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系统内征文写作的思考

 古磨盘州人 2023-05-20 发布于北京
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大家都遇到过征文写作,不定时地,就有上面的征文通知,这样的事,体制内的单位会多一些,体制外的估计也有。很多以文字为职业的人,比如办公室的文书,以为这是自己的份内之事,结果下来,花落别家,也许他们还会抱怨,评委是什么水平,这么好的东西都看不出好赖。他不知道的是,评委也生气,长期做文字工作的,怎么写出这么一个文不对题的东西。
当过多个征文的评委,什么样的西洋景都见过。鉴于此,我也想就征文说点心里话。无论对于文字工作者,或者不以文字为工作职责的写作者,征文都是非常难写的一个“文种”。
征文不同于日常公文的“扒皮抽筋”,也不同于文学作品的“恣意汪洋”,征文确实不好写,当然,征文也不好评。这主要还是因为征文表面看似无定式,其实内在里还是有定规的,只不过,很难说得清楚。这个规矩,写作的人不知道,评委不一定能说得好。
通过总结历次当评委的经验,大致总结“六必须、六不要”,以供大家交流。
六必须:
必须之一:紧扣主题。这是征文的核心,主办方一定是想通过征文实现预期的效果,达成设定的目标,假如不扣主题写,那就失败了。所以,写作之前一定要审题,看人家需要你写什么,你没有猜到主办方的想法,自然就写不出人家需要的东西。即便你才高八斗,文采飞扬。
必须之二:有见有感。我们不是录音机,不是照相机,通过我们的见识,一定要发出感想和感受,纯粹记录的文字,就达不到征文的要求。征文更在意你的感知,仅仅是看见或者知道是不行的,必须把感想说出来。
必须之三:我在其中。见闻和感想,一定是我的感想,很多人把我写丢了。写的都是别人的事,或者公共的见闻,不是我的见闻和感想,这是非常失败的事。只有自己的感想写出来,才有感召力。
必须之四:认知高度。征文的高度及征文的关键词,这是创作的目标,也是征文的高度。没有围绕关键词写作,高度就上不去。尤其是带有鲜明政治主题的,就更要体现主题的高度。
必须之五:充满感情。跟公文写作以事为中心不同,能把事情说清楚即可,不得有太多的感情色彩,甚至不能涉及到情字。征文看重的是一个情字,有感情就能吸引人,宣传效果也会好。
必须之六:结构严谨。参加征文的稿件,首先得保证基本的字词句功夫合格。在此基础上才会关注结构问题。结构不仅包括文章的布局,也包含内在逻辑。布局上如“三三制”,内在逻辑上有始有终、推理和演进符合规范。
六不要:
不要之一:不要觉得好写,就把散文写成了诗歌的形式。征文在不做特殊体裁要求的情况下,尽量不要写诗歌。征文应该是“非虚构”的,诗歌只有“虚构”和“朦胧”才能感受到美。有人把散文加回车就变成诗歌,这是不合适的。
不要之二:不要写成工作总结或者情况报告之类的公文。征文一定要摆脱公文的范式,要让人通过人和事去感受目标和结果,而不是数据、总结语,也不能是朗诵和演讲稿那样充满激情的稿件,人和事一定得是具象的、有内容的。
不要之三:不要忘记目标和主题,写人和事还是为了感想服务的,一定要记得要收得住,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切不可下笔千言,一泻千里。
不要之四:不要忽略征文的条件,前面说了要紧扣主题,其实,其他条件也特别重要,比如字数规定,要求文章字数不超过2000字,建议文章的字数保持在上下百分之十的范围内。字数过少,让人感觉没得写,字数太多,觉得作者不会归纳和总结。
不要之五:不要雷同。也许是受习惯支配,很多人写作的时候都会引用征文里面的一些话作为开头,或者使用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比较时髦的句子或段落,自己原本还挺自得,这些内容汇总到评委手上就是雷同。
不要之六:不要太直白。这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主题一定要蕴含在故事里、人情里、文化里,千万不要出现太多的规范化的官话和套话,表达直白。二是语言上,一定不能书面语、口语和网络语混用,否则会降低评委对作品的认知。
以上所述为个人之浅见,前提一是系统对内非专业人员开展的文艺类征文,二是征文不做专业性方面的硬性规定,假如不符合这两个条件,比如文学奖评选,或者专业类论文征集,就另当别论了。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常务)兼秘书长;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7部,累计出版和发表3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2部):《一车一世界》《炊烟袅袅:一乡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北京晚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