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大录传记

 新用户5483wq2L 2023-05-22 发布于浙江

范国梁

常言道:“善为做人之本,德为做官之魂。”故此做官乃为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范大录兰溪城南桃花坞人,做为官不失善,是宋朝北宋年间兰溪县的一位县吏,也是宋代兰溪一位清廉守法唯一被史册所记载的官员。

范大录一生清贫,但独能守志节,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官故能以德委任,诚心勤民趣事,不受不污,廉洁奉公;为人心存恻隐,以仁者之心善利于人;处事心系百姓常行阴善,以做有益于大众的事为准则。时而久远,范大录平凡真实的为人事迹,在民间一时传为佳话,甚至于宫廷,其后广为流传。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为了让臣子与百姓知道德者获得报,故把范大录的道德阴善事迹详细记载在自己撰写的《为善阴骘》书本之内,好使他们学习而借鉴。而后《浙江通志》、《金华府志》、《正德兰溪县志》以及《金华贤达传》、《金华先民传》等,都较全面记载了范大录的为人事迹,同样用以垂范后人。

家范素风  孝俭传昆

紫气云山现彩丽,桃花坞美出羊慈。在宋朝,北宋开宝八年建子之月,时值欲革取新,阳光明媚,天气温和,这冬暖如春的日子里,又一男婴呱呱坠地兰江之畔,兰溪城南坞口(桃花坞南后街)一个为官清廉的司徒(承唐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至宋徽宗依三代旧制罢司徒司空太尉)家里,给这家人带来了无比的欢乐与喜悦。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其“道德阴善”之迹被载入史册及志书的正议大夫、吏部侍郎范大录。

范大录生于开宝八年(975),殁于庆历三年(1043),字中孚,唐宰相范履冰九代孙,唐柱国范隋四代孙,宋朝请大夫范怀嫡孙。父亲范晟是北宋建隆、乾德司徒,为官致忠忧国,致志忧民,品行端正,廉洁无私;后虽黄发致仕,而能守善恭俭贞固节整;兄长范大钟仕至北宋仁宗间大中大夫;母亲何氏是一位受过良好传统教育的闺阁女子四德”皆俱,虽进入宦家而勤恳克俭,淡饭而清心,穿粗衣而迎春,操持家务已成自然,故官人在家每为具食,举案齐眉,夫唱妇随,生活平淡,和谐相容

自从范大录出生后,由于范晟为官潜心为民,以清廉自持,不与世沉浮,生活节俭,常对夫人何氏说:“吾家素清俭,身不以罗绮,食不以荤膻。”夫人何氏遵三从而敬夫君,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故进餐常以素食,穿着犹如贫妇,还常纺纱织麻,生计简单,育二子成长。光阴荏苒,日月如梭,須臾范大钟已到了垂髻之岁,范大录也已是始龀之年,汉班固“古者八岁入小学”。范晟也深知“童八岁入小学”之理,而这年恰好也是父亲逝世十周年,故借机告假回家省亲扫墓,以便孩儿入学之事和夫妻绵情之意。

归心似箭,马步矢风,不多时范晟就从京城回到了兰溪。俗话说“万事求根本,从来孝最先”。 慎终追远,范晟以孝祭为先,刚一到家就带着妻儿,前往本邑山口厚大(今属汤溪),祭奠父亲(朝请大夫范怀)母亲(洪氏);儿子不孝!范晟在父前,追思父母,想念饮致使妻儿也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有诗云:眼前父母似原来,每当还乡迎笑陪。噩耗至今常醒哭,期望茔地子孙徊。”祭毕回家,一人才笑逐颜开,互言而之不尽团聚以至银河清浅,一轮皎月真所谓:“情逾骨肉久别逢,泪洒颜面悦色融。诉艰情切欢心吐,荤腥桌无已醉翁。”就寝,范晟才和夫人何氏言议孩儿入学之事。

辞让学业  顺事父母

见《光绪兰溪县志》卷三(学宫,试院、书院附):“先圣庙在县东隅,唐始建,宋庆历间'立学’。”据此,兰溪兴建学校(官学)教育比较晚,是在北宋庆历(10411048)年间,可想在北宋庆历前,兰溪的学子一般靠家学,或寄读于寺院。

由于范晟长期在朝为官,孩儿的生活与学业及家务,都靠朴实节俭的夫人何氏一人承担,日久天长,夫人何氏的身体也渐渐地在衰弱,时常对孩儿的学习与生活照顾不周,因此范大钟、范大录只好寄读桃花坞附近的“保宁教院”。保宁教院,据《正德兰溪志》载:“在南门外回龙桥,县东南一百八十步,汉乾祐元年建,旧名保安(今保安埠以此得名),曲涧三四,写:'林之胜’如画。

不久,夫人何氏的身体由衰弱转换成疾病,甚至于日常生活都已不能自理,为此范大钟、范大录欲不去“保宁教院”就学,在家侍候母亲何氏。夫人何氏是一位明理之人,心想怎可因自己的身体而担误俩孩儿的学业,故一天晚上对俩孩儿说:“你俩笃向事母,为母乐天于心,而以母体耽误你俩学业,为母心体忧苦怛惕不安”范大录说:“今亲疾病缠身,为子亲,乃天经地义所当然”夫人何氏循默顾望俩儿,怨责自己身体不济,事已至此无可奈何,又心思不能把俩儿的学业一起拖累,于是对范大钟说:“你为兄长,为娘由你在家照顾,让你弟安于学业吧。”范大录听母亲说让兄长在家照顾,就对母亲说:“录儿年方尚小迟学无妨,若兄长辍学在家顾母,失正当年事时学,到时岁年后追而不及,故而不妥。”夫人何氏三思范大录其言也在理。从此年少的范大录,给母亲穿衣梳头、喂饭喂药、端屎端尿,细心照顾母亲,井井有条一丝不紊,邻里无不称羡;而范大钟,勤于学业专心致志,加日悬久而不息,故有长老赞曰“林丛绀宇书声朗,晨暝龆童自忘饥”之美声。夫人何氏看到范大录如此懂事,又听到范大钟勤学有佳,虽身病重而也常常慰心笑颜。

常人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范晨也因为官志虑忠纯,勤身朝政旦夕不息,以致在北宋端拱二年989)重病缠身而归田,以此改变了整个家庭的轨迹。古人云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自此范大录耐心细致照顾病重双亲,虽然每天杂事繁重,但其温润玉颜,昼夜如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夫人何氏的病疾也越发极重,故不日弃眷含戚归阴,于是乎“唤母哭踊嚎长空,切怛悲号地震隆”。而范晟因夫人何氏的去世,过于怀念与夫人何氏昔日“结发同枕席”的恩爱之情,致使病情日益加重,深知自己的时日不多,故而有一天趁范大录在自己身边服侍的时候,对范大录嘱咐说“予且老而病已无多日,为父无他留与尔,嘱几句为人之要只当遗业,'一、勤于学而立言,二、懂于礼而立行,三、志于道而立德,四、思于善而立仁,四要缺一不可谓立人,切记!’如今能慰予身心者,幸先灵佑尔出息顾及持家,而承学继德于家声,尔为后裔应赤诚而承当。”于是此后不久,范晟也在北宋至道元年(995),心念无迹因病与世长辞,呜呼!三籁幽咽,风稠倾盆,眷属悲号,亲邻哀恸;迁棺二里郁佳城宝地,合葬于兰溪城东费衕(据家谱三朝祖墓载)。父母亲的离去,范大录非常悲痛相思,于是在父母墓旁搭小棚,思亲养而孝,不择地而安之

移居香头(香溪)  纳为书手

范大录无顾明时,哀思庐墓。而期间铭记父亲嘱言,踏实勤问学习,以解惑者为师,常去保宁教院听讲经文;范大录问而听而洞悉道德阴善,故而行之终身。

瀫水不息东流去日转星移几度秋,虽时已过三年,但还没能消去范大录对父母的怀念之情,真是岁月无情荏苒去,夙志度日三年忧”的耿耿至孝之心偶然一日范大录散想,与夫人章氏游兰江而下,至香溪(据志书载县北即兰溪之下流俗谓兰香至此而澈清故曰香溪)缓慢绿水,回清倒影,靠近香头(香头现香溪原名宋人有诗朝买兰溪船暮泊香头市之句)景色秀丽,香飘四溢,于是上岸观游

香头(香溪),文化深厚,历史悠久(据志书载民间传说先有香溪后有兰溪况且即使事实先有香溪)。市街,楼阁连接,丹青雕刻之饰不可单言,文人墨士,异客游赏之多,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金街”之象,之所以远近无比;黎民百姓风气,清晰淳朴,礼让谦恭,百事有节,由此,无不让人称赏不已。香山古塔矗立,兰花幽香四溢;南山岭峰高低不同,郁郁葱葱,云雾缭绕,难识其山面目豹山木丛生百花鲜艳.,玉兰幽香语依依。好一派北名区,香溪锁钥”之景(此额联是旧时写在香溪券洞二门额顶据双溪村潮海夫人章氏(八十岁)说该洞一九五五年被洪水淹塌),如此的迷人景色,人文市景山光水色,怎不让范大录心旷神怡而后范大录便于北宋咸平元年(998),从兰溪城南坞口迁居香头(香溪)(据家谱分徙兰江之图载)。

范大录移居香溪后,虽时而身无分文食无着落而香溪“艳兰花宿雨,碧绿柳丝带春烟,村落岑翳景色优,民谣素琴多众音”的自然格韵,乃能让他与夫人章氏过着慰心的生活,加之范大录性情温良心态平和,待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行事善解人意简单自然,与邻和睦相处融洽友爱扶老携弱患难相恤,由是不待经年临近乡里啧啧有声。而这期间乡刚好缺书手,乡长(据中国古代行政立法北京大学出版1990年第一版第358页说宋代县下有乡设乡长和书手故志书载宋时香溪属武昌乡)耳闻范大录的一些为人处事,乡长心想会见范大录以便观察他的人品素养,如若为人品德耳闻属实,即可为书手之人。

于是一日凑空顺访范大录,见房舍衡门圭窦,进门室内简陋,此时范大录正在箪食瓢饮,见有人进门忙放下食饮,笑脸向前迎客让座烧水茶,乡长见之敬身说:“传言,足下陋宇清苦而不改向善,待人礼貌而独能守操,今日目见确实令人敬重,我身为一乡之长,而比足下真是自愧不如。”范大录正立拱手说:“乡长谬赞,录愧不敢当。”乡长听而心想,范大录既知礼又谦厚,实是一位贤善之人,因此就对范大录直言说:“现乡缺书手,而书写又繁多,就请足下担任。”范大录受宠若惊,连忙说:“我学疏才浅,惶恐难以担任。”此时乡长亲切而又温和说:“万望贤弟不要推辞。”眼看乡长如此诚恳,故范大录诚心纳受,躬身施礼说:“往后还望乡长多加指教。恩!乡长点点头

善德守法  泽被后嗣

范大录为乡书手后,主要职责是造簿账,编造并管理以租税征收的各种文书如编排丁产簿编制租税簿帐注销税租和结算编制差役簿帐,有时与贴司参与检查灾情,据决定减免民户税役负担的事务;所以工作繁忙,而范大录刺促不休任劳任怨勤恳务实,故被上司看重,不日范大录就被提拔为县吏(胥吏)。

胥吏(县吏)是县衙中的办事人员,主要负责文案整理辅佐官员治理地方政务等胥吏来源平民中有才智的人,学识不足而难进入仕途的人,承袭父亲从事胥吏工作的人,其中不乏也有为官行为不检被革职的人;因此胥吏素质比较,而且胥吏俸禄也相当微薄,所以多半胥吏在向平民执行税收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搜刮民,以至徇私枉法贪污受贿,故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官政天下吏人,素无常禄,唯以受赇为生,往往致富”而范大录作为胥吏,牢记父亲的志于道而立德,思于善而立仁故而深知胥吏职务虽然不高,但也来自上司和百姓对自己的信任,所以做事踏实而公心,为人实在而俭朴,生活虽然贫穷而不改其乐,故能安分守纪从不作奸犯科;故明成祖朱棣《为善阴骘》卷八《大录守法》曰:“范大录,宋时为兰溪县吏,行案公平,不挠法以求赂,虽贫窭甘心焉”之语。

由于范大录奉公守法,做事实实在在,上司所想做事情,作为自己做事的目标,而且还常上司解决难题,故此获得了上司的青睐。在北宋仁宗年间,监司转运使(漕司)来兰溪考察,县令叫范大录前往迎接;至白沙(大约现今大路口)时,看一流离女满脸烟气蓬头散发很是可怜,就把她收留家中暂且度日,此时有人讥笑而且还说短话,范大录行善是无心的,从不在意他人讥笑与说短,其心如古人所云:“万事皆虚善不虚,万物皆空德不空。”其实流离女姓赵,原本是个大家闺秀,端庄文雅聪明贤惠,是一位四德具备的年轻女子,可悲的是世事沧桑,致使她流落他乡,遇到范大录收留,心里万分感激,而后流离女子看中了范大录的人品,于是就和范大录成了亲;故《浙江通志》、《金华府志》、《正德兰溪县志》以及《金华贤达传》、《金华先民传》等皆曰:“范大录兰溪人为本县吏行案公平不挠法以求赂虽贫甘心焉中年监司至流离女子,后生一男,官至少卿,生二子一为郎官,一为提举,诸孙相继登第,大录追赠正议大夫。'大录一县吏乃能廉平守法不移度越于人子孙继取科第簪级蝉联大录亦膺赠典天之报施善人亦至矣哉世之枉法纳贿者独何心欤’?”

去日不返,流水不回。累年清苦生活使夫人章氏因病而离世,范大录“愧心欠妻难宁安,青灯孤影伴长更”。而时至北宋庆历三年,因做事勤恳加之生活清贫,使范大录也身患多病;有一天叫妻子赵氏到身边说:“我没有什么留给你,真对你不起;惟一只有你我的这一个儿子,往后全靠你辛苦了,”然后时日不多就在是年秋季而,合葬于兰溪城南仓岭山川坛下(现桃花坞南后街左侧)。范大录的去世,给年轻赵氏以沉重的打击,也给范锷童年生活失去了保障,更给本来就贫穷的家雪上加霜,但赵氏忍痛妥善安排了范大录后事,深知为人者忠孝为先,加之范大录临终前的托福,赵氏深感抚养儿子的责任,于是白天辛勤纺织增加收入,以供孩儿念书,晚上缝衣补丁,以增孩儿身暖;年幼的范锷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此勤快孝顺,言行庄重,篝灯攻苦,绾发读学,致使十八岁登宋皇佑五年郑獬榜进士,官至太府少卿,封府尹、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封长社郡公,以至后嗣科第蝉联,簪缨鼎盛,甲于他邑,故昔有“一门双柱国,十子九登科,朱子三访地朝廷七聘家”之誉,成为婺州金华土生土长的第一望族;因此明成祖朱棣扬嚷道德阴善之果,又在《为善阴骘》卷八《大录守法》曰:“中年无子,后生一男,官至少卿,生二子,一为郎官,一为提举,诸孙相继登第,余以恩授官甚众,后大录追赠正议大夫。好货贿而羞贫窭,俗吏之常态也。有能守之以廉平,上不挠法,下不厉民者,其度越常情远矣,天道福善,岂不厚其报哉!若范大录者,一县吏耳乃能持守正法,虽处贫窭之中泊然自足,而曾无瘠人肥己之心,操志立行殆非众人之可及也。至于有子有孙,皆膺时禄爵,掇科袭庆者,異举不替,生既全其令名,死复蒙其褒赠,天之报施,盖彰显悠远矣。嗟乎!人有身为小吏,操弄刀笔,挠正法以纳赂,殃民人祸天刑旋即蹈之,虽欲求身名荣显,子孙相继不绝,其可得乎?观者宜知所劝戒焉。”

又诗曰:

为吏须当守宪章,纵私妄作速灾殃。

居贫约己无贪意,独步公平听上苍。

行案公平众所称,自然报应有神明。

后来子与孙皆贵,身被推恩世代荣。

香溪范氏,为婺州金华土生土长的第一望族,实乃范大录道德阴善、为官守法之果。

201710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