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的觉醒》:始于反思七大教育成见

 阿布的书柜 2023-05-21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关于作者 关于本书

本书作者沙法丽·萨巴瑞,出生于印度,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图片

她专注于西方心理学和东方哲学的融合,为她的读者与客户展现了两个世界的思想精华。她是家庭动力和个人发展方面的专家,在纽约经营一家私人诊所。

她已出版的著作有畅销书《父母的觉醒》、《父母的觉醒2》。萨巴瑞博士曾在世界各地举办研讨会,并在TED、凯洛格商学院及各大公司、学校与家长团体发表演讲。

作者在这本书中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更好地培养与孩子的关系,让他们成长为真正的自己;同时也带领父母踏上一段觉醒之旅,超越对为人父母的恐惧和幻想,进入更平静、更有同情心和智慧的状态。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临床心理学家和家庭教育专家,作者在这本书中为读者提供了极具实用性的引导。

父母教育教育子女的七大成见

我们要成为一个觉醒的父母,然后去养育一个觉醒的孩子,但是我们该怎么做呢?首先,我们要找到我们的反应触点,什么是反应触点?

我们来举个例子: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他明明会做这个题,但他说不会做,你觉得他是故意气你。这就是我们的反应触发点,这个反应触发点像膝跳反应一样,只要孩子一出现某种行为,父母就被点着了,跟点打火机似的,火一下子就着了。我们为什么会有反应触点呢?

这都来自于我们头脑中关于教育的迷思,作者给我们总结出了七大迷思:

迷思一:教养都是为了孩子

很多父母会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总是强调:“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我们还不是为了你”、“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的以后做打算”等等。

我们一直把教育的重点全部放在孩子身上的时候,然后就会发现孩子有点过火:比如过于害羞、过于文静、过于早熟、过于激进、过于冲动等等,这就导致孩子非常焦虑和痛苦。所以,教养的迷思之一就是学习的对象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

迷思二:成功的孩子总是在前面。

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着急给孩子学习各种东西,钢琴、跳舞、书法、美术等等,生怕自己的孩子以后赶不上别人。这都取决于我们脑海中错误的想法:一个人只要在童年的时候排在你前边,那么这个人大概一辈子都排在你前面

但是请我们回想一下我们自己学生时期成绩好坏的排名,跟现在的生活状态是一致的吗?你就会发现并不是一样的,因为人生并不是固定的。

迷思三:孩子有好坏之分。

很多家长喜欢给自己的孩子贴标签,比如我的孩子很懒,不爱运动,比如我的孩子很粗心,比如我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不好等等。

我们为什么喜欢给孩子贴标签呢?因为给孩子贴标签比我们自己反思、自己改变更容易。

迷思四:好家长是天生的。

有人认为他善于做家长,因为这种能力是天生的。但是作者在书中提到,要成为一个好妈妈,需要靠大量的学习和练习,还有我们作为成年人的自我成长。

迷思五:有爱就是好家长。

很多家长要求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包括你考试应该考多少分,你应该学习什么兴趣班,你应该穿什么衣服,你应该上什么大学学习什么专业……都是我来给你决定。

因为你觉得,我是为了孩子你好,我是爱你,想让你少走弯路,但殊不知这都是控制和占有,这种占有欲和控制欲让爱变了味。

迷思六:父母的使命,是培养快乐的孩子。

很多家长害怕孩子受伤,害怕孩子受委屈,孩子受到一点点的挫折。如果孩子受伤了,受委屈了,受到挫折了,比如在学校和人打架了、成绩不理想了、被学校开除了等等,家长就会害怕、恐惧,我的孩子是不是完蛋了,以后的人生怎么办?

其实挫折本来就是人生的一部分,挫折可以促进孩子不断进步、不断上升。

迷思七:家长要控制一切。

家长喜欢控制一切,因为很多家长从小到大没有控制过东西,所以当他有了孩子以后,他觉得自己终于是老大了,现在可以控制一些东西了。

但其实,家长真正能够掌控的只有自己的情绪和反应。但是我们往往不掌控自己的情绪和反应,而是放纵自己的情绪跟反应,希望掌控那个掌控不了的东西,这就是痛苦的来源。

孩子有他们自己的人生路,而不是我们的。我们没有权力对孩子的人生发号施令。

以上就是七大迷思。反思这七大迷思,是家庭觉醒的第一步,因为每个人头脑当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这样的迷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