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识教育”与心理学的巧妙融合

 关夫之 2023-05-23 发布于湖南

“赏识教育”源于周弘先生的实践与推广,第一个受益者便是他的女儿。自幼双耳失聪的周婷婷在8 岁时便能记忆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 位,打破了当时的吉尼斯世界纪录。11 岁那年,周婷婷成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17 岁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18岁主演电影《不能没有你》(根据自己的故事改编),21 岁考上加劳德特大学,24 岁成为美国波士顿大学心理学博士研究生。“赏识教育”的威力确实是惊人的。由此可知,单一付出的教育行为远远不够,可能只是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而准确对接学习者的天赋,发挥天分才是更为重要的。

二是加快预算执行进度,与预算目标和年初工作计划相协调,既要减少资金结转结余,又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提高预算资金的执行质量。

一、“赏识教育”的解读

“赏识教育”是重视、欣赏、赞扬的教育。在现代教育中,“赏识教育”被作为一种育人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赏识教育”能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善于发现并放大学生的优点,能够在学生人格特征与个性的基础上实施爱、包容、理解和尊重,这也是赏识教育的核心要素。

由图12可以看出,母线电压基本维持在400 V。此时的储能电池SOC变化与算例2的相差不大,如图13所示。

二、“赏识教育”的意义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被赏识”或寻求赏识是其行为的根本动力。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每一个人多多少少会存在一定的“不足”,当“不足”本身与“情境内容”完全“吻合”时,这种“不足”会被无限放大,进而影响到个体的心智。客观而言,这种情况是无法避免的。若要不受“舆论”影响,就必须拥有强大的内心,同时能够正确看待和理解自己的“不足”。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来说,“赏识教育”是一项必要内容,其核心任务便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理性看待身边的事物。

1.增强学生自信

小学生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自我认知主要依靠外部行为来完成,一旦环境缺乏“温度”,他们的自我认知便会出现偏差,若不能及时进行干预,自卑、胆怯等心理问题便会越发突出,进而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通过实施“赏识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温度”,学生的安全感也能逐渐得到满足,消极情绪也会得到缓解,而积极的情绪会持续不断产生,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信心才会不断增强。

2.调控个人行为习惯

“四块糖”是“赏识教育”的经典案例,通过正确的引导和适度的激励,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这对于他们今后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是极为有益的。“赏识教育”其功能在于通过重新树立对错标准和是非观,是一种让学生对原来一成不变的自我调控模式产生新的期待,激励他们主动探索对自身“有益”的调控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效能才可能被激发出来。

3.激发学生潜能

激发学生的潜能是赏识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其前提是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成功经验,然后由“经验”引领他们完成一次次尝试,取得突破性的成功。这里的“经验”不是某种技巧,更不是捷径,而是“创新行为”的一项基本组成要素。学生成功经验的习得,源自他们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此过程中,生理、心理方面的变化是比较明显的,这便形成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当潜意识活动逐渐朝着意识层面发展时,更多内在的情绪将被点燃,天分和潜能会随着意识活动的持续进行而被突出显现。如果想要完成整个过程,就需要有强大的外力进行干预,教师可以借助多种手段将学生的潜能和天分激发出来。

三、“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心理学理论是“赏识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无论是强化理论,还是需求层次理论,都对“赏识教育”行为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

近年来,蛋白质组学已逐步应用到水产及海洋动物的研究中。其中双向凝胶电泳技术是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最基本的试验手段。凡纳滨对虾的血细胞既是细胞免疫的承担者,又是体液免疫因子的提供者,因此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该研究以凡纳滨对虾血细胞为研究对象,建立双向电泳图谱及技术体系,为进一步探索凡纳滨对虾的生理生化机制,进行生物质谱鉴定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

1.强化理论下“赏识教育”的应用

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产物,其创始人斯金纳认为:人在表现出某一种行为后若给予积极强化,该行为出现的频率便会增加,反之则减少。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大类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赏识教育”,需要运用正强化机制,即奖励那些符合教学目标的行为,以便这些行为得以加强或重复出现。

以《牛和鹅》一文为例,“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这句话在主人公和他的小伙伴们身上得到应验。但金奎叔的行为改变了主人公和小伙伴们的看法。现实生活中,很多小孩子会害怕一些小动物,如小狗、小猫、鸡、鹦鹉等,每次“相遇”都会保持安全距离,所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如果“接触”是有益的,那么每“相遇”一次,孩子就可能获得一次“成长”的机会。若能给予鼓励和正确引导,他们对小动物的态度可能会有所改变,在此基础上施加正强化,如物质奖励等,“接触”的频率便会有所增加。

学习亦如此。《牛和鹅》这篇文章主要是想告诉学生,无论待人、待物(动植物)都不能仗力(力气、能力)、仗势欺人。当学生无法通过故事表面内容懂得这一道理时,教师首先需要选择一个有效的强化物,如“表扬”“特权”(非物质强化物)或者“糖果”(物质强化物),然后将强化物与学生的特征进行匹配,如学生甲喜欢甜食,那么就用“糖果”作为强化物来强化其学习行为。在外力作用下,学生的潜能会得到进一步挖掘,随着回答结果一步步逼向标准答案,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也将得到提升。

秦明月刚走出卢局长办公室,手机就响了,还是边峰打来的,他想想还是接了。边峰说:“秦队,你别不够意思啊,我们一起喝喝茶如何?”

2.需求层次理论下“赏识教育”的应用

需求层次理论的创始人马斯洛认为:个体需求层次是依其重要程度由低到高排列的。只有低层次需求被满足后,如食物、水、安全感等,才会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包括尊重、认同感、实现自我价值等。任何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需求选择”。在发展初期,个体需求完全按照自身实际想法来进行表达,但随着社会性活动逐渐增多,“需求矛盾”便会出现,进而引发对“需求选择”的思考。仍以学生甲为例,当把“糖果”和“表扬”同时摆在他面前时,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糖果”,因为他喜欢吃甜食。按照马斯洛的观点,如果个人低层次需求未得到满足,他们是不会寻求认同感的。那么,“糖果”和“表扬”的关系便在于只有首先满足了“吃甜食”的需求后,学生甲才会寻求“表扬”。

其他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如学生乙,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时,受《牛和鹅》的教学启发,教师用同样的“赏识方式”来激发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思考,但却未能获得理想效果,即便用其他物质类强化物给予刺激学生乙,依然无效。但当教师认同了学生乙的想法后,他的灵感才被唤醒,将全文主旨概括出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学生乙的思想并没有获得教师的支持和肯定,所以才会出现以上情况。这时,奖励或激励都是无效的,唯有将“赏识行为”和内容与他的需求准确匹配,才能重新激发学生乙的学习信心。

综上所述,将“赏识教育”理念应用于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潜能,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与习惯。“赏识教育”与现代心理学理论紧密关联,特别是认知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因此,教师要丰富自身的心理学知识,将心理学理论更好地应用于“赏识教育”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