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昙花一现的新月"剧社" | 哈哈呆呆·早茶夜读

 早茶夜读 2023-05-22 发布于北京

 

第1285夜


时间:1924年
地点:北平

昙花一现的新月"剧社" 

 文 / 哈哈呆呆


聊起新月社,不少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以新诗创作和诗歌理论闻名的文学社团——新月诗社。社团代表人物徐志摩、闻一多等人也皆因诗歌创作而蜚声文坛,如此联想似乎更加顺理成章。
然而,早在“新月”创社之初,众人的意图绝非组建诗社,而是演剧。

1

1924年春,从剑桥回国一年有余的徐志摩,在位于西单石虎胡同7号的居所院外,挂上了一块木牌——新月社。大名鼎鼎的新月社的前身——新月俱乐部就此成立。
1942年,林徽因(前右排一)、梁思成(前排右三)等人重聚西单石虎胡同7号新月社院
对当时俱乐部的同好来说,它和文学社团并无多大干系。俱乐部脱胎于早先的一个聚餐会,由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和《晨报》的老板黄子美做东赞助。
聚餐会常有社会名流参加,既有胡适、陈西滢、林语堂、丁西林、张仲述(张彭春)等教授文人,也有黄子美、徐申如等商界人士,还有梁启超、林长民(林徽因之父)等政坛名人。
最早聚餐尚无固定场所,大体两周一次,人员较为固定,每次聚会时也会穿插各种文艺活动。徐志摩不在北京时,便由胡适主持。总而言之,可以粗糙地把它理解成:以归国公子徐志摩为核心,在京志趣相投的各界名流一起聚会、吃饭、聊天的朋友小圈子。

2

至于“新月”的得名,自然与大文豪泰戈尔有关。泰戈尔的《新月集》很早就被译介到国内,192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郑振铎翻译的全译本,还做了不少宣传。徐志摩也为“新月”这个意象所传达的寓意所感染:“虽则不是一个怎样有力的象征,但它那纤弱的一弯分明暗示着、怀抱着未来的圆满。

郑振铎译本《新月集》封面
还有一种说法,“新月”得名于友人张彭春的建议。张仲述,字彭春,留美归国博士。他是教育家张伯苓的胞弟,也是曹禺在南开中学戏剧生涯的恩师——这条线索也很重要,不过此次不再展开。1923年末,张彭春二女儿出生,他因崇拜印度诗人泰戈尔,又加上正在筹备当时的文化界大事——泰戈尔访华,便为女儿取名“新月”,同时将这个名字推荐给志摩等其他聚餐会成员,大家欣然接受。
据学者考证,从大家内部称呼,到新月社正式得名,大致是在1924年上半年。等到当年五月份,《晨报》刊载泰戈尔访华期间具体日程安排时,已经在用“北京新月社同人”来称呼这个团体了。

3

成立“新月”,徐志摩还有一个热切的初衷,那就是“演戏”,演新剧。
当时,国内的新剧主潮由学生团体主导的“爱美剧”引领,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迅猛发展。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乃至一些中学都开展了类似运动,校园剧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不可或缺的新剧力量。
所谓“爱美剧”,一语双关,既是Amateur(业余、非职业)的音译,又有字面上爱美的追求。它得名于1922年陈大悲的一篇文章《爱美的戏剧》:“我们理想中的指导社会的戏剧家是'爱美的’(Amateur)戏剧家,即非职业的戏剧家……完全凭借着精神的力量,即对社会的责任、对戏剧艺术的忠诚来演戏。
然而,在徐志摩这样的归国精英看来,非职业的学生戏剧,虽然精神态度可嘉,但不乏粗粝之感。因此,“我们想做戏,我们想集合几个人的力量,自编戏自演,要得的请人来看,要不得的反正自己好玩。
新月社成员之一张君劢在《晨报》上整理发表自己的演说时,也对新月社做了定义:“诸君之结社,诗人之结社也;以编新剧演新剧为目的之结社也”,一语道破了新月同人结社的初衷。

4

新月社最著名的一次演出,要数《齐德拉》的上演。
1924年4月12日,泰戈尔受邀,如约来华访问。徐志摩全程担任翻译,新月社同人借此契机,和泰戈尔结下深厚的友谊。
由于五月泰戈尔会在访华期间度过自己的64岁生日,所以众人打算排演一出戏剧,为其祝寿。
选定的剧目是泰戈尔本人的剧本《齐德拉》,又译为《契玦腊》(Chitra),是泰氏根据印度史诗《摩诃婆罗》中的一段故事,改编的一部抒情诗剧。当天的来宾全部由新月社邀请,算是一场标准的内部文艺聚会。
林徽音饰演契玦腊公主妆造
据《晨报》的报道:“是晚林徽音女士饰契玦腊,张歆海君饰阿纠那,为剧中主角;徐志摩君饰爱神,林宗孟君(即林长民)饰春神,王孟瑜女士、袁昌英女士、蒋百里君、丁燮林君(即丁西林)饰村人,张彭春君担任导演,梁思成君担任布景。因剧本尚未翻成国语,故用英语”。
虽说此次排演的剧本并非原创,卡司也无多少专业的表演人士,整出剧的排演不过短短几日,但在后世来看,由新月同人为核心班底打造的这次演出,不但聚集了众多文化界名流,更有林长民、林徽音父女共同出演,堪称美谈,也由此获得了社会上广泛的瞩目,成为一场影响力十足的文化事件。

5

《齐德拉》的成功,让新月同人欣喜异常,尤其是让徐志摩感受到演戏的强烈抱负。新月社组织过专门的戏剧研讨,请到梁启超来讲疏《桃花扇》,陆小曼也在新月社里表演过《尼姑思凡》。
另外,单从人才构成上,当时的新月社也是人才济济。论编剧,有丁西林(原名丁燮林)——丁西林的主业是物理,但他的喜剧创作在话剧史上绝对占有一席之地,这是后话;论舞美,有林徽音——后来,林徽音在留学时,还为耶鲁大学设计过舞台布景,这也是后话;论导演,有张彭春,他在南开中学有丰富的话剧实践,也是曹禺等话剧大家的恩师。
泰戈尔来华期间在清华合照。一排右一为张彭春,右二为徐志摩,二排右一为泰戈尔
不过,虽说看似万事齐备,但现实是残酷的。1924年年底,新月社打算在《齐德拉》的推动下,继续排演几出丁西林编剧的独幕剧,却皆因各种原因作罢。
徐志摩后来反思说:“事实上看分明是失败,但这也并不是无理可说;我们当初凭藉的只是一股空热心,真在行人可说是绝无仅有——只有张仲述一个……我于戏是一个嫡亲外行,既不能编,又不能演,实际的学问更不必问;我是绝对的无用的一个,啊,但是,要是知道我的热心,朋友,我的热心……
是啊,想要组剧社,真演戏,空有热心,空有松散的聚餐社团,加之林徽音梁思成出国留学,离真正的表演还有十万八千里。专业的演员在哪里、强有力的导演在哪里、懂戏的观众又在哪里,这些悬而未解的问题,又轮到志摩这种散漫性格的发起者,最终,怎么看,也是一场失败的戏剧尝试吧……
故事源起

费冬梅《泰戈尔访华与新月社的戏剧实践》
张诗洋《一九二四年的北京大雪》刊于《读书》2020年04期
周静《逝水人生:徐志摩传》
汤逸佩《新潮演剧与话剧的发展》

本期编辑:白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