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83许家乐:利己利他有何属性

 高教课堂研讨 2023-05-22 发布于江苏

      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到“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意思是:不要把圣人划为无私的人,也不要划为自私的人,圣人是以道为重的人,这样的人能够成就自己。这句话对于利己和利他问题的探讨非常有启发意义,能够展现二者的多重属性。

层次性:利己相比利他受到贬抑

      习惯上,我们把人分为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认为利己主义是以自己为出发点,而利他主义是以他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并以这种所谓的“利他主义”要求别人,更甚者,这已然成为一个人是否善良高尚的强有力的标准了。

      但这种不合理的观念不仅给人们束缚上了枷锁,更让恶劣之人进行伪装提供了依照。一方面道德绑架在我国愈演愈烈,另一方面伪善之人享尽推崇。为他人贡献是善不假,但如果只有为别人贡献才是善,只要为别人贡献就是好。这难道不是畸形且独断的价值观吗?利己主义受贬抑,真的对社会更好吗?

相对性:利己包含层次手段利他

      或许我们需要对所谓“利他主义”有更深的认知。实际上,这种利他主义也不过是利己主义的一种层次罢了。正如自我保存是人类乃至所有生命体的首要追求,“自私自利”是人类的本能。

      而之所以都是利己的,但有的人被歌颂有的人被唾弃,其根本不同就在于,人类拥有主观能动性,既可以认为利己的己就只是自己,也可以认为这个己是自己所在的这个集体。后者虽然以集体为中心,但不能忽视的是,人之所以会选择利这个集体,也是因为自己就在这个群体之内。而之所以后者备受推崇,甚至被与利己主义人为切割,也正是出于一种自我保存的利己主义。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生活在一个又一个集体当中,在这种情况下,最大程度保证己的利益的方法就是推崇“集体主义”,自己再作为集体的一份子从中获利。极端化的表现就是将这种利己主义改换门庭,摇身一变成为利他主义,从利己主义中分化出去,并给予它最大的推崇,踩一捧一。毕竟无论谁奉行利他主义,自己对于那个人来说都是“他者”,利的到头来还是自己。

冲突性:物质精神奖励牺牲个体

      当为集体做贡献反馈给自己的利益大于只为自己做事时,大多数人选择前者,不同的人对利益的定义也不尽相同,而为了助推更多的人选择这种利于更多人的利己主义,集体也就需要拿出更多的回馈。但物质财富总是有限而有价的,并不能起到足够大的吸引力,这时,就需要创造出一种独属于人的无限且无价的财富,也就是精神财富(包括但不限于荣誉,名誉)。

      对于利他的物质奖励会带来冲突。由于集体的物质财富也总是来自某个人或者某个小团体,所以过度消耗物质财富作为奖励就会侵害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了保障这群人不背离集体,物质奖励的占比需要减少,而相应的就需要加大精神财富的价值。

      对于利他的精神奖励也暗含冲突。一切免费的东西,暗中都标好了价格。这种对精神财富价值的过度夸大,也带了负面的效果。一方面,生存的刚需从来都是物质而非精神,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言,一般当物质需求不被满足时,人对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就不会有什么追求。一个可能的结果就是,在一个物质资料不足的人眼里,大众所认为的无价的荣誉是一文不值的。另一方面,由于精神财富本质上是个主观的东西,不仅其价值因人而异,而且容易被大众舆论所篡改和淹没,让精神奖励面临失灵的风险。

时代性:不宜过度标识利己利他

      在当今时代,树立出一个所谓“利他主义”,并盲目地将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对立起来,愈发显示出武断性,是不客观和不合理的。这种对利他主义的过度推崇是对人类本能的抹杀,更是对人的合理诉求的置之不顾。不仅不利于一个社会的风气构建,更会导致人才的流失从而危害社会的正常发展,也就损害了社会中每个人未来的利益。

      老子在《道德经》里还提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既愈多。”也就是说,“圣人”不私自保留什么,他尽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尽可能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这种自然而然的个体行为,比掺杂了功利心的利他表演更加有效。这也提醒我们在道德教化中,必须警惕激励措施带来的异化。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