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潮 汕 工 夫 茶(230)—— 工 夫 茶 具

 隐遁B 2023-05-22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北宋官窑瓷“紫口铁足”(见图1)的艺术特征,是宋徽宗对当时正处于上升阶段的开封东窑制瓷技术精华的吸收和借鉴。其选用含铁量极高的瓷土制胎,这种含铁量极高的胎体经高温还原烧制,胎骨颜色泛黑紫,故器物口所施之釉因微有下垂,致使内胎微露,便产生出“紫口”特征;而足底无釉之处由于气氛还原,则成为黑色,是为“铁足”。此形成了青釉瓷面所形成的独具袖采的“紫口铁足”,堪称清籁幽韵,趣致拔俗,令人畅心悦目,其独特风韵也是北宋窑瓷最典型的艺术特征之一。

    北宋官窑造型古朴庄重,釉质如脂似玉,其裂纹片灵动飘逸,形如龟背,色如鳝血,釉面晶莹,冰片极富美感,且器口微微泛紫,底足褐红如铁,观之神韵内蕴,质朴无华,不独无任何精美雕饰和装饰,更无艳彩涂绘,全凭自身釉色和幻放的纹片之美,抵达其冰清玉洁、神韵天成的美学境界。

    南宋官窑,是宋廷南迁临安(即公元1127年,杭州),宋高宗在杭州所另设立的新窑修内司官窑,亦称内窑。南宋叶寘《坦斋笔衡》书中记载:“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花,极其精制,釉色莹沏,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  由此可见,邵成章提举在殿中省修内司按北宋旧制在凤凰山下设立官窑,称为内窑;后又在郊坛建立新官窑。其中“旧官”厚重,“新官”轻薄。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言:“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臃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坦斋笔衡》中提到“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为南宋设立的第二座官窑,称“郊坛官窑”,也位于杭州。

    南宋官窑“袭故京遗制”移地杭州继续生产,开始于绍兴十三年(公元1144年),连续生产了一百三十四年(至1278年),随着南宋王朝的覆灭,南宋官窑也随之被毁,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流离失所,绝世官窑烧制技艺也随之失传。南宋官窑青瓷,主要表现的不是在其装饰,而在其本身如玉般的、庄重的、典雅的、神秘的自然美。在艺术风格上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反映出东方民族淳厚朴实,崇尚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南宋官窑既继承了北宋汴京官窑、河南汝窑等北方名窑的造型端庄简朴,釉质浑厚的特点,又吸收了南方越窑、龙泉窑等名窑的薄胎厚釉(见图2)、釉面莹沏、造型精巧之精华,北艺南技高度融合,创造我国青瓷史上的高峰。与北宋官窑前后辉映,为中国奠定了制瓷王国的美名,千百年来,被举世公认宋瓷是艺术性最高的时代。

   宋代官窑,它通过细致纯熟的工艺,将流畅简练的造型与精光内蕴的釉色和谐统一在一起,代表着当时世界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也是宋代发达的科技文化水平的真实写照。由于产量有限,传世甚少,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瓷器的瑰宝,闻名于世。宋代官窑存世不多,绝大多数集中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据研究资料记载  :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北宋官窑33件;南宋修内司官窑108件;南宋郊坛下官窑53件。

    2008年4月,香港苏富比“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春季拍卖会上,一件“南宋官窑粉青釉纸槌瓶”以6753万港元成交,创下宋瓷拍卖纪录。

   🌹🌹 (谢谢关注,明日继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