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君臣│雨中的荷塘

 杏坛归客 2023-05-20 发布于山东
雨中的荷塘/李君臣

淅淅沥沥的夏雨,又随性地飘起来了。雨,湿了一众草木,似也润了我的心绪。于此,伴着一顶小伞,我由性地出门了。

多雨,本就是江南的一张名片,而濛濛细雨中的物色,则更可算作这名片的背景。细雨中的小街上,一顶顶花伞似是一道流动的风景。而这一流动风景的归处,则多是一方不大的小园。小园一隅是一弯小桥,小桥一侧则是一泓小塘。也即夏日里常让人流连忘返以至魂牵梦绕的荷塘。
绵绵的雨丝,无声地落在小园里,也沾连在斜仄的岸柳上积露成珠,无序地滴在小塘中,化作一圈圈涟漪散向远方,一粒粒玉珠则滚动在荷叶上、附着在荷瓣间。而一片片扇子般的碧叶则在微风中轻轻摇动着,似是要祛除盛夏的暑气。荷间的游鱼则伸头露脑地不时探出水面,好像也要分享这雨景的惬意。这番红绿相间、动静相宜中,又有几分清晰、几分朦胧……雨中的荷塘,犹如一副美轮美奂的山水画,颇让人流连与痴醉。而雨的朦胧与荷的娇媚,似又揉合一处,交融着、相伴着,跨越地域,超越时空,载着我的翩跹心绪,一并飞入无尽的遐思中。
(一)
自己对荷花的由衷喜爱以至偏爱,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尚记得大约四五岁,也即刚有较清晰记忆时,冬天盖的被面上,就有一副阔大的荷叶拱绕着一朵娇红荷花的图面。画面中,舒展的碧叶、鲜艳的荷花,相映成趣地组合成一副大气清新的可人景致。  
后来,家里每年总要在院子中养一缸俗名“芙蕖”,也即后来才知雅称曰“睡莲”的水生植物。每每三伏酷暑,恰是其叶茂花红的时节。一亭亭碧叶,从水中傲然立起,无风时,像静静的处子;风来时,则如婀娜的舞女。加诸水下莲茎间一群五颜六色的金鱼忽上忽下、摇头摆尾地陪衬着。使这番鱼荷互映,动静相合,别有一番情趣。而点缀其间盛开的红花,则如画龙之睛,在摇曳的碧叶间时隐时现着,颇有几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妙韵……然其与被面上的荷花荷叶们却总似有几分不像。后来才知道,这其实还不是荷花,而最多只能算作其千百万年前同族的远房亲戚……
再后,终于在村前靠河的一个叫“藕湾”、其地位于前河(前河,我村前后的两条河之一。村前的叫“前河”。村后的自然另曰“后河”)颇有几分如鄱阳、洞庭之于长江般的小塘,初识了真正的荷花。那近岸处水草边一簇高低错落的荷花,硕大的碧叶、娇艳的花瓣,更能给人亭亭玉立、卓尔不群的超然傲世之感……只是,其后不久,据说秋后被人名曰摸鱼实则挖藕时,或是贪欲或是误伤,应是连其“老根”也全被“端”了。总之,其后来年春开后便再未露“尖尖角”,更无谈盛夏时接天的碧叶、映日的荷花了。而那方日渐萎缩的小塘也便徒有“藕湾”之虚名了——说来,北方本就多旱少雨而常缺水,此前苟活其中的几株塘荷,其黯然消失也似可应算有某种宿命的必然了。一如无水之鱼,无土之木一般……
大致到78年,也即那个科学的春天到来时,似乎春雷一声后,遍地露新笋一般,举国上下崇文重教之风也“油然而生”了。此后,各种久违了的诗词歌赋们也便探头露尾地渐多见起来。仅与荷花相关的就有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及“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等美得令人窒息的诗句不经意间悄然而来。
此后相当一段时日,或因学习渐紧,加诸近处本也没有荷塘之类供夏日小赏,故对荷花们的念想乃至兴致似乎也大致按下了暂停键,以至现在追忆起来也基本无更多印记了。

(二)
其后,似乎直到高中时,才又勾起对荷花的新念。想来成为这一“情感”导火索的,应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似是我们高中第一课。彼时由于我是晚一周多后才去插班入学的,故到校后他们早已讲过。而于我,语文第一课则是提着凳子与其他同学到隔壁班挤在走廊里上“合堂”,而“合堂”的内容之一,就有关“荷塘”。其间,边听着台上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解,边翻看着朱自清的这篇名作,转眼便被“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月光如流水般,静静地泻在叶子和花上”等灵动文笔所吸引,更被文中引用的“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等陶醉了。而彼时的第一感觉,除了文章本身清新优美、可读可赏外,另感觉科班出身老师的水平,确是明显高于初中时“民办”的了。其实那位老师也才是当年昌师刚刚毕业最新执教的。再后又渐小悟,他们也算是80年挤过那根“独木桥”的佼佼者,其含金量多还是比较高的,尽管只是师专。尤其那一口基本闻不到地瓜干味的普通话,似乎本就为其增色不少,更因绘声绘色的讲解,以至不时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也便更觉水平高了三分。当然,对课文的讲解,比如开头那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被深“挖”成是由于当时因蒋该死的“四一二”大屠杀导致的心理苦闷,则或多少有些附会牵强了。因为“这几天”,与表述几个月前可用的“这些时日”,还是有根本不同的——酸秀才真爱“较真”。呵呵。
而于本文作者,因当年初一时已学过其另一篇“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春》,而今又读到其如工笔画般细腻幽美的月下荷塘,也就似曾相识般地更多了几分额外的喜欢与亲切。至此,虽还未见过像样的夏日荷塘,然却因为这篇课文,也便更对其陡生了一份难言的向往。当时甚至还小有“抱怨”,那一夜朗照的荷塘月色,怎么没有一副如诗如画、令人神往的配图呢?
再,似是其后课文中古文部分里,另学到周敦颐虽短却精,几乎字字珠玑的《爱莲说》时,又被“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们美醉了。当然,现在想来,莲之“出污泥而不染”高洁之美固是其本,而周之文笔之妙、文字之美,自亦功不可没。然彼时做学生之首责,还似孜孜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考学。粗粗学过后,再就是对各门课程们一遍遍的诵读,一道道的练习,一门门的摸底,一次次的考试……故平时的学习活动,多主要是很功利地直奔主题——考学去了。至于更多的对如《荷塘月色》、《爱莲说》等,就少了些静心细品的雅趣,而多只是浅学辄止罢了。更遑论深悟甚而试图真寻一方荷塘,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地赏观那“一亭亭舞女的裙”们了。
倒是那位普通话几乎闻不到一点地瓜干味,形象如夏荷般略显清高、一介白面书生的语文老师,后来据说离开教师口另入政府部门,再后到西部某省挂职,坊闻若干年前其职位已“爬”到副厅级,成为鲁旗手笔下后来“修炼”成“圆规”的“豆腐西施”眼中道台级的“大人”了。而旧忆中那副清高自赏的样貌,是如何摇身一变,纵横驰骋在鱼龙混杂的官场,且还能游刃有余以至健步如飞地不断高升的,我却一直没想出个大概明了。

(三)
到大学时,终于在“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里,大明湖一隅,见到了那当年只在梦中相见的一方荷塘。记得还在远处时,就见到一片沁绿向四周铺展开来。近了,则见一片片扇子般的碧叶在微风中摇曳着,偶见的荷花,被纵横交错的茎叶们簇拥其间,像碧叶怀中的宝宝被精心呵护着。彼时尽管已是初秋,荷花的盛季已过,也无”三秋桂子”,然却仍有“十里荷花”。只是这“十里荷花”,此时主要是指十里荷叶而已……
犹记得大明湖有一“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联分嵌于两亭柱上,据说是出自郭沫若之手。当时,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地过足赏荷之“瘾”后,倒是另对这副名联推崇有加,以为郭毕竟是文学大师,新文化的主将,太白同乡加巴蜀才子,才会有如此神来之笔的妙手偶得。若干年后,方知这是出自清乾隆时江西才子刘凤诰同学之手,郭大师只是手书而已。故而,在因错戴在郭头上的高帽终被摘下而略感失落之余,也另有几分对刘前辈的无言歉意,因为由于自己的无知而无意间辱没前辈了。同时,也把自己一知半解、不求甚解的“半瓶醋”一面,好好反躬自省、以至无情自嘲了一番。因为窥斑知豹,见微知著,自己此间还不知有多少类似“一知半解”乃至“半知半解”的认知充斥着过往人生而尚不自知自悟……只是此生过半,主要再寄来生吧。哈哈。
这其间,倒是一次到相邻的师大探友时,看到有一宿舍门上,显赫高贴着周敦颐的《爱莲说》全文。或是因为夏天,他们有希望多一份清凉的意味。而略显诧异之余,终于想起他们是文科类的。故其相对轻松的课业之余,多少来点酸涩文字自我放松以至张扬一下,抑或未尝不可。且,既然可有满街的“文化衫”,那为什么不可有一两扇“文化门”呢?而不是如我等理工类们,多整天被高数作为带头大哥的一门门不乏深奥而后来工作中却少有实用的课程,及如影随形般做不完的难题们折腾着,故平时不得多少轻松时光,更少有此类故作风雅以至张扬了。倒是有一点是大致可肯定的,那就是《爱莲说》确已传留千古,深入人心,而这一屋哥们似也都是“爱莲”的,至少表面如此。

(四)
后来,久居江南。因为域内多水,夏日里,一方方大大小小型号不一的荷塘,也便时有所见了。而这本可算司空见惯的水中常物,我却依然偏爱不减。故每每即便偶遇时也常刻意趋近欣赏一番。此时再思及《荷塘月色》与《爱莲说》们来,也常另有一番新的品味与感悟。
至此,再品《荷塘月色》,较古人之诗词散赋,确颇如一副清新细润的工笔画。当然,若反复吟读,清新可人之余,另或难免略有些许单薄之嫌。实在话,这亦或并不意外。因为尤其大致同期的五四“新文化”初的某些“名作”,如胡大师那“两只蝴蝶”、一簇兰草,郭主将那条“天上的街市”,以至徐“才子”那一横康桥上缥缈虚幻的云彩,在一阵浮躁热捧的泡沫喧嚣掠去后,已多归于平淡。而朱大师的这方荷塘,却实实地比它们好过几条街了。故对其不必过求,也不能强求,更不能苛求。而只要其曾在我们成长过程中陪伴过、滋养过我们,哪怕如其中些许文字乃至结构等并非十全十美,也应十分满足以至感恩了。只是,不必过分仰着、以至跪着看它们便是了。因为若站在历史的长河上俯视,某一时代的作品,真正能千古留存的,本就仅凤毛麟角而已。
而像周敦颐的《爱莲说》、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们已然流传千年,自然还继续会千载传诵。而在漫漫历史中,一个人哪怕只有上面的一篇、一句千古流传,亦可平生足慰矣。
基于此,一个个你我们,即便此前曾发表过多少自以为是以至引以自傲的文字,也常只是被周围小众略知而已。尤其,若将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即便曾经自耀自得的种种文字,则多怕连一珠水滴也算不上。
再由此想来,也就不必忿忿于某人以《X乳X臀》们获某奖,某大师以《两只蝴蝶》喧嚣一时还“开一代诗风”……因为这类文字,在历史长河中,千年之后,估计也连滴水花都算不上。而所谓“开一代诗风”类过誉,多不过如某名厨貌似新创一菜品,虽可谓耳目一新,然倘其色香味不佳,终也会被食客摈弃一般。故这类“新诗风”是否久长,还要看其根本性的“色香味”内在价值。另如蒋某舟之流所谓“少年成名”的拔苗助长,及张某玲们所谓“出名需趁早”类急功近利式歪理邪说,也早该扫进历史垃圾堆里了。因为毕竟,浮萍终成不了大树,即便叶片再大;沙子总归是沙子,无论怎样染黄,终成不了金子……而只有不断自我学习、自我充实、自我积累、自我沉淀、自我修炼,才会不断充盈人生。另如某“明星”某湘,据说每月仅口腹之需就不下50万。对此,或许有人会觉得可羡可妒,本人却只感可悲以至可怜。而这绝不是孔乙己式自嘲,更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自慰。试想,一个整天念念不忘口腹之欲之人,其精神粮仓还会丰盈吗?尤其在当下社会大众口腹之需普遍满足后,精神空虚或才是更可怜的新版乞丐。也因此,千百年后,若其想有一言半句存留,恐怕只有“饕餮”二字了。

(五)
如上诸诸,自己为什么如此偏爱荷花?
想来,这表象后的本由,或是因其至雅至纯、至清至美。如其“中通外直”的正直谦虚,“出污泥而不染”的洁身自好,“不蔓不枝”的用情专一,亭亭自立的卓尔不群,……此类“秉性”,世人多大赞,我似乎也是其中之一。
自己偏爱荷花的个人主因,另或因与自己个性有某种契合有关。个人自认有几分与其相似的“秉性”。这一大致“秉性”,于荷则可大赞,而于人则未必尽然。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洁身自好”等,就未必全可点赞。如古人所云“水至察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等,也多少暗蕴对至清至纯们的某种世俗反思。而史上屈原最后的人生悲剧,或即与此很是相关。尤其如“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哀叹”,似乎本就是偏颇的、有问题的,单从逻辑上讲,就犯了以偏概全、绝对化的错误。若再将其“上纲上线”,则颇有几分“自绝于党自绝于人民”的意味。也因此,其后来的投江自去,或早就有几分命运的必然性了。
另先贤如王阳明者,则似乎比屈原们的段位高出很多。即其不但能出“污泥而不染”,且还能在彻悟人性后,再世俗地“和光同尘”。也因此,后来才成就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传奇。另如在“灭长毛”战争中“屡战屡败”还“孜孜不倦”地”屡败屡战”,终成不世勋业的“曾剃头”,二次复出后其实也已很有些“和光同尘”的心境了。而我们芸芸众生们,如前面提及的那位貌似有几分清高的白面书生老师后来之所以能脚踩祥云般步步攀高,则其背后肯定也修炼了一番“和光同尘”的处世能力。而一个个未成的你我们,则最多只得其一而已。因为“出污泥而不染”式清高已确不易,而若再“和光同尘”般入世则又是另一更高境界了。

(六)
江南的雨,原本就常是淅淅沥沥、朦朦胧胧的。而眼前,雨中荷塘,则似又徒增几分朦胧之美:一如隔纱之美人,或如浴出之贵妃,月下之貂蝉……亦或,某一事物,多几许朦胧,反会别增几分美韵……盖荷塘如此,美人如此;乃至人生也罢,情缘也罢,世间万物,或莫不如是。
此情此景中,再随性回味起当年学过的《荷塘月色》、《爱莲说》以至“接天莲叶无穷碧”们,更让人多几许心醉与联想。继而连“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类画面似也赶趟来了。那丝丝乱乱的雨线,不就像嘈嘈切切着的琴弦,而一盘盘碧叶上晶莹剔透的水珠,不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吗?谁能想到,千年前江州司马的感慨,琵琶歌女的弹唱,竟也会与细雨中的塘荷、碧叶上的滚珠意会在一起了。加诸零零散散地联想起其他一些相关诗词们,也便使此时的景致更多了几许文化浸润。以至连苏学士那句“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残秋颓败,也被从晚秋拽过来凑趣而不觉伤感……
由是,此般心绪翩跹之际,更深觉自己的渺小。
思绪拢回,却见雨中的荷塘朦胧依旧、妙韵依旧。感于心间之余,竟也想仿着前人,试图附庸一二。于是便有:

其一
一点娇红碧万重,几处蝉奏隐林中。
半塘新荷妆三夏,更醉蛙鸣和两声。

其二
一池碧叶几簇红,随处蛙鸣两三声。
更有小蝉心大醉,又翻旧曲和林中。

其三
夏雨丝丝万缕情,童心未泯一池中。
早春水下尖尖角,已作罗裙舞半空。

于一众你我们,相较前人,同样是感于荷塘,尤其在当下日渐式微的文化大势下,还能有哪怕一两篇留诸后世,一两句传诵千古吗?

  《潍坊读书》系潍坊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刊,业务主管部门为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技术支持:山东省老槐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投稿信箱:wfds001@tom.com


一个用文字取暖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