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真正弄懂魏延之死,对蜀汉后期战略布局的认知就仍需深入

 James5291 2023-05-22 发布于北京

魏延绣像 图片来自网络

魏延绣像 图片来自网络

公元244年,蒋琬出任蜀相后,以魏延前期有功,为之礼葬建墓,并雕石马于墓前。

这是个标志性的事件,意味着蜀汉对魏延的定性已由“敌我矛盾”改为“内部矛盾”了。

对魏延背叛蜀汉,投降曹魏的说法,连当时人都不相信。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在《三国志》中,陈寿以非常明白无误的口吻告诉大家,魏延反叛,纯属子虚乌有。

不过,陈寿认为魏延之所以会在诸葛亮死后一定要杀了杨仪,是为了接诸葛亮班的说法并未能全部反映出这一场蜀汉上层“洗牌”行动的全貌。

要知道,无论从资历、能力还是战功,魏延在蜀汉后期都无人能比得了。以这样一位德高望重、战功彪炳的老将来执掌蜀汉,也不是不能接受。

可不幸还是发生了。魏延被以反叛的罪名处死,魏延的政敌杨仪也没落得个好下场,在魏延被杀不久,因怨望入狱,也自尽身亡。蜀汉大权落在了诸葛亮早就内定好的继承人蒋琬身上。

那魏延为什么就不能执掌蜀汉大权呢?诸葛亮为什么就不相信魏延呢?

要知道的是,在后汉三国时期,是没有“以文制武”这种说法的。史书上记载的汉朝掌权人物往往都是武人,连蜀汉、曹魏、东吴都无一例外。

既然如此,那魏延为何就不能当大将军呢?难道就因为民间流传的魏延脑后长有“反骨”?

问题的核心还是出在诸葛亮身上。

没有任何记载表明,在刘备死之前,诸葛亮和魏延之间存在矛盾。

相反,诸葛亮在这个时期还是很器重魏延的。汉中之战后,魏延被刘备任命为督汉中的镇远将军、汉中太守的时候,如果作为军师中郎将的诸葛亮反对,恐怕魏延也坐不上这个位置。

北伐期间,魏延担任诸葛亮的随营司马,也是蜀汉武将前列。这充分说明,诸葛亮对魏延的能力是看重的。

几乎所有的资料都认为,魏延和诸葛亮关系变得恶劣的起因是在蜀汉初次北伐的时候。

这固然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有其合理性。

可是,大多数人都把目光盯在了魏延向诸葛亮建议走子午路偷袭长安的计策是否可行上,讨论的都是魏延提出的战术的可行性问题,而非战略的可行性问题。

在现实上,诸葛亮不接受魏延的建议,其实并不是反对魏延的计策,而是魏延的计策违背了他的战略规划。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魏延的计策好坏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无论好坏,诸葛亮都不准备听取。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战略是指导战术的,战术是为战略服务的。只有战略正确,再辅助以高明的战术,才能战无不胜;反之,战略错误了,战术越高明,失败得越惨,是一种南辕北辙。

那么,诸葛亮和魏延在战略上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魏延的战略是:以偷袭的手段占领长安,封闭曹魏从关内(函谷关)通往关中的通道,然后把曹魏在关中、凉州的部队消灭。待到消化雍州、凉州之后,再次出兵北伐,实现刘备“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遗愿。

如果说,蜀汉在没有失去荆州之时,魏延的战略是可行的,并且很有可能会成功。

可是,自荆州丢失、夷陵惨败之后,蜀汉积攒了十几年的“家底”已经损失殆尽。自保能力尚有不足,哪有能力发动一场“国战”呢?

如果诸葛亮真的听从了魏延的建议,袭取了长安,定将面临曹魏举国之力的反扑,以蜀汉的实力能抵挡住吗?

蜀汉全盛时期兵力不过20万,能够用于北伐的兵力不超过10万,而曹魏在虚弱的时候,兵力就能有40~50万。一旦蜀汉在曹魏的反扑下失败,兵力大损,让诸葛亮拿什么来守住益州呢?

可能有人会说,一旦曹魏和蜀汉发生“国战”,东吴肯定不会坐视。只要他们在合肥起兵骚扰曹魏的南方防线,曹魏怎么也要留下20万人防守。如此一来,以20万对20万,这个仗蜀汉未必会输。

如果真的出现以上情况,东吴很有可能会有以下三种反应:

其一、出于“唇亡齿寒”的考虑,东吴会出兵配合蜀汉袭扰曹魏在淮南的防线。这样的话,曹魏就需要留下20余万人防守。

蜀汉和曹魏在关中兵力大致相当,打了个两败俱伤,曹魏战败退出关中,雍州和凉州被蜀汉占据。

可是东吴得到了什么好处呢?

自己白白出力,却让蜀汉得到好处,以东吴君臣一贯的作风来看,他们是不会做出这种选择的。

其二、在曹魏许以重利的前提下(如以江州(重庆)为分界线平分益州),东吴派兵进攻奉节,“批亢捣虚”直取蜀汉腹心之地,逼迫诸葛亮回援成都。如此一来,曹魏在关中的危机自然解除。

可派多少兵力去攻打蜀汉呢?兵少了,攻不下由李严镇守的奉节;兵多了,又害怕曹魏趁机南下夺取荆州。

把可能会得到的虚无利益建立在昔日对手的空头许诺上,智者不为也。相信以东吴君臣的聪明才智,是不会做出这种选择的。

其三、对蜀汉的求援和曹魏联手灭蜀的请求一律答应,然后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曹魏战败,则派兵直取合肥;蜀汉战败,则派兵进攻奉节;双方打成平手,则坐山观虎斗,岂不美哉!

因此,如果按照魏延的战略行事,先不说东吴的反应,就以蜀汉而言,这是一场一定要打赢的战役,因为蜀汉仅有一战之力。如果战败,曹魏大军势必会顺势进攻汉中;东吴大军也定会落井下石,进攻奉节。残破之余,让诸葛亮拿什么来守住益州?

世人皆言,“诸葛一生唯谨慎”,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诸葛亮心中的苦?蜀汉仅有一战之力,不谨慎行吗?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何况,诸葛亮和魏延之争是战略之争,不仅仅是“谨慎”的问题。只有战略对头了,诸葛亮才能以孱弱的力量维持与曹魏、东吴的抗衡。如果在一开始战略就错了,即便在某些时候因为战术的成功获取了一些利益,失败也会是早晚的事。

那诸葛亮的战略是什么呢?

简而言之,诸葛亮的战略就是以有限的“以攻代守”,逐步蚕食曹魏在雍州、凉州的地盘,尽可能地为蜀汉打出一片战略缓冲区、不断增强蜀汉的实力、尽量延缓蜀汉灭亡的时间。当然,也不排除在时机有利的时候实现刘备的遗愿。

诸葛亮战略的核心思想是:先解决生存问题,然后再解决发展问题。生存都解决不了,何谈发展?

在这个前提下,诸葛亮只能以有限度的进攻来袭扰曹魏,决不会以举国之力与曹魏打一场“国战”,这不仅仅是打不起或打不赢的问题,而是会断送掉蜀汉的生存问题。

刘备的发家史,或者说是蜀汉的发家史基本上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后,利用诸葛亮在荆州世家大族中的影响力“野蛮”生长,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奠定了蜀汉立国的基础。

按照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战略,刘备是很有可能会中兴汉室的。

但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观点却并不被所有人认可,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二人的矛盾在于刘备占领益州后,对荆州的处置上。

诸葛亮的观点是,如果刘备北伐,相比从关中出兵的旷时费力,从襄樊地区出兵,向北,能够直接威胁到曹魏的腹心之地洛阳;向东,则可威胁曹魏重镇许昌。

这条进兵路线距离短,威胁大,是上佳的选择。

而庞统则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在刘备占领益州后,荆州已经成为了鸡肋,应早日放弃。

他的理由是,荆州被东吴垂涎已久,总欲得之而后快。放弃荆州,则会得到三大好处:

其一、稳固和东吴之间的盟友关系。

其二、把荆州的兵力抽调到益州,增强攻打凉州的力量。

其三、把荆州让给东吴后,本来由关羽承担的军事压力则由东吴承担,变相削弱东吴的实力,使其不能干涉蜀汉攻占凉州。

东吴的上层中,能够称得上是战略家的其实既不是周瑜、也不是陆逊,而是鲁肃。

他当初坚持要把荆州借给刘备的目的并非好心,而是包藏祸心。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鲁肃可不是《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是个老好人,他建议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对东吴来说,有四大好处:

其一、稳固孙刘联盟

其二、把曹操在南阳郡、南郡的军事压力转嫁给刘备。

其三、集中力量攻打合肥,扩大东吴的地盘。

其四、通过合肥战事把周瑜的兵权收回到孙权手中。

“赤壁之战”后,东吴的势力逐渐由长江下游扩张到了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

可随着地盘的增加,东吴的兵力就显得捉襟见肘。尤其是水师,大多数都集中在周瑜部下。

沿江作战,水师是主力,可这支主力却掌握在周瑜手中,孙权又岂能安睡?

因而,鲁肃此计一出,仅用区区半个南郡之地就赢得了名声、转嫁了压力、收回了兵权,可谓是一举三得。

而刘备呢?则背上了“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的名声,屡屡被东吴追索。其实,事实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江夏郡本掌握在刘琦手中,南四郡是刘备率军攻下的,东吴借给刘备的仅有以江陵为核心的一半南郡而已,哪里谈得上是借了荆州?

庞统的计策恰好就是反击鲁肃计策的一记妙手。可惜,庞统英年早逝,不然,历史的走向还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

当然,诸葛亮和庞统的计策各有道理,尤其是庞统的计策,因为没有经过历史检验,后人无法判断效果究竟如何。

诸葛亮不肯放弃荆州的顾虑是很大的。

首先,荆州是北伐的前进基地;其次,蜀汉中下层官员几乎都是荆州人士,他们的家族利益都在荆州。如果放弃荆州,这些官员是否还会忠诚于蜀汉,这还真的是个未知数。

而庞统虽也出身荆州士族,但顾虑却没有诸葛亮这么多。在他看来,荆州士族是否能够站在蜀汉一边,并不取决于他们是否忠诚,而是看谁能给他们的利益大。

只要蜀汉能够集中力量占据凉州,把益州、雍州、凉州连成一片后,再起兵攻打关中,定会成功。

何谓大势,其实就是天时。刘备本身就占据了“人和”,夺取益州和关中后又占了“地利”,益州、雍州、凉州连成一片后,刘备就取得了大势。

“天时”、“地利”、“人和”占有一样,都可以立足一隅,现在三者具备,刘备中兴汉室的理想很有可能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荆州在东吴手中,那些世家大族见刘备夺取天下有望,还会倾心投向东吴?因此,庞统认为,诸葛亮的顾虑是多余的。

自古以来用兵,讲究的就是“以正合以奇胜”,诸葛亮和庞统二人一“正”一“奇”,确实是刘备的好帮手。

可庞统却年命不永,死于刘备攻蜀之役;荆州丢失,夷陵惨败,关羽、张飞、刘备接连去世;东三郡和南中又接连反叛,使蜀汉内、外部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在这种局面下,诸葛亮哪有能力去发动一场与曹魏的“国战”?他也只能像他的道号那样,即使自己是条龙,那也得“卧”着。

在这种大背景下,像魏延这种激进的将领又怎么可能是好的接班人呢?

在诸葛亮心里,他的继承人一定要满足两个条件:

其一、对自己的战略认同。

其二、熟知凉州风土人情。

这两个条件简直就是为姜维量身打造的。马谡虽然也是英才,曾经也是诸葛亮继承人的后备人选,可却言过其实,街亭一战原形毕露,被诸葛亮淘汰。

好在诸葛亮初次北伐的时候遇到了姜维。姜维不仅认同诸葛亮的战略,而且是凉州士族出身,具备成为诸葛亮继承人的所有条件。

可是,姜维毕竟是曹魏降将,在蜀汉军中的资历尚浅,贸然提拔到太高的地位,定会使得众人不服。

因而,蒋琬、费祎两人其实就是给姜维占位置的。这二人虽然军略差点,但都老成持重,创业未必行,但守业却没问题。

可问题出现了,如果诸葛亮死后,魏延仍在,蜀汉根本没有人能够控制住他。一旦魏延举兵入朝,蒋琬、费祎这等白面书生岂是他的对手?

魏延如果掌握了蜀汉大权,他定会全盘否定诸葛亮的战略。到那时,蜀汉危矣!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因此,诸葛亮在世一天,魏延就会安然无恙一天;诸葛亮死了,下一个死的定是魏延。

可魏延根本就不明白这其中的玄机,反而处处与诸葛亮对着干。如果他是个明白人,就应该千方百计让诸葛亮多活几年。

至于杨仪,那就是诸葛亮故意放在军中给魏延添堵的人。

杀魏延这种事既不能让蒋琬和费祎动手,也不能让姜维动手。

魏延是桀骜了一些,但在蜀汉军中却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力。如果蒋琬、费祎、姜维三人动手杀魏延,那以后蜀军还能听他们的命令吗?

一旦军中有变,蜀汉可就真的是“国将不国”了。

为此,杀魏延,只能由杨仪这位一向和他不和的人来执行。

为了激怒魏延,诸葛亮临死前特意安排一向与魏延不和的杨仪负责指挥撤退事宜。

如果换了别人,魏延恐怕还不会反应的那么强烈。可魏延一听说是杨仪指挥撤退,这就意味着杨仪骑在了自己头上。这岂能答应?

于是,魏延发兵攻击杨仪,终于进入了诸葛亮的彀中。

魏延攻击杨仪,充其量就是个“内部矛盾”,这个罪名远远不能置魏延于死命。因而,为了师出有名,一顶投降曹魏的帽子就被扣在了魏延的头上。

待到尘埃落定之时,杨仪自然会被蒋琬以其他名义除掉。

杨仪性情急躁狭隘,情急之下什么样的话都敢说,是个管不住自己嘴的人,“小辫子”一抓一大把。

果然,当杨仪发现,资历、战功都不如自己的蒋琬接了诸葛亮的班之后,就开始大放阙词,然后就以怨望的罪名被流放了。

不久,杨仪在流放地汉嘉郡自尽。不知道杨仪临终之前是否明白了自己落入这步田地究竟为何?

杨仪之死给蜀汉部队传递了一个信号,那就是害死魏延的人被蒋琬除掉了。于是,蜀军开始归心。

蒋琬趁热打铁,以官方的名义给魏延修建坟墓,此举更令蜀军对蒋琬、费祎等人增加好感。蜀汉终于步入了正轨。

我们不要怪诸葛亮杀了本不该死的魏延,哪怕仅有一种可能,相信诸葛亮也不会杀了魏延这位德高望重、战功彪炳的老将,这种“损人不利已”的事情诸葛亮是不会干的。

可是没有办法,谁让魏延的战略和诸葛亮的战略截然相反呢?

当一种正确的战略决策确定下来之后,是希望后来者能够把战略决策延续下去的,就像“萧规曹随”那样。

而魏延不是一位能够“萧规曹随”的继承者,却是一位现行战略的破坏者。而且,他还是一位无人能治的破坏者。

因此,为了家国大计,诸葛亮只得在临终前设计杀了魏延。

计策是狠毒了点,可不如此,又让诸葛亮如何选择呢?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