上庸平孟达之叛时,八路并进,昼夜不停,半月就攻下上庸,杀了孟达。这次远道而来却缓慢而攻,我感到很困惑。”

司马懿说:“孟达人少,城中粮食足够吃上一年,我军将士比他多四倍但粮食却不够一月之用,以一月图一年,怎么能不猛打快攻呢?以四击一,就算伤亡一半,也要这么做。之所以不计死伤,是与粮食竞争。

如今敌众我寡,敌饥我饱,下雨又不损害我军实力,雨中进攻也没什么效果。自从京师出发,我一直担心的不是敌人来攻击,而是敌人逃跑。眼下敌人粮食要完了,但我军的包围圈还没完全合拢,此时去抢他的牛马,抄袭他打柴的士兵,只能驱使他们逃跑。兵者诡道,要善于因事应变。敌人就是凭借人多,又在下雨,所以即使饥饿困守,也不愿逃跑,我军应当表示出无能,以此来麻痹稳住敌人。追求蝇头小利把敌人吓跑,不是好办法。”

朝廷也接到雨大敌强的情报,有不少人请求召还司马懿。曹睿安抚这些人说:“司马懿临危应变,生擒公孙渊指日可待。”

三十多天后,雨停水退。魏军完成了对襄平的包围,开始昼夜强攻。司马懿在城外修起土山,竖起箭楼,以连弩猛射;架起发石机,用大石头猛轰。挖地道攻城,用冲车冲城。城内粮食用尽,死的人越来越多。公孙渊的将军杨祚等人忍受不住了,率部投降。

八月的一天夜晚,一颗流星从城西南向东北划过,坠落在梁水(一名东梁河,又名大梁水,即今太子河,流经辽宁省东南部)附近。这本来是自然现象,但当时的人却把这看作是大凶之兆,城内守军更加恐惧。

公孙渊也害怕,派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前往司马懿营中谈判,请求司马懿解围,答应君臣面缚而降。司马懿拒不接受,立即斩杀使者,给公孙渊发去一份檄文,说:“昔日楚和郑是并列国家,郑伯尚且肉袒牵羊而迎楚军。我为皇帝大臣,位在上公,而王建等人却要我解围退兵,如楚郑一样同列相待。二人年老糊涂,必是传话不符原意,我已经帮你将他们斩首。若还有话要说,可再派年轻明白事理的人来。”

公孙渊又派侍中卫演来请求定日期送人质。司马懿对卫演说:“打仗有五要素:一能战当战;二不能战当守;三不能守当走;剩下的两个就只有投降与死。公孙渊如果不肯把自己绑了来请罪,就是决心寻死了,不须送什么人质。”

从流星落下那天算起,十六天后,襄平城破,公孙渊和儿子公孙修率领几百骑兵从城东南突围而出。魏军紧追不放,在梁水边流星落地之处将公孙渊父子斩杀。

司马懿占领襄平城后,将城中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斩杀,收集尸体,筑造京观。(又叫“武军”,就是将敌军的尸体堆在道路两旁,盖土夯实,形成金字塔形的土堆。这是中国古代战争的一个习惯,战捷陈尸,必筑京观。有两个作用,一是解决尸体存放的问题;二是炫耀战果,震慑异己。史书上经常有坑杀好多人的记载,不一定是挖坑掩埋,大多数是盖土夯实。古时“阬”“坑”通假。白起坑赵军四十万,哪得挖多大个坑啊)

将公孙渊所任公卿以下官员一律斩首;杀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最后城中余下四万户家庭,合计人口三十多万。

公孙渊造反时,将军纶直、贾范等曾经苦谏,公孙渊将这二人杀掉。司马懿释放了被公孙渊关押的公孙恭,安葬纶直、贾范等人,并厚待他们的子女,下令说:“古代伐国,诛杀其元凶而已,其他被公孙渊胁迫诱导的人,全部原谅。中原人想回故乡的,允许他们回去。”

这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情让人十分不解。当时已是八月末,北方开始寒冷,有些士兵受不了,请求司马懿发棉袄,司马懿不发。

有人说:“还有那么多旧棉袄,可以发啊。”司马懿说:“棉袄是公物,人臣怎么能私下施与。”棉袄本来就是拿来御寒防冻的啊,为什么不能发?难道发放棉袄这种事情还需要请示皇帝不成?修史的人想借此表示司马懿忠于朝廷,不擅自做主,但这似乎不是这么回事啊!

有棉袄不发而让士兵受冻,这样的主帅实在不敢恭维。唯一能够解释的是司马懿带的棉袄不够,发一部分不发一部分容易引起矛盾,就干脆不发。

司马懿上奏朝廷,将年龄六十以上的士兵遣送还乡,阵亡将吏士兵致丧还家。

公孙恭执掌辽东时,为取得魏国的信任,把公孙渊的哥哥公孙晃作为人质送往洛阳。公孙渊谋反前,公孙晃多次提醒曹睿注意公孙渊,认为公孙渊有谋反之心,请曹睿讨伐公孙渊。

曹睿讨伐公孙渊时将公孙晃及家人捉拿关押。平定公孙渊后,曹睿决定斩杀公孙晃,考虑到公孙晃对魏国的恭顺和曾经提醒过公孙渊谋反的表现,曹睿没有将其公开斩杀,就在狱中执行,派人命令公孙晃及其妻儿吞金自杀。

廷尉高柔反对杀公孙晃,认为公孙晃曾经举报过公孙渊,应当将功折罪,宽大处理。这是书生之见了。曹睿杀公孙晃并不是公孙晃犯了该杀的罪,而是因为他是公孙晃。如果不杀他,让其有机会重返辽东,有可能会东山再起,再次割据辽东。当初公孙晃在公孙渊没有造反之前,极力要曹睿征讨公孙渊,就有取而代之的心思在其中。

割据辽东五十年的公孙家族政权至此灰飞烟灭。司马懿班师回朝,曹睿让其往关中镇守,还没赶到关中,遇上曹睿病重,朝中出现变故,司马懿紧急回朝的事情。

该怎样看待公孙家族割据辽东这段历史,怎样评价公孙家族呢?

应该是有功有过。

先说其功。公孙度、公孙恭、公孙康时期的辽东是有功的——保境安民,开疆拓土。

一、在汉末天下动荡不安的战乱环境里,各地割据政权蜂起,并互相攻伐,造成赤地千里,饿殍遍地的惨状。公孙家族割据辽东,因远离中原,相对和平稳定,成为当时难得的净土之一,收容了许多前来避难的士人(如王烈、管宁、邴原、刘政、太史慈等)和百姓。

汉末像辽东这样相对和平稳定的割据地区还有三个:荆州刘表、交州士燮、益州刘璋(包括汉中张鲁)。其中最难得的是荆州刘表。

辽东、交州、益州都是因为地理因素才得以安稳。这三个地方都远离中原,缺乏战略价值,不是各路诸侯争夺的要地。

二、不光阻击了高句丽对东北地区的领土蚕食,还开疆拓土,建立了带方郡,并最终得到朝廷确认,纳入汉朝领土。

再说其过。公孙渊时期的辽东是有过的——背叛、分裂。

上期说过,公孙渊时,魏国已经定型,实力强大,而辽东的实力并没有明显增长,公孙渊接受曹睿的封赐,为魏国的车骑将军、辽东太守。

也就是说,他已经是魏国镇守一地的方面大员,而不是独立王国,但他却不安分守己,背叛朝廷,勾结东吴,图谋不轨,一直发展到自立为王,公然与朝廷为敌。最终也因为这种不自量力的分裂行为导致灭亡。

也许有人会说,蜀汉和吴国不也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

蜀汉刘备始终宣称的是要恢复汉室,并且一直以汉室继承人自居,从来没有接受过曹丕的封赐,没有臣服过曹丕。

吴国孙权倒是臣服过曹丕,并且接受了曹丕吴王的封赐,这是曹丕自己种下的苦果。当初封孙权为吴王时,刘晔就反对,认为最多只能提高孙权的将军号,封个十万户侯就行了。因为“侯”与当地百姓之间没有君臣名分。而封为王的话,与天子只差一点,容易混淆,并且使其与民有了君臣名分,就不好办了。曹丕不听,非要封孙权为王。

按照汉时规制,为王者可以建立自己的王国,在自己王国内设置行政、军政机构,就是常说的独立王国。曹操成为魏王后,就在汉朝内建立了自己的魏王国。孙权为吴王,当然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吴王国。所以,即使孙权不称帝,也是一个独立王国。

而公孙渊没有这个资格,他的燕王名头最初是孙权封赐的,魏国不会承认,他自己也没要,将印绶上交给了魏国。后来的燕王名头是他自立的,定年号,设百官的时间很短,没有任何意义。他合法的最高政治地位是魏国的大司马、乐浪公,也没到王的层次。

现在有人为吸取眼球,说什么三国不是三国,而是四国,因为辽东公孙家族割据政权一直存在。这纯属瞎说,辽东政权始终是个地方割据政权,尽管也像帝王一样祭祀天地,设置百官,但都是自娱自乐,从法理上都叫僭越。

曹睿灭公孙渊,将北方四郡重新纳入中原帝国版土,意义十分巨大,惠及至今。当时高句丽崛起,也在蚕食北方领土,如果让高句丽抢先灭了公孙渊,占据东北,将是对魏国极大的威胁,并且其领土归属问题恐怕会影响到今天。

第十二节 孙权偷袭辽东

本来这事和孙权没有什么关系,但公孙渊被司马懿包围时,想以孙权为救命稻草,再次派使者向孙权称臣,请求孙权派兵援救。吴国有人主张杀掉辽东使者,太子中庶子羊衟反对,认为这是逞匹夫之怒而放弃了霸王之计。

他建议厚待使者,派奇兵北上潜伏,如果公孙渊胜了,我军是有恩于辽东,我们的义举就会四处传播;如果双方战事胶着,我军可以借机攻打附近防守空虚的郡县,将当地百姓迁徙到吴国。

孙权觉得这主意不错,问羊衜谁可领兵前往,羊衜毛遂自荐,又推荐了宣信校尉郑胄和将军孙怡。孙权大喜,当即批准羊衜所请,并写信给公孙渊,说自己已经派出大军,并假惺惺地告诫公孙渊说司马懿太厉害,一定要小心。(三国有两个叫羊衜的人,另一个是魏国上党太守羊衜,羊祜和司马师第三任妻子羊徽瑜的父亲)

赤乌二年(239年)三月,督军使者羊衜、郑胄、孙怡统率舰队乘海到了辽东,但来晚了一步,公孙渊已于去年被杀,北方四郡(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全部归魏。

此时曹睿(当年二月)刚死,齐王曹芳继位,魏国上下正忙于新旧交接,辽东防守薄弱,有可乘之机。羊衜决定登陆偷袭,率军攻打魏国海防城堡牧羊城(今辽宁省旅顺市旅顺口区),击败魏国守将张持、高虑,然后分兵四处掳掠,俘获大批人口,满载百姓和各种战利品凯旋,也算是为孙权出了一口恶气。

曹睿灭公孙渊,是按下葫芦浮起瓢,高句丽又开始骚扰北方,魏国政权面临着与高句丽的争战。这个重任又落在驻守幽州的毌丘俭身上,因为这时曹睿已死,是齐王曹芳任内的事情,到时再接着讲。

前面说过,曹睿时期外患频仍,除了有西南方向的诸葛亮北伐外,还有西北的叛乱,北方鲜卑的侵扰,东方公孙家族的崛起,南方孙权的偷袭,西南、西北、北方、东方的争战基本聊完了,与南方孙权的争战又如何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