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双鞋》的启发

 布鲁斯邓bdtcis 2023-05-21 发布于江苏

最近三天,在阅读美籍华人谢家华的自传《三双鞋》。

2000年左右,互联网泡沫破裂,大量公司破产。谢家华投资的公司都在这场经济动荡中破产,除了美步捷这家初创公司。在两三年内,这家初创公司遇到了很多麻烦,其中之一是周转资金。他们在是否继续投资的问题上,考虑了很长一段时间,慢慢地美步捷成了他的创业新起点——他们决定将全部资金投进去。

这时候,谢家华来到了攀登乞力马扎罗山的计划日期。这个时候,也正是美步捷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需要卖掉最后一处房产,获得现金流来继续支撑这家公司。在这种煎熬的状态下,谢家华还是启程去攀登乞力马扎罗山了。后来的故事是,谢家华成功登顶乞力马扎罗山,也卖掉了那处房产,获得一笔资金,投入了美捷步。

谢家华在他的自述中,简明扼要地讲述他的创业生涯:自打有记忆起,他就想要创立一家公司。最初的创业是从养蚯蚓开始。后来是办杂志。谢家华虽然上了哈佛大学,但在大学里做得最多的是逃课,跟同宿舍的人一起玩耍。毕业后,他去甲骨文公司工作了五个月,然后就辞职,专心做他的第一家公司。

这本书给了我什么启发呢?你的想法决定了你的行动,你的行动塑造你的命运。我在2001年就读了罗伯特-清奇的《穷爸爸,富爸爸》,里面说到人有四个职业角色:打工人,专业人士,企业家,投资人。罗伯特-清奇建议我们先成为企业家,再去做投资人。显然,我没有将这个建议听进去。

我们古人说,读书首先要立志,明确了志向,你才有明确的目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是为政的志向。科技兴国,这是做科研的志向。实业兴国,这是经商的志向。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志向的指引下,安排他的人生路。

我们小时候被灌输了什么样的理念呢?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结果呢?我们考上了大学,找到了工作。那句话怎么说的?求乎上,得其中。老美有些人的想法也是,你一定要想得大,凡事往大里去想,比如,你想赚1个亿,最后可能会赚1千万。如果你想赚1千万,那么,你最终可能赚100-500万。我们读书被灌输的理念也是这样的,我们只是被要求考个好大学,名牌大学,然后找个好工作。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最终确实考了大学,也找到了工作,只是不能再前面加个“好”和“名牌”。这就是我们以前的志向。

谢家华从小的志向就是自己做企业。他直言不讳对某一件事的厌倦。一旦觉得厌倦了,他就去探索别的可能。“体验重于物质”,是他的人生信条之一。这个说法,对我来说已经很熟悉了。我在最近几年也领悟到了“人生就是一场体验”的道理。我的问题是,虽然我厌倦了当前的生活,但我没有做出行动来改变。我只是在当前枯燥的生活之上,增加了一些小小的乐趣。

我没有要做企业的想法。2013年的时候,我非常恐慌,想用尽可能的一切办法,麻痹敏感的神经。那时候我想,我的人生就这样了吗?可我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啊。那还有别的可能性么?我能够再往上一步,做个项目经理么?就我这样的性格,就我当前的经验水平,不可能胜任项目经理的岗位。那我要何去何从?

接下来的几年里,我持续失眠,每天凌晨两三点钟惊醒。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没有办法改善这种糟糕的状态。

这种情况就是你对当前的生活不满,你开始怀疑,而你对自己能否进一步发展,又没有信心。我甚至没有睁开眼睛看世界:我到底可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在我三十多岁的时候,才引起我的焦虑和思考。在此之前,我还停留在找一份工作,养家糊口的初级阶段。

我也想过换个行当,但我认为那样做太难。要不,自己去做一家企业?不,不可能。我连这个想法都没有。那个时候,我不可能有做一家企业的想法,因此,我也不可能做出一家企业来,我还沉浸在文艺青年的虚幻梦境中。当然,我沉浸在那样的梦境中,也就做了相应的事:我确实写了不少文章,在电脑的键盘上敲下了超过300万字,用坏了三台笔记本电脑(其中,电脑使用年限多了,也是报废的原因之一)。

从我的成长经历来分析,无论如何,我的使命都是“脱贫”和“致富”,不可能是去做科研。因此,我不会羡慕那些进入大学当教授的同学,因为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也不应该做个敏感多情的文艺青年,因为那跟我的成长经历、我的志向不相符。但我还是被这种梦境纠缠了很多年,直到按人们常说的“经历了社会的毒打之后”,在确确实实写了一些文章之后,才最终梦醒。不管我以前如何执着,现在我已经头脑清醒:文艺青年这条路,也不是我应该走的。过去,我困于敏感的性格,困于社会交往的木讷,躲进文艺的世界,其实是在逃避。那还不是真正的我。过了十七八年之后,我终于意识到了我的使命:脱贫致富只是形式和外在表现,我的真正使命是活出自我。

那么,要怎么活出自我呢?过去我是怎么做的?每当我有困惑时,我就去看书,去看别人怎么说。当我们因为失去某个机会而伤心难过时,我们会得到这样的劝诫:过去的都过去了,不要再去想了。泰戈尔不是说嘛,当你为错过月亮而伤心,你就会错过群星。这话说得很对,但其实不管用,我还是会伤心,不是么?

对,就是这样的:道理都对,可就是不管用。那到底哪里出问题了呢?我一定是做错了什么,才会得到不想要的结果。那我做错了什么?

总是想讲道理,总是在寻找道理,总是想符合某种期待,总是在想,要是如何,现在我已经如何了,总是想事事如意,总是想完美无缺……那真实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呢?

真实的人生是活出来的,不是去符合某个道理出来的。你去做一件事,有时候做得好,有时候做得不好。事情做不好的时候,你的人生不会就此结束。你可以重头再来,或者开启一个新的方向。人生不是要去避免失望和失败,而是要去实践和体验。做一件事并不是因为必胜,而是因为“你想做”——这就是谢家华《三双鞋》里的讲述,给我的启发。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有待成型和自我塑造的过程。谢家华想赚钱,他听说卖蚯蚓可以赚钱,于是他做蚯蚓生意。蚯蚓生意倒闭了。他创办了一份杂志,第一次卖出了几十本,第二次卖出了两本,杂志倒闭了。这就是他早年的经历。这段经历,我认为非常经典,可以作为我们每个人刚开始做某件事的参考。

你要不断地去尝试,在实践中检验你的想法。你不知道这么做能不能成功——当然,我们经常说,创业百分之九十九会失败——但你要做的就是去做,成败不管。重要的不是成败,而是做这件事是否是你的意愿,你能否从中获得乐趣,你是否觉得有意思。体验重于物质。

由此,我得出结论:体验大于一切。我们可以辞掉一份在他人看来很好的工作。我们可以放弃某个在他人看来非常好的机会。我们可以结束一段在他人看来很有意思的关系。我们可以去登一座山,做一切扩展我们人生体验的事,将是非成败道理哲学暂时放在一边。

谢家华在他早年的探索中,有一段时间里迷上了打扑克。经过几个月时间的研究和实践,他从打扑克这件事中获得了对后来创业非常有益的领悟。其中,有一条对我们也很有启发:作为创始人,你最重要的任务是选择上哪张牌桌。你上了哪张牌桌,就已经决定了你的成败概率。另外一句话:你永远有重新选择牌桌的权利。

重复讲一次:认真思考,谨慎选择你的牌桌;你永远有重新选择牌桌的权利。

在我看来,人生也是如此。迄今为止,我仍然且会继续感恩我受到的教育,不论那种教育已经被许多人诟病为“应试教育”。也就是说,我对“读好书考好大学找好工作”的教育,没有任何的不满。我认为,这是阶段性的,是我的人生启蒙。虽然这样的教育理念,让我在工作十几年以后,才慢慢意识到自己的真正使命,似乎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年华,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正如德鲁克的那句话说的,不要痴迷于寻找你是谁,下水游泳去吧。还有那句话说的,不要寻找自我,要自我塑造。教育不是学校和社会的事,教育永远是我们自己个人的事。是学校和社会提供教育环境和氛围,我们自己学。意识到教育永远是“自我教育”,是“我要学”,我认为这是我应当有的学习态度。而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生活实践,需要不断思考、领悟。

还是这两个问题:

1、你选择哪张牌桌?过去,我选择的是被动教育这张牌桌,于是,就有了这样那样的结果。过去,我认为自己能凭双手和大脑打一份工,养活自己,这就很不错了。即使我对这样的生活并不满足,但也没有想过能怎么办。

2、你永远有重新选择牌桌的权利。于是现在,我选择主动教育。现在,我开始考虑,我是否要试着去创立一家企业呢?这听上去有点天方夜谭。

就像一年前我跟人提起我要去跑马拉松一样——像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去跑马拉松呢?一年前,我甚至都不跑步。当然,跑马拉松这件事比创业要容易得多,至少,在现在的我看来是这样。不过,我相信,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当你走在那条轨道上,一切就顺理成章了——就像我一旦换上跑步的衣服和跑鞋,站在任何一条路上,马拉松跑步就这样开始了。我今天跑5km,某一天跑15km,都是我为一场42.195km的马拉松做准备。只要我出发了,只要我在跑步,那么,终有一天,我会完成一场马拉松比赛。

一旦做出选择,所有问题都不再是问题。唯一要考虑的是,如果事情不顺利,无法继续;或者你不愿意再继续,这时候,再考虑这个问题:是否要换一张牌桌?

最后,简单总结:人生就是,不断地选择牌桌、换牌桌,打开不同的、更多的人生体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