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风后吞咽障碍,名中医这么治

 mxb08 2023-05-22 发布于黑龙江

王新志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省首批名中医,从医近40载,熟谙经典,学识渊博,擅长运用中西医之法治疗各种疑难脑病。

现将王教授运用益气举陷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经验介绍如下。

图片

(网络配图)

一、病因病机

中风病的病位在脑,发病与诸脏腑有关,但根源在于脾胃。脾胃功能的强弱也影响药物的吸收,所以,调理脾胃是临床治疗中风病的关键和根本。

二、病案举例

秦某,女,54岁。患者1年前因脑出血,遗留轻度言语障碍及右侧肢体活动不利。

1个月前逐渐出现言语含糊不清,吞咽饮水轻微呛咳,在医院查头颅MRI示:左侧基底节区、侧脑室旁软化灶伴含铁血黄素沉积;桥脑梗塞。按“脑梗死”对症处理,效果不佳,遂来就诊。

刻下:言语含糊不清,自感舌体肿大、僵硬,咽部有堵塞感,进食呛咳,右侧肢体活动不利,时有流涎,周身乏力,食欲差,舌淡,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滑细。

图片

(网络配图)

神经系统查体:语言不利,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不灵活,示齿口角左偏,右侧软腭力弱,抬举不能,双侧咽反射存在,左侧肢体肌力5级,右侧肢体肌力4级,双侧肌张力正常,右侧腱反射活跃,右侧Babinskin征阳性。

西医诊断:假性球麻痹。

中医诊断:中风。

证属中风中脏腑,气虚下陷兼脾虚,治当益气健脾,升阳举陷。

处方:黄芪40克,山药30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桔梗10克,柴胡9克,升麻、甘草各6克。水煎分3次温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服药10剂后精神好转,右侧软腭明显上抬,舌头较前灵活,舌头肿大及咽部堵塞感明显减轻,进食呛咳及发音不清较前好转。

效不更方,后以升陷汤为基本方并加大黄芪用量,随症加减治疗2月余,患者右侧软腭基本恢复正常,余症也明显好转。

图片

(网络配图)

三、体会

本案患者病程绵长,精气大耗,中气受损下陷,脾胃受纳、运化、输布功能失常,气血化源不足,肌肉筋脉失养,以致筋脉弛缓而发软腭下垂之病,患者一侧软腭抬举无力,堵塞咽部,故自感舌体肿大、僵硬,咽喉部有异物堵塞感。

“治病必求于本”,治当益气健脾,升阳举陷,方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治疗胸中大气下陷的主方升陷汤加减。该方原治气短不足以息等大气下陷证,但临床有典型症状的较少,现在多用于脏器下垂、心肺诸疾。

王教授辨证明确,认为疾病不同,大气下陷的症状也不同,该患者虽无胸闷气短、心悸怔忡诸症,但“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正是由于大气下陷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从而出现软腭下垂。因软腭位置特殊,单纯地使用补气药难以取得满意效果,王教授认为升陷汤为辛甘平润之剂,能够通过升清降浊来调整五脏六腑的功能,使大气上升从而使脾胃调和。

方中重用黄芪为君药,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举固托,与胸中大气有同气相求之妙用,考虑其性味甘温,量大久服恐内热蕴结,故佐以知母之寒润济之,少阳之柴胡,阳明之升麻分从左右引下陷之大气上升至胸中,使升陷之力更强,桔梗为药中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中焦,故用之为向导,后四味共为佐使。

患者周身乏力,食欲差,时有流涎,酌加白术、茯苓、山药以健脾益气。

王教授临床药物用量亦颇为考究,黄芪用量一般从40克开始,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酌情加至50~100克,柴胡升阳举陷用常用剂量为9~12克。

纵观全方,正如李东垣所言,“益气得升阳之品则气倍增”,诸药配伍,既收敛元气又使周身气血旺盛,疗效显著。

(所刊方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丨《医药星期三》2023年 第0951期
编辑丨李家华
校对丨郑柯
二审丨张越
终审丨刘慧英  张如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