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已经远逝的家园,无法归真的理想——沈从文《边城》解读

 810的老好人 2023-05-22 发布于广东

  “北平遥、南凤凰”,说的是中国两大历史文化古城——平遥古城和凤凰古城,它们遥遥相对,声名并举。如果论历史之悠久、底蕴之深厚,四百年出头的凤凰古城远远不能与有着两千七百多年历史的平遥古城相比,论历史人物、文化名人的数量,凤凰古城输的则远不止一筹。然而凤凰古城却完全可以底气十足,因为它在国人的心目中,是为之向往的一块心灵圣地。这,源于一位现当代作家,源于这位作家的一些作品,甚至主要因为他的一部中篇小说。

       这位作家就是沈从文,这部小说就是《边城》。沈从文在《边城》中描述了一个川湘交界、苗土汉三族聚居地区的边城小镇特有的生活风貌和美好的风土人情,叙写了以主人公“翠翠”这个小姑娘为中心的许多热情纯真的人物故事,展现了一个婉伤却不失优美的爱情悲剧。小说成书到现在,几十年来,带给无数国人无数的精神慰藉:有陶醉于其质朴风情的,有倾慕于其美好人性的;有被善良纯真的翠翠感染的,也有被大度诚挚的天宝、傩送两兄弟感动的;有在其天然明净中得到心灵净化的,有在其安宁祥和中满足理想憧憬的。

       这个边城小镇就是以沈从文的故乡凤凰古城为原型,这个故事就是基于当地人民的生活样式而构造的。故事是虚构的,风土是理想化的,人情也不乏虚美,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本就是小说的一个特点,更何况作家还希望通过这篇小说,来实现对现实的反讽与超越。他选取边城美好的一面来给已经渐渐失掉这份纯真与淳朴的现实中国社会一个对照,一个警醒。20世纪30年代的沈从文离开家乡来到了大都市,尽管事业有成,爱情如意,却在现实生活中感到了现代文明的喧嚣和道德的破败、人性的失落,所以,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创作《边城》,就是是要建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促使现代人返璞归真。他就是要通过美的思想来重塑国人的精神世界。

       所以,《边城》就以近似抒情诗、散文小品的笔触,描绘了一种和谐安宁的乡土生活,以质朴而又活泼的生活风情,隐喻着一片文化的净土,像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像是柏拉图理想中的“乌托邦”。

       边城像是桃花源,但也并非与世隔绝的乐土,却在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保留下自己本真而又鲜活的生活风貌和人文风情。我们在小说中可以看到,尽管地处边远,却也有着军阀割据的痕迹,也有着商业文明的雏形,小城的店铺、河上的碾坊、顺溜逆流的船只,过往的商客及军人,吊脚楼中的妓女,无不说明边城与外界存在交流,受到了外界文明的影响,甚至还有着兵匪之患,分明不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的生活样式。只是对于一切的不美好,作家都只是一笔带过,呈现的还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展现的还是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属于边城人的喜怒哀乐,却又处处透出平和,颇符合孔圣人“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论调。按着自己的意愿,作家给故事中的生活和情感都设置了尺度,快乐不至于让人癫狂,悲伤不会让人绝望。所以天宝、傩送兄弟俩为了争取翠翠的爱情,并没有诉诸武力,而是用斗歌的形式来分出胜负,所以顺顺在大儿子没于水之后没有哭天抢地,也没有衔恨野蛮报复翠翠祖孙俩,所以翠翠在天宝因为对哥哥的愧疚而离开边城,在爷爷死后,仍然守着渡船,仍然在心中存着希冀。在这样的生活图景中,存在着与外界不一样的社会规则,存在着与现代文明不一样的道德规范,而这规则这规范,正是作者想要展示并警醒世人人的东西。


  边城像是乌托邦,但也并非平等无私的理想国,却在社会等级差异中被赋予了和谐相处、亲切往来的情怀与习惯。在边城的社会圈子中,他们也是分了上层、中层与下层的。像掌水码头顺顺、戍军长官属于上层人,像城中城外的大中商户属于中层人,而老船夫祖孙俩自然属于下层人,他们身份地位明显不相同,生活条件也相差明显,但是他们却能够友好交往,平等交流。所以老船夫能与顺顺一起喝酒、抽烟,翠翠敢顶撞取笑他的二老傩送,就连婚事都没有门当户对的硬性要求,大老二老能看上船夫的孙女,顺顺愿意为了儿子与老船夫结亲,老船夫也毫无怯懦地说要顺从翠翠的想法。更为难得的是,边城人都有着大方、善良、温情乃至侠义的品性,比如渡河的船客愿意给老船夫留下船资,老船夫却坚决不接受,有时还献出自己的烟叶与好酒,比如顺顺对有求于他的过客也愿意尽自己所能帮助,比如城里的商户们总是想多给老船夫一些东西,就连吊脚楼中的妓女,也不是很计较熟客的嫖资。也正因为如此,哪怕是担了害了大老的怨怪的翠翠,在爷爷过世后仍然得到了边城人的帮助,安葬了爷爷,继续着自己守着渡船的生活。在小说中,作者没有展现现实中的阶级矛盾,没有揭露当时社会血与火的残酷事实,哪怕是下层人,哪怕是他们有着许多的生活苦难,却仍然能够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得到比较合理的生活安置。这些不重利而重义的美好人情与生活,何尝不是作者对和谐社会的追求与呼唤。

       只是现实的社会终已不能如此,边远的小城终究也被现代文明和战火侵袭,它无法安然地成为沈从文成为小说读者心目中安宁的桃花源和理想的乌托邦。这精神家园终究中已经在叹息远逝,作者和读者的理想也未能归于真实,就像今天的凤凰古城,纵有边城的形貌,却终究失去了边城的生活实质,在物质文明、在金钱社会中失去了淳朴与本真。

       也许沈从文当时就已经预料到了这样的一种结果,所以小说终究是写出了深沉的悲伤,写出了缺憾的结尾,他的力图警醒终究无果,也成为了当下人的遗憾。只是他不会想到的是,几十年后,凤凰这座小城,因他赚足了利益,却成为了他所厌恶的样态。听说,凤凰古城里早些年就曾经对游客收过高额门票,听说,城里城外的商户宰客的行径非常恶劣。若沈从文地下有灵,会是何种的郁闷与愤恨呢?于我,也就几声叹息吧,在当下的中国,听得多,也见得多了。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