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著名战役之-----克里木战役

 兰州家长 2023-05-21 发布于甘肃

克里木战役(The Battle of the Crimea )是苏德战争中,苏军在1942年进行的防御战役,最终以苏军防御失败告终。

  • 名称
  • 克里木战役
  • 发生时间
  • 1942年
  • 地点
  • 克里木
  • 参战方
  • 苏军,德军
  • 结果
  • 苏军战败

1942年

地点

克里木是从苏联南方的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境内向黑海突出的大半岛,由于具有温暖舒适的地中海气候而曾被当作历代沙皇的度假地。但这个度假村却是建立在一个巨大的要塞之上。黑海是土耳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诸多国家的共有内海,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价值,一旦掌握了黑海的制海权,就能向沿海周边国家施加政治压力。而塞瓦斯托波尔是当地最合适的港口,也因此成为各国觊觎的一块宝地。一千年来,塞瓦斯托波尔遭受无数异民族的血腥侵袭,8世纪的正教希腊人、13世纪的景教鞑靼人都是强有力的殖民者。从15世纪开始,土耳其人逐渐控制半岛,在19世纪中期俄国掌权时期爆发了大规模的克里木战争,英法联军110000人长眠于此。

战火一直蔓延到沙皇俄国重新夺回半岛为止,这时塞瓦斯托波尔已随着战斗不息的时代而演化成一个要塞都市,大量的堡垒、壕沟和故意制造的迷宫隧道围绕市区。在苏联时代特别是30年代,要塞进行了全面的现代化改进并修建了军用机场。由此它也成为野心家希特勒的一块心病。希特勒认为: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可以随时从黑海登陆对侵苏德军南线部队进行包夹攻击,这使得德军必然不敢向东方推进;而且从克里木机场的起飞的苏联飞机时刻威胁轴心国的生命线-罗马尼亚的普罗耶什蒂油田。而且对克里木展开进攻无疑会让德国争取到土耳其的好感,从而把这个一直在观望的大国拉到轴心国的战车上。

双方兵力

以塞瓦斯托波尔市区为参照,整个市区北靠细长的塞维纳亚湾南岸,塞维纳亚湾北岸和别别克峡谷之间是防御重点。在这片绵延360公里的矩形地带,配置了12个永久要塞群,占全部克里木要塞数量的75%,每个要塞都有一个典型的苏联式名称,但多数史学家认为这是德军给起的别名。中心地带由'莫洛托夫'、'契卡'、'柯别乌'这3个巨大的要塞群把守,西南靠海的角形突出部配置了'列宁'和'北堡垒'这2个要塞,正东有5个联合要塞:'斯大林'、'西伯利亚'、'伏尔加'、'顿涅茨'和'乌拉尔',在4重防御线的最北也是最容易被突破的隘口,是当时最强的'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联装炮塔要塞,它拥有1934年制造的双联装305毫米巨炮,射程达到44公里,外部防御层形状酷似当时的战列舰炮塔,由200~300毫米厚的装甲板全体包裹,炮塔下面有3层永固工事,每层永久混凝土天盖都厚达3000~4000毫米。此外,在'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东侧还设置了'巴斯季昂I号'要塞作为前瞻。所有要塞周围都被永久混凝土装甲板覆盖,用地下通道和小型铁路连接,在山地部分更设置难以数计的暗堡、火力点,所有的要塞炮塔都是下沉式安装且具有绝对优势射界,理论上不可能对该防御地带进行地面攻击。而且设计者将要塞的基本弹药存放在塞维纳亚湾南岸地下深达30米的'库拉贝'主弹药库中,可谓万无一失。相对的,塞瓦斯托波尔市区南部及西部防御力量就没有这么集中:沿正东到东南只配置了'巴斯季昂II号'、'库贝'和'巴勒库勒瓦'这3个要塞,在它们中间穿插着5个主要的一线步兵防御阵地:'白糖帽子阵地'、'北方鼻子阵地'、'废墟山'、'荆棘山'、'红色高地1、2、3';一线阵地西侧只有3个二线步兵阵地:'上坡高地'、'秃鹫高地'和'风车高地'。为防止南部海上威胁,在克里木半岛南端突出部设置了'马克西姆-高尔基II号'联装炮塔要塞。在二线阵地和塞瓦斯托波尔市区之间是'苏联山脉阵地',这是最后一道屏障。守卫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士兵比较特殊,除了普通的红军(陆军)外,还有海军陆战队和苏联内务部队(秘密警察),这些特殊部队战斗力和武器装备、军官素质都很强。当时守城兵力约为100000人,但坦克仅40辆。

战争过程

1941年12月17日,德军7个步兵师和2个山地师全面包围要塞,发起第一次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德军绕过'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从要塞群西侧进攻'斯大林'要塞,但是毫无战果,由于2天前苏联海军陆战队在刻赤半岛登陆迅速粉碎德军包围圈,第一次攻防战以德军全面失败收场,而身穿黑色水兵服的苏联海军陆战队也获得了'黑色死亡'称号(如左图)。然而由于克里木仍威胁德国南方战线,德军需不惜一切代价拔掉这颗钉子。因此从1942年5月8日开始出动第11军(1个装甲师和4个步兵师)和罗马尼亚山地部队开始对刻赤半岛的苏军发起反击。由于德第8航空军有效的协同作战,德军于5月16日再次占领刻赤半岛,在这次'猎雁作战'中苏军共有26个师被歼灭、170000人被俘,塞瓦斯托波尔的门户再一次大开。

军司令曼施泰因上将(一级)深知要塞防御力之强,为了确保这次攻击成功,除了需要里希特霍芬上将(一级)的第8航空军支援,强有力的陆军炮兵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德军第306炮兵司令部被整个调来,主要配属在北部战线的第54军,而南部则由第30军和罗马尼亚山地部队合围苏军第一线阵地。

1942年6月6日,第二次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拉开了序幕。当天,203个德军炮兵连集结在北部要塞群,曼施泰因力图在最强防御线上打开缺口,从而发起二战中德军最疯狂的一次炮击作战。但是,在最北部的'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要塞压制着北方主要道路和别别克峡谷的险要地带,305毫米火炮随时会对德军步兵造成毁灭性威胁。而普通的火炮对这个坚固无比的要塞也毫无办法,它的44公里射程更让德国第54军难以前进寸步。为了突破最强的要塞,必须动用最强的火炮。德军经缜密策划后调拨了3门超级巨炮,它们分别是:420毫米固定式臼炮'刚玛设备'、610毫米自行臼炮'卡尔设备'、800毫米列车加农炮'古斯塔夫设备'(如左图,也称为'多拉炮'而它的穿甲弹射程是38公里所以亦必须在'高尔基I号'的射程之内冒险攻击)。德军的第一目标是苏军'库拉贝'弹药库,为此,首先由'古斯塔夫'连续发射重达7100公斤的穿甲弹直接穿透8000毫米的防护层命中位于地下弹药库中部引起震撼全岛的大爆炸,从而断绝了苏军北部要塞群的弹药供给。随后,'古斯塔夫'顺临时搭建的4轨大型铁路转弯南下,开始攻击'斯大林'要塞。同时北部德军炮兵开始进入全面围攻'高尔基I号'的炮击行动。

文章图片1

克里木战役中德军将领这时北部炮击的主角换成了610毫米'卡尔炮',它也被称为'雷神之锤'。'卡尔'的射速较快,重达2200公斤的610毫米高爆弹倾泻在'高尔基I号'要塞周围,4000毫米厚的永久水泥装甲板被打成碎片,要塞内部开始暴露;然后是第8航空军倾巢出动,采用每天1000架次的波状俯冲轰炸对要塞生活区造成完全破坏,迫使苏联士兵向要塞内部退却。为了压制苏联步兵的突围和增援,420毫米'刚玛炮'对要塞周边进行地毯式轰击,1000公斤重的420毫米炮弹雨点般粉碎要塞周围所有的道路、铁路网,'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完全孤立!

1942年6月17日,德军总攻。在35公里的狭窄阵地上,1300门德军火炮对'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进行不间断全体炮击,要塞被灼热的冲击波覆盖,所有外围防御阵地几乎化为灰烬。但是最重要的联装炮塔由于目标小而未被命中,仍然坚持反击。德军为精确攻击这个炮塔而调拨了2门355毫米臼炮到别别克峡谷北边,同时命令所有火炮使用穿甲弹齐射压制苏联炮塔。当'高尔基I号'暂时沉默时,十余枚355毫米穿甲弹(重1000公斤)从顶部插入炮塔装甲板,这些炮弹装有延迟爆破引信,在数分钟之内连续造成内部爆炸。'高尔基I号'装甲炮塔顶盖被整个掀开,德军立即动用280毫米火箭炮对敞开的炮塔实施燃烧弹射击,其他火炮改用高爆弹继续轰击炮塔周边设施。

文章图片2

克里木半岛最后'高尔基I号'联装炮(如左图)被完全摧毁,驻守炮塔的苏军官兵全体阵亡。同时南部德军也开始对苏军第一防御线进行压迫。6月11日,德第30军分3路进攻:第72步兵师北上直扑'上坡高地',由罗马尼亚山地师牵制苏军'废墟山'和'北方鼻子'阵地进行掩护,至6月22日占领'上坡高地';第170步兵师由中路绕过'库贝'要塞于18日夺取'秃鹫高地';主力第28步兵师连续攻克'荆棘山'和'红色高地1、2、3',然后北上再折返,从后面进攻'巴勒库勒瓦'要塞,苏军被打个措手不及很快失守。在短短的10天内,南部苏军2重防线均已告破,德第30军进逼最后的'苏联山脉阵地',等待北部第54军的合作夹击。

北部战线6月11日,巨炮'古斯塔夫'全面轰击'斯大林'要塞,同时多数火炮亦向前推进10公里(这时已没有'高尔基I号'的炮火压制)集中攻击中部要塞群,由于各要塞之间的道路、铁路和电话等联络设施均严重损坏,无法有效地协同;而里面的指挥员有很大部分是没有经验的新军官,而要塞完成时的第一代军官很多在大清洗时被杀害,内务部队和海军陆战队又多数驻在市区,面对精锐的德第54军自然要吃大亏。6月13日,德第22师占领'斯大林'要塞,炮兵部队层层推进,使用88毫米炮和在近距离各个击破其余要塞。至1942年6月22日,北部苏军中心防御完全崩溃,12个要塞有11个落入德军手中,但是这时'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仍在抵抗!

装甲炮塔被炸毁后,在'高尔基I号'的下部2层永固工事中仍有1000名苏联士兵死守,德军调集大量88毫米高射炮逼近工事进行零距离穿甲弹、榴霰弹交替射击,第2层工事被夷为平地,苏军拒绝投降进入地下第3层防御。德军火炮无法攻击地下目标,派战斗工兵分区使用塑性炸药一块块炸开工事入口,但工事内部有众多暗道和隐蔽火力点,炸药也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最后德军不得不采用原始的手段-进入工事用手枪、刺刀和工兵铲进行白刃战,最后以惨重代价占领了这个'血的房间',当时人血在射击口和下水道里流淌,可见战斗之残酷。1000名苏联士兵中被俘者不到40人。这样,塞维纳亚湾北岸全部被德军控制。德第54军麾下第22、50、24步兵师开始渡过塞维纳亚湾配合南部第72步兵师夹击'苏联山脉阵地',在1942年6月30日终于拿下这条最后的防御线。第72步兵师分成3路进逼塞瓦斯托波尔市区英国军人墓,而北部3个步兵师在市区东部完成合围,北岸第132步兵师和第306炮兵司令部也已架好火炮。最糟糕的情况出现了,那就是整个克里木战役已由攻防战转变为德军占优势的围攻战。

从6月30日开始,德军动用包括3门巨炮在内的所有1300门火炮对市区进行地毯式轰击,第一天就发射了64000吨炮弹,整个城市变成血红,天空消失在浓烟和烈火中。第2天起,德军进行不间断射击,第8航空军的出击增至每天1500架次,120000枚燃烧弹席卷塞瓦斯托波尔,排炮达到暴风雨般猛烈的程度,市区建筑全部被炸毁,公路、图书馆、公园、学校荡然无存。德军接着使用重型燃烧弹和火箭弹进行大焚烧,无数火球流星般地向城市飞来,'斯图卡'机群也开始低空扫射。塞瓦斯托波尔笼罩在地狱之火中,这种情形恐怕只有在'启示录'里才看得到。

文章图片3

相关影视不过,尽管城市毁坏得如此严重,但市民和守军基本上毫发无损。塞瓦斯托波尔是一种'镜子城市',也就是说在地下还有一个巨大的、和地上城市基本对应相同的生活区。德军炮轰的5天里,苏联军民进入这个地下城市生活、甚至开展娱乐活动。地下城里也有兵工厂,工人和市民加紧制造火炮弹药,提供给守军使用。在城市烧毁之后,德军火炮用穿甲弹射击地面,但是市区的地面比要塞装甲更厚、生存设施也更好。但如果德军用'古斯塔夫'射击必定会给市民造成巨大伤亡。

7月2日,南部德军首先发起总攻击,第170步兵师从后面包抄靠海的'马克西姆-高尔基II号'要塞,动用全师兵力将其占领,这次'高尔基II号'的火炮由于射角不足的关系而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至7月4日,第72步兵师突破英国军人墓向西推进,市区外的苏军全部被压缩在半岛西部狭小的3个滩头。

德军达成对塞瓦斯托波尔市区的全面包围后,守军的抵抗已无任何意义。7月3日,德军减低炮击强度,步兵和装甲兵占领了市区的50%。考虑到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古斯塔夫'巨炮的威胁,苏军守备部队同意投降,这时守备司令官不在城内。7月4日,德军停止炮击,苏军暗堡和火力点也陆续投降。这时黑海舰队派出的舰只姗姗来迟,半岛西部残余的少量苏军上船撤退,其中包括塞瓦斯托波尔守备司令-克斯罗夫中将。

至此,第二次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落幕。这座不败的城市最终没能挡住新兴侵略者的脚步,这里曾是正教徒的骄傲、黑死病的发源地、纳西莫夫的荣誉、托尔斯泰的军营,而现在(1942)却成为了纳粹德国入侵高加索的基地,打开了通向富饶之地-巴库油田的大门。

文章图片4

希特勒战后曼施泰因撰写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中记载,苏联共有90000人在克里木成为战俘,这个数字可能包括民兵和临时征召的志愿兵。曼施泰因本人因此战功于6月30日战役进行时晋升陆军元帅,并授予克里木盾形勋章。而苏军司令季米特里-克斯罗夫中将被召回莫斯科,因失守责任而被降级为少将,转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属下第24军军长,1945年晋升上将。

1944年简介

苏军参战兵力为乌克兰第4方面军和独立滨海集团军(4月18日起编入乌克兰第4方面军),共4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5982门、坦克和自行火炮559辆、支援作战的飞机1250架,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分别从海上进行支援。当面之敌为德军第17集团军(司令为E.埃内克上将),其编成内有5个德国师、7个罗马尼亚师,共19.5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36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215辆,由驻克里木的148架飞机和从罗马尼亚机场起飞的航空兵进行支援。苏军在兵力兵器上占有相当优势,但德军在克里木北部和刻赤半岛筑有坚固工事,构成了由2~4道防御地带组成的纵深防御。

文章图片5

乌克兰第4方面军于4月8日发起进攻,11日攻占铁路枢纽占科伊。德军主力被迫向南撤退。独立滨海集团军于10日夜转入进攻,次日晨攻占刻赤。德军随即向西收缩。12日,苏军开始在整个克里木追击退却之敌,13日解放辛菲罗波尔和叶夫帕托里亚,15~16日前出到塞瓦斯托波尔附近。苏军在充分准备后,于5月5日以部分兵力首先从塞瓦斯托波尔北面发起攻击,主力则于7日从东面和东南面实施主要突击,9日解放塞瓦斯托波尔。德军残部向赫尔松涅斯角溃逃,苏军随即展开迅猛追击,至12日解放整个克里木半岛。

企图

苏军的战役企图:以乌克兰第4方面军(司令为托尔布欣大将)由锡瓦什湖和彼列科普地域向南突击,以独立滨海集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大将)从刻赤登陆场向西突击,共同指向辛菲罗波尔、塞瓦斯托波尔总方向,围歼德军集团于克里木。

德军的防御企图:守住克里木半岛,对土耳其施加压力,并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控制在纳粹侵略集团之内,并掩护德军在巴尔干的战略侧翼和沿黑海海峡通向黑海西岸的德军重要海上交通线。

背景

克里木是从苏联南方的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境内向黑海突出的大型半岛,建有塞瓦斯托波尔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942年7月4日,克里木半岛沦入德军之手。

1944年春夏之交,苏军在取得梅利托波尔战役(1943年秋季)和刻赤-埃利季根登陆战役(1943年秋冬之交)的胜利之后,突破了彼列科普地峡的土耳其壁垒工事,夺取了锡瓦什湖南岸和刻赤半岛的登陆场。在这种有利条件下,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在粉碎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东部地区的德军之后,开始实施夺回克里木半岛的战役。[1]

兵力

德国陆军

第17集团军:

司令耶内克上将(从1944年4月30日起改由阿尔门丁格尔中将担任)

第5步兵军:

军长阿尔门丁格尔中将(从1944年5月5号由博赫密少将担任)

第73步兵师:师长博赫密少将

第98步兵师:师长查雷斯中将,之后被莱茵哈特少将顶替

第49山地军:

军长康拉德将军(从1944年5月7日起改由指挥炮兵部队的哈特曼将军担任)

第50步兵师:师长斯兹特少将(从1944年5月2日起改由彼特兹上校担任)

第111步兵师:师长格鲁纳少将

第336步兵师:师长哈格曼少将

'克日姆'山地步兵团

第191突击炮旅、第297突击炮旅

第275防空营、第279防空营

德国空军

第1航空军:军长迪屈曼少将

第1航空军参谋长:鲍尔上校

第1航空军作战实力:截止1944年4月1日公拥有126架可投入作战的各类飞机,型号包括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福克·沃尔夫战斗机和侦察机

高射炮部队:

第9防空师:师长皮克尔特少将(辖三个防空团,装备有88毫米炮)

德国海军

在黑海一线支援克里木德军作战的舰队主要集中在塞瓦斯托波尔、敖德萨和雅尔塔,当然也有一部分罗马尼亚舰队依托其本土的港口,详细实力如下:

驱逐舰7艘

扫雷艇12艘

潜艇3艘

炮艇6艘

鱼雷快艇28艘

登陆艇60艘

罗马尼亚军

罗马尼亚第1山地军军部:

第1罗马尼亚山地师

第2罗马尼亚山地师

第3罗马尼亚山地师

罗马尼亚骑兵军军部:

第2罗马尼亚骑兵师

第6罗马尼亚骑兵师

第9罗马尼亚骑兵师

罗马尼亚步兵部队:

第10罗马尼亚步兵师

第19罗马尼亚步兵师

苏联红军

乌克兰第4方面军:27.84万人

近卫第2集团军

下辖第近卫第13步兵军(近卫第3、24、87步兵师)

步兵第54军:步兵126师等

步兵第55军:步兵87师等

第51集团军

下辖近卫第1步兵军(33、246步兵师等)

第10步兵军

第63步兵军

第32坦克旅和第22坦克团

坦克第19军

第116、78筑垒地域

共有各型火炮5149门(82口径以上迫击炮1694、高炮336、火箭炮616)、坦克和自行火炮347

负责支援:空军第8集团军,飞机723架

黑海舰队:4.05万人(含亚速海区舰队),装备各种舰艇278艘-其中战列舰1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6艘、潜艇29艘,飞机642架(参战406架)

独立滨海集团军:135562人,1944.4.18编入乌克兰第4方面军

近卫第11步兵军(近卫步兵32师、塔曼近卫步兵师等)

第3山地步兵军(近卫山地步兵128师等)

第16步兵军

第20步兵军

合计12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1个独立坦克旅,装备各型火炮2441门(82口径以上迫击炮824、高炮257、火箭炮399)、坦克和自行火炮219

负责支援:空军第4集团军,飞机523架

共计46.24万人,火炮和迫击炮5982门、坦克和自行火炮566辆、飞机1652架[2]

进程

克里木战役 1944年4月8日-5月12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乌克兰第4方面军和独立滨海集团军在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配合下,为解放克里木实施的进攻战役。是苏军1944年对德军十次打击的第三次打击。

梅利托波尔战役和刻赤-埃利季根登陆战役的结果,苏军突破了彼列科普地峡的土耳其壁垒工事,夺取了锡瓦什湖南岸和刻赤半岛的登陆场。苏军最高统帅部考虑到对固守有利阵地德军发动战役的困难,决定周密准备这次进攻,并在粉碎右岸乌克兰东部地区的德军之后开始实施。战役企图是,乌克兰第4方面军(司令为托尔布欣大将)由锡瓦什湖和彼列科普地域,独立滨海集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大将)从刻赤登陆场,共同向辛菲罗波尔、塞瓦斯托波尔总方向实施突击,围歼德军集团,不让德军从克里木撤走。乌克兰第4方面军(近卫第2集团军-司令为扎哈罗夫中将、第51集团军-司令为克列伊泽尔中将、坦克第19军、第116、第78筑垒地域)的战斗行动由空军第8集团军和黑海舰队航空兵支援,独立滨海集团军由原北高加索方面军所属空军第4集团军支援。参加战役的苏军军团和兵团计有4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5982门,坦克和自行火炮559辆。共有1250架飞机(包括黑海舰队航空兵)进行支援。黑海舰队(司令为奥克佳布里斯基海军上将)的任务是支援克里木苏军在滨海翼侧的进攻,并在克里木至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港口的交通线上行动;亚速海区舰队(司令为戈尔什科夫海军少将)的任务是配合独立滨海集团军进攻。乌克兰第4方面军和独立滨海集团军的行动,由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和华西列夫斯基负责协调。 德军认为守住克里木具有重大的战略和政治意义。德国占领克里木,可对土耳其施加压力,并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控制在侵略集团之内。克里木掩护着德军的巴尔干战略翼侧和沿黑海海峡通向黑海西岸的德军重要海上交通线。在克里木与苏军对峙的是埃里温·耶内克上将指挥的德军第17集团军(5个德国师、7个罗马尼亚师)。德军共有19.5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36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215辆以上。有驻克里木的148架飞机和从罗马尼亚机场起飞的航空兵进行支援。德军统帅部在克里木北部和刻赤半岛修建了坚固工事。在彼列科普地峡,防御由2道防御地带组成,在锡瓦什湖登陆场当面,由3道防御地带组成,在刻赤半岛,由4道防御地带组成。苏军人员比德军多1.4倍,火炮和迫击炮多70%,坦克和自行火炮多1.6倍,飞机多7倍以上。

文章图片6

战争中的德军俘虏4月8日,乌克兰第4方面军转入进攻,第51集团军从锡瓦什湖南岸登陆场实施主要突击。冲击前,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经激烈战斗,这一方向上的德军防御被突破,第51集团军前出到德军彼列科普集团的翼侧,近卫第2集团军解放了阿尔米扬斯克。4月11日晨,坦克第19军进入突破口,当日攻克德军防御中的大支撑点和重要铁路枢纽占科伊,并开始向辛菲罗波尔发展进攻。第51集团军的顺利进攻,迫使德军将主力由克里木北部向南和从刻赤半岛东部向西后退。4月10日夜间,独立滨海集团军转入进攻,11日晨解放刻赤。4月12日,开始在克里木全境追击向塞瓦斯托波尔退却的德军。空军第8、第4集团军的航空兵对退却的德军、德军运输工具和公路、铁路枢纽实施密集突击。黑海舰队航空兵和舰艇积极行动,对德军舰艇和运输船实施突击。克里木的游击队和地下工作者进行了英勇战斗。他们突袭德军,防止德军破坏疗养地、工业和公用建筑物、历史文物、桥梁和住宅。 4月15-16日,苏军进抵塞瓦斯托波尔,开始准备攻城。决定以第51集团军左翼和4月18日编入乌克兰第4方面军的滨海集团军实施主要突击。近卫第2集团军实施辅助突击,以牵制主要突击方向上的德军兵力。在攻城准备时节,所有部队都建立了强击群。优秀军人和党团员受领了光荣的任务--把红旗插上塞瓦斯托波尔各制高点和市内行政机关大楼。在强攻塞瓦斯托波尔开始前6昼夜内,远程航空兵和空军第8集团军进行了预先航空火力准备。5月5日,近卫第2集团军转入进攻。德军以为这里实施的是主要突击,便向此地段增调军队。5月7日,苏军在主要方向上经一个半小时的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之后转入进攻。突破德军防御。方面军从北、东和东南三面实施协调一致的突击,粉碎了德军,并于5月9日解放全市。被击溃的第17集团军残部向赫尔松涅斯角退却。为了追击德军,坦克第19军进入交战。苏军向屏护赫尔松涅斯角的德军最后防御地区疾进。5月12日,粉碎了克里木陆上德军,在赫尔松涅斯角俘德军2.1万人,缴获大量技术装备和武器。

点评

此战,德军第17集团军被彻底击溃,仅在陆上就损失10万人,其中被俘61587人,

文章图片7

克里木战役中苏联战士德军技术兵器几乎全部被苏军缴获。此外,黑海舰队航空兵和舰艇击沉了大量载有德军和军用物资的船只。据第17集团军司令部的不完全统计,仅从5月3-13日,即有4.2万名官兵在海中溺毙。德军在1941-1942年用250天才攻占了苏军奋勇守卫的塞瓦斯托波尔,而到1944年,苏军仅在5天内就解放了该城,总共不过35天就摧毁了德军在克里木的坚固工事,粉碎了近20万人的德军集团。苏军解放克里木后,使这一重要经济区重回祖国怀抱。黑海舰队收复了自己的主要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进攻巴尔干和解放东南欧人民的条件变得更加有利了。克里木战役的特点是,陆军、舰队和大量航空兵之间有组织良好的协同动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德军集团被彻底击溃的结局。苏军空军出动飞机3.6万余架次,其中60%是支援军队作战。苏军许多部队和兵团被授予'叶夫帕托里亚'、'刻赤'、'彼列科普'、'塞瓦斯托波尔'、'锡瓦什'、'辛菲罗波尔'、'费奥多西亚'、'雅尔塔'等荣誉称号。126名指战员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数千名战斗参加者被授予勋章和奖章。

人物

费多尔·伊万诺维奇·托尔布欣(ФедорИвановичТолбухин)1894年6月16日--1949年10月17日苏联元帅(1944年)193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18年参加苏军。毕业于参谋学校(1919)、高级指挥人员进修班(1927,1930)和伏龙芝军事学院(1934)。1914年被征入伍。1915年准尉学校毕业后,在西北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内参加作战,任连长、营长,当时为上尉。1917年二月革命后,先后被选为团委员会秘书、主席。

文章图片8

费多尔·伊万诺维奇·托尔布欣苏联元帅曾作为苏联代表团成员出席了1946年12月召开的斯拉夫国际会议。1945年7月-1947年1月任南部军队集群总司令。后任外高加索军区司令。苏联第二届最高苏维埃代表。在伟大卫国战争期间,莫斯科共有36次鸣放礼炮为托尔布欣的部队庆功。1949年10月19日响起了殡葬礼炮,祖国为自己光荣的儿子至哀。1960年莫斯科树立了这位统帅的纪念碑,在1965年,他被追授光荣的苏联英雄称号。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英雄(1979,追授)。获列宁勋章2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一级库图佐夫勋章和红星勋章各1枚,奖章及外国勋章、奖章多枚,'胜利'最高军功勋章1枚。莫斯科树有其纪念碑。苏军一步兵师和自行炮兵高级军官学校,以其名字命名。保加利亚的多布里奇市改名托尔布欣市。苏联雅罗斯拉夫尔州的达维德科沃镇改名托尔布欣诺镇。伏龙芝军事学院和外高加索军区司令部大楼,为其设置有纪念牌。葬于红场克里姆林宫墙下。

文章图片9

安德烈·伊万诺维奇·叶廖缅科苏联元帅安德烈·伊万诺维奇·叶廖缅科,〔1892.10.2(14),马尔科夫卡镇,今属伏罗希洛夫格勒州-1970.11.19,莫斯科〕苏联统帅,苏联元帅(1955),苏联英雄(1944.7.29)。卫国战争结束后,1945一1958年历任喀尔巴阡军区司令、西西伯利亚军区司令和北高加索军区司令。1958年起任苏联国防部总监组总监。1956年起为苏共中央候补委员。苏联第二-八届最高苏维埃代表。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英雄(1970)。获列宁勋章5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4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3枚,一级库图佐夫勋章1枚,奖章及外国勋章多枚,荣誉武器1件。葬于红场克里姆林宫墙下。 著作:《骑兵第1集团军作战札记》,罗斯托夫1957年版;《在西方向上》,莫斯科1959年版;《驳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伪造者》,莫斯科1960年第2版;《斯大林格勒》,莫斯科1961年版;《战争初期》,莫斯科1965年版;《惩罚的年代(1943-1945)》,莫斯科1969年版;《莫忘这场战争》,顿涅茨克1971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