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苑 || 来永红散文两篇

 华中文学 2023-05-23 发布于山东




作者简介
来永红,笔名七星剑,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诗作发表于《中国诗人》《湖北诗歌》《泰山诗人》等报刊和文学网络平台,湖北诗歌微媒编辑。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鲁东南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母亲出生于我们国家抗日战争后期的1942,现在已经是古稀之年。母亲没有多少文化,略识文字,上学只读到小学三年级。但母亲却为人谦和,通情达理,不管生活困苦还是遇到疾病或者灾难,母亲总是面带微笑,默默地为子女倾尽一位母亲所能想到和能做到的,从而努力为我们撑起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且因为母亲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所以在我们村里,尽管有的邻居非常蛮横,但母亲总是宽容以待,与邻居之间的相处也算是比较和睦,从未和街坊邻居有过争吵和口角。母亲的品行在我们村里也是有口皆碑,在母亲身体力行的感染下,作为子女的我们,也多少受到母亲平时一言一行的耳濡目染,慢慢地从母亲那里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和对待家庭、工作以及集体的优良品质。
从我记事起,每天清晨母亲总是起得很早,从未见过母亲过上一天闲散的日子,农活、家务活等都是行家里手;母亲生活非常俭朴,对自己近乎苛刻,从吃的、用的到身上穿的,从不多花一分钱,在我读中学和大学的将近十年间,我从未见母亲给自己添上那怕一件新衣服。但母亲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们,对子女和老人表现得却慷慨大方。每次家里包水饺或者做了好吃的,母亲总会让我给爷爷送去一份。母亲不仅关爱孩子、老人以及我们这个小家庭,而且也关爱着祖国。在母亲年迈和我们住在一起以后,母亲最爱看的电视节目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海峡两岸,只要有空母亲一定准时收看。我曾甚至略带嘲笑的语气笑话过母亲:“这些国家大事与我们平民百姓毫无关系,看这些作什么?”母亲总是向我笑笑,并不去回答我。直到现在我才理解了母亲,理解因为她的成长经历,所以母亲才对祖国和中国共产党怀有这么深深的感恩心情。母亲始终认为:台湾一日不回归,台湾就像流浪在外的孩子没回家一样,祖国母亲就有一日的牵挂。母亲不止一次的对我说:“期盼祖国能够实现统一!真希望这一天能早日到来啊!”这常常让我忘记母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身份。
母亲出身于鲁东南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幼年的生活极其艰难困苦。母亲出生的时候,正赶上抗日战争后期,国弊民穷,全国的老百姓生活都饱受战乱之苦,异常艰难。那时,我的姥爷和姥姥一家一共九口人,子女都还年幼。为了躲避战乱,姥爷和姥姥带着一家老小东躲西藏,颠沛流离,生活的艰难和困苦可想而知。解放战争时期,我的姥爷因病去世,我的母亲和她的弟兄姊妹都还未长大成年,生活的重担全靠我姥姥一人承担,生活倍加艰辛。无奈之下,我的姥姥把我的母亲送给了临近的一个算命瞎子,母亲靠着给瞎子领路才能挣得一口饭吃。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更不用提其他方面的艰辛之处了。有一次,瞎子给一家富裕一点的人算命算得好,那家人就给了瞎子两三斤面粉。母亲领着瞎子给人算完命回家后,瞎子家里的人包了水饺。可是等到吃饭时,那家人只给我母亲在碗里盛了三个水饺,半碗水饺汤。母亲在吃完那三个水饺后,可怜巴巴地对那家人说:“再给我盛几个吧,三个水饺太少了,吃不饱,越吃越饿。”但是那家人冷漠地对我的母亲说:“吃不饱,多喝汤,水饺要留给大人吃。”就是在四处乞讨和时常忍饥挨饿的这种生活状态下,母亲艰难地度过了她的童年时代。
全国解放后,姥姥家的生活有所改善,我的母亲被姥姥又接回了姥姥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再加上我的大舅已经能够挑起家庭的重担,姥姥一家的生活日渐好转。但是,好景不长,正当姥姥一家的生活有了转机的时候,我的大舅却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姥姥家,远赴东北闯关东去了。此后,大舅一去未复返,只是在我的母亲十六岁时回过一次老家。那次大舅回老家,我的母亲至今记忆犹新。大舅看到姥姥家里的围墙都倒了,就主动提出把围墙给重新砌好。于是在母亲当下手的帮助下,大舅用废旧石块很快重新砌好了姥姥家里的围墙。此后,大舅再次回到东北,并在东北安家立户,生儿育女,再也没有回过山东老家。大舅离家后,母亲就成为了姥姥家生产劳动的主力。那时候,生产队还是集体劳动,只要能挣得工分就能在秋收时领到粮食。于是母亲成为姥姥家挣集体工分的农业生产劳动主力。母亲劳动起来既舍得出力气,又善于学习劳动技术和总结经验。因此,母亲参加集体劳动时间不久,就已经是生产队里的劳动能手,并被推选为妇女生产组的组长。那段时间,母亲成为姥姥家的顶梁柱。所有集体劳动及生产队里组织的修路架桥,修渠道挖水库等劳力活都有母亲去承担。所以,在母亲嫁给我的父亲之前,母亲就已经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直到现在,母亲回忆这段时光的时候,总是对共产党充满了感激之情地对我说:“你姥爷去世早,多亏有了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才没有忍饥受饿。”母亲这段经历也让我理解了母亲为什么对祖国对中国共产党总是充满深深的感恩心情。
母亲在嫁给我的父亲后,先后生下了我们弟兄三个。后来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们都还年幼而且后来还要上学读书的情况下,再加上我的父亲体弱多病,母亲只好既要从事农村里的农业生产,也要承担起我们家庭日常的家务活。母亲不仅要帮着拉犁耕地、播种、收花生,割麦子,掰玉米,推车子,除了这些农业生产劳动外,母亲还要洒扫庭除,洗衣做饭,缝缝补补,迎来送往等等诸多琐事。由于母亲和父亲的勤俭持家,伴随着改革大潮的发展,我们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而且,那时我和我的弟弟由于学习用功,在初中的时候先后考上了县城的重点中学。在县城读书,学生都是自带口粮。我也不例外,母亲为了给我带口粮,每个星期六天不亮就开始起来推磨,然后给我烙上一个星期的煎饼让我带到学校。而且,母亲为了让我吃的营养更充足一些,花费了一些小心思,她总会在推磨的时候加上一些花生和黄豆。那时,因为生活有盼头,虽然生活刚刚摆脱清贫,但一家人总会觉得有使不完的劲,都在盼着我和弟弟能考取大学。功夫不负有心人,1991年,我通过努力学习终于考上了国内一所重点大学。因此,我成为了母亲的骄傲,母亲那时逢人便夸我的聪明好学,并期盼着我的弟弟也能考上大学。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我读到大学二年级,弟弟读到初三的时候,(那时弟弟在县城重点班级里一直保持着学习成绩前三名的名次)我的弟弟患上了急性脊髓炎,后经治疗,但已经半身瘫痪。母亲在得知弟弟患病以后,也像是重病一场,每天以泪洗面,母亲的头发就是在那段时间也渐渐地脱落了,而且眼睛也因为长时间的哭泣流泪导致视力模糊。但母亲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我的弟弟,每天母亲都会坚持给我的弟弟反复按摩,敲打身体,以促进弟弟腿部的血液流通。母亲曾对我说:“你弟弟这一场病,差点要了我的命!可是我还得瞪起眼攥起拳,只有这样我才能更好地照顾你弟弟。”在我母亲精心照料下,弟弟后来虽然没能再次走进学校,但慢慢地能够站立起来艰难地行走,并且弟弟自己在生活上也实现了基本自理。
在我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外地的一个城市工作。本来,父母亲年事已迈,小弟残疾,我应该认真工作,努力撑起这个艰难的家庭,并让父母亲可以安享晚年。但是,由于我那时任性偏执,年少轻狂,再加上对工作的疏忽和对生活的玩世不恭,最终我被原单位辞退,我只好两手空空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乡。母亲得知事件的来龙去脉后,母亲并没有责骂我。母亲在我面前只是不经意的提起过几次:“一个人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拼搏的斗志!”并对我讲了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母亲以她的方式用爱和宽容原谅了我的过错。那时我并没有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是在母亲的鼓励下,开始努力奋斗。感谢命运又一次垂青于我,我从大学毕业再到离职,然后再在母亲和家人的鼓励支持下,经过不断努力奋斗,先后又考取了硕士、博士,并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再次找到了一家还算不错的单位。这期间,我实现了中国传统士人的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并且有了自己的事业。随之,母亲也到了我们家给我们照看孩子。闲暇之余,母亲把我们家收拾的总是干干净净、井然有序。并且,母亲还用我们家穿剩的旧衣服为我们缝制了许多鞋垫。我知道,母亲闲不住,母亲倾其一生的操劳都是为了我们子女过得更好一些。当我垫着母亲缝制的鞋垫走在路上时,我就想,是母亲的爱和宽容让我获得了重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母亲一定希望我像她一样,永远善良正直,永远走正路。我也时刻告诫自己,今后,我再也不能辜负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一定要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母亲不仅给了我肉体的生命,也让我精神和事业获得了重生。有关母亲泣血含泪的经历,还有很多很多。其中,母亲对我们的爱,对人间的爱,是单纯用文字无法表达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对我们的恩情可以说比山高,比海深,我们终生都报答不完。因此,我每时每刻都在真诚地祝愿:祝愿母亲有生之年平安健康。在母亲年迈的时候,母亲依然不辞辛苦的给我缝制了那么多鞋垫,这让我时时刻刻记住:我要永远走正路,要行得端做得正,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而且,我要尽我最大的努力,让年迈的母亲过上一个平安幸福的晚年。母亲啊!您就是那个不求回报却一生都在关爱和牵挂我的人。泪光中:我又一次看到:年迈的老母亲戴着老花镜,正坐在灯底下,一针一线,还在为我们缝制那指引我人生之路的鞋垫。
 



我的童年


童年,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因为那时不仅有父母亲的呵护,而且不用承担家庭责任,也没有学业和工作压力。因此,每个人的童年,不管是生活在富裕家庭还是贫困家庭,童年总是无忧无虑且充满了童真童趣。我的童年时期大约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晚期到八十年代初,国家刚刚实行改革开放。直到现在,童年中的许多趣事记忆还历历在目,犹如发生在昨天。
我的童年时期,是一个既不追星也不追剧的时代。那时,能够获取课外知识的渠道也很贫乏,但孩子们总会想出许多办法去获取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七十年代晚期,我们国家已经实行了义务教育,我在八岁的时候走进了我们本村的学堂,开始了我的小学学习生活。读小学的时候,我并不太在乎学习成绩,整天就是想着怎么玩。那时主要学习科目就是语文和数学,每次考试两科成绩大约都在七、八十分左右。但是我对学习并不感兴趣,却对课外书当时称“小人书”也就是现在的“连环画”可以说情有独钟,非常喜欢,尤其喜欢那些神话小说和传奇小说。因为附近没有书店,只能借阅看。每本小人书里的故事都让我爱不释手,看了一遍又一遍。
十岁左右,我正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本小人书。一个春天的周末,我和我的小伙伴相约到我们村较远的一个乡镇去。因为听大人说那里有个书店,书店里陈列了许多有趣的小人书。小时候家里并没有生活之外的闲钱,母亲给了我两个鸡蛋,并嘱托我:“到小卖铺去换成钱后,再和你的伙伴去书店”我小心翼翼地拿着这两个鸡蛋,到了小卖铺。当时每个鸡蛋五分,我用两个鸡蛋换了一毛钱。就这样我带着一毛钱和小伙伴们就从家里出发了。一路上,春光明媚,路边开满了野花。我和小伙伴们欢声笑语不断,想一想就要拥有自己的小人书了,感到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简直是无法形容。从上午一直走了大约两个多小时我们才到乡镇所在地,进了书店看到那么多的小人书,别提有多高兴了。我想,我那时的眼睛里一定闪着星星一样的光芒。但是,在翻看了那些小人书后,我心里由高兴却逐渐变得有点失望。因为每本小人书后面的标价都在一毛五左右,我最感兴趣和战争有关的小人书要在两毛钱左右。出发时的快乐被小人书后面的标价像是当头泼了一盆凉水被浇灭。我只好在小人书里面找定价最便宜的,因为我只带了一毛钱。最终,我找到了一本西游记里的小人书,这本小人书的名称是《高老庄》,标价正好一毛。其实,西游记里的小人书我也很喜欢,但我最喜欢西游记里的《大闹天宫》和《真假美猴王》等。《高老庄》没有这两本精彩有趣,但是我带的钱只能买《高老庄》,否则我这半天的路就白走了。最后,我略带失望地买下了《高老庄》这本小人书。这是我童年拥有的第一本小人书,也是我生命中拥有的第一本课外书籍(如果这也算书籍)。
童年时还让我感兴趣的事情是晚饭时听刘兰芳先生的说书,那是我最先接受的祖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我童年时农村里几乎没有电视,有收音机的家庭已经算很不错了。因此,那个时代不是像现在信息泛滥,而是根本接受不到外界的信息。能接受外界信息的只有收音机。我们家拥有自己的收音机算是在我们村子里较早的,那是因为父亲上交给乡镇的花生很多,乡镇上奖励给我们家的。小时候不管农活多忙多累,一到晚饭,我们一家人会准时打开收音机,一边吃饭一边收听刘兰芳先生说的《杨家将》。后来《杨家将》说完之后,刘兰芳先生又说了《岳飞传》。在听这两个故事的时候,我们家里大人小孩谁也不准说话,有疑问只能等到故事讲完后再问我的父亲。刘兰芳先生不仅口才好,而且富有激情,说书说到紧要处犹如身临其境。那战场上千军万马的厮杀声,以及大破天门阵时的喜悦与激动人心令我现在还记忆犹新。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就是从刘兰芳先生说的这两个故事开始的,那时我们把听故事叫听书。至今记忆深刻的是杨家将里面的杨六郎,不仅武功好,而且智勇双全,同时还具备忠孝仁义的品格。我小时候的英雄情结就是被刘兰芳先生的说书唤起的:总是幻想着有朝一日能成为杨六郎式的英雄。所以,在我成长过程中总喜欢冒险冲动,做事情也喜欢自负逞能。童年,我从刘兰芳先生的口里认识了杨六郎,他成为我幼小的心灵里最早崇拜的英雄人物,仁义礼智信以及忠君爱国的思想也开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童年时期我早早的知道了勤俭节约和爱惜粮食。这件事情是我成年之后母亲讲给我听的。大约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母亲经常抱着我的弟弟,手里牵着我到离我们家只有两三里路的姥姥家。我们家里那时在庭院里不仅养了鸡鸭狗猪鹅等家畜,还养了好多兔子。有一次,母亲又抱着我的弟弟,手牵着我到姥姥家。路边上的田野里,有几棵苜蓿在路边长得非常茂盛。苜蓿,在我们农村里叫——毛苕子,是饲养家畜的一种青饲料,小兔子很喜欢吃。在我看到后这些苜蓿后,我跳过田垄,用力拔出这几棵苜蓿,然后窝成一团塞到了衣服的口袋里。在我成年后,母亲多次向我讲起这件事情,说我从小就勤俭节约,知道过日子。还有一件关于爱护粮食的事情现在记忆也非常深刻。我们那时主要的口粮是地瓜干和玉米,地瓜干就是把地瓜切成薄片晾干后存贮起来,以备食用。有一年,我们把晾在坡上的地瓜干捡起来后,要用小车送回家。但是当时的地瓜干很多,一趟送不完。爸爸妈妈就让我们在地里守着已装在小推车上的地瓜干,他们先回家送一趟。爸爸妈妈刚走后不久,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下起暴雨来。我和哥哥大声对弟弟说:“下雨啦,赶紧躲到车子底下。”弟弟躲到车底下后,我和哥哥因为担心地瓜干被淋湿,就一直趴在小推车上面,用身体挡住雨水以免淋湿地瓜干。爸爸妈妈送完地瓜干回来的时候,看到我和哥哥淋的像落汤鸡一样,很是心疼。责备我和哥哥不知道躲雨:“要注意身体,淋雨会感冒的!”但是,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我在童年时期就已经知道了粮食的宝贵。因此,长大成人后,我从不浪费粮食,形成了珍惜粮食,勤俭节约,尊敬每一个劳动者的品格。
童年还有的趣事就是到田野和河边去放驴,因为我小时候农村刚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没有实现机械作业。拉犁耕地等都是用牛、马、驴等畜力,为此,我们家当时养了一头驴。每次放学后,父亲总是让我到路边、田野去放驴,假期更是把驴一直牵到河边,让驴吃河边的青草。我在河边放驴的时候,经常把驴牵到河边,让它自由地吃草。我则在小河边摸鱼,什么泥鳅,草鱼,鲫鱼,沙丁鱼都能摸着。有时候摸得多拿回家里,母亲就放点葱花和花生油煎鱼给我们吃。另外,我们家里我和弟弟的年龄悬殊很大,弟弟要比我小六岁。因此,在弟弟两三岁刚要学会走路的时候,我就经常照看我的弟弟。因为我和村里的另外一个小伙伴玩得非常要好。于是,他和我经常一块照看我的弟弟。我的小伙伴每次到我们家,我的弟弟就非常高兴,因为可以到街上玩。而且,我的小伙伴会和我一人架着弟弟的一条胳膊让弟弟走路。当时,我们形象地称为“架飞机”。只要一听到“架飞机”,弟弟就非常高兴,张着双臂,让我们把他给架起来。当然到街上后,有时就把弟弟放到一边,只管自己玩自己的去了。有一次,我和小伙伴把我弟弟架出去,在街上玩了好长时间。当我一个人回到家后,母亲问我:“怎么自己回来啦?你弟弟呢?”我才意识到,我竟把弟弟给忘在了街上。因为我刚顾着自己玩全把照看弟弟的事给忘了,竟把他一个人留在了街上。我赶紧又回到街上,发现弟弟在一堆石头边上玩,我和小伙伴这才把弟弟领回了家。
当然,童年的趣事还有很多。比如和小伙伴们一起去采蘑菇、掏鸟窝,摘野枣、挖野菜、到河里游泳等等。其中,有一个夏天,因为要下雨,燕子飞得很低。我学着小伙伴们把鞋子抛到空中,结果还真有一只小燕子钻到了我的鞋子里面被我抓到。这只小燕子上面的羽毛漆黑发亮,腹部的羽毛洁白无瑕,我很喜欢它。于是,我就想把它拿回家养着玩,结果小燕子不肯吃我喂给它的食物,最终气绝身亡。为此,因为我伤害了一只小燕子的无辜生命,当时令我很伤心,几天都高兴不起来,至今这件事情还令我时时心痛;还有一次,我和哥哥在野外采了很多白色的蘑菇,兴高采烈地回到家后,妈妈就给我们做了蘑菇汤。午饭时我们全家喝着蘑菇汤还一直夸奖我,说这蘑菇的味道真鲜美。谁料,下午我们一家人就开始感到头痛呕吐,结果导致全家食用蘑菇中毒的事件。所幸,父亲赶紧到卫生室给我们拿了药吃上,才没有让悲剧发生。除了这些趣事,童年还做过一些恶作剧,例如偷瓜摸枣,到河边果园偷苹果,偷那些到我们村里卖水果的人的钱,把尿洒到人家的水桶里面,向人家院子里扔石子等等,有些恶作剧甚至是令当时的大人也很是头疼。
如今,我已经将近半百,到了知天命的年纪,童年这段时光发生的故事就成为我经常讲给子女听的快乐宝藏。虽然现在的生活日益忙碌,追星追剧,电子游戏,各种各样的新式游乐园和连环画等等层出不穷,甚至让人应接不暇。但是不管时空怎样变幻,每当我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我还是会经常想起那些快乐时光,想起那段无忧无虑的生活。童年,是我终生难忘的一段美好时光,它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让我更加珍惜现在。不管现实生活多么忙碌,一想起童年,它就让我疲惫的心灵得到慰藉,得到快乐,得到对生活的感悟和心灵上的净化。

华中名家(点击进入)

龚学敏  梁   平  桑恒昌  李发模  华万里  雷平阳  臧   棣  欧阳江河  王小妮  麦   豆  曹  谁

特邀诗人(点击进入)

黎落,赵安琪胡建中三且冯歌,但起家,张立柱,也牛,北野,程桂彬,杨军令野兰,王相华,樊建华,罗占艳霜扣儿,鹏举,素手,南木子,云沐蝶,雷晓明,李传英,吴海龙,正月,陈敬良

华中文学简介上划

☆刊号:ISSN 2789-1585

☆总部:北京市石景山区杨庄大街69号院综合楼

☆分部:山东省临清市青年路西首

☆协办:青岛游笔酣墨工作室          

          图腾文案工作室             

          创想教育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东卫(天津)律师事务所乔宝川律师

推送发表:《星星》《鸭绿江》《诗林》《青海湖》《緑风》《诗词月刊》《诗刊》《江河文学》《北京文学》《扬子江诗刊》《诗潮》《诗歌月刊》《上海诗人》《楹联博览》《诗选刊》《躬耕》《诗林》《学习报》《文化参考报》《鄂州周刊》《三角洲》《家庭周报》(排名不分先后)

☆联袂平台:中国诗歌网,中国作家网,《诗探索》《北京诗人》《新诗高地》《渌水诗社》《茉莉花语》《安徽省界首市诗词学会》《齐鲁文学》《神州诗歌报》《绿茵诗苑》《枣花》《花雨诗苑》《诗人名典》(排名不分先后)

编委成员

特 邀 顾  问:桑恒昌,倪进祥,金学孟,李发模,李  云,霍俊明,雷平阳,萧宽,北  野(排名不分前后)

名 誉 顾  问:肖雪涛

社         长:无   尘

副   社   长: 周立志

总         编:刘   鹏    宋向辉

秘   书   长: 雷晓明

现代诗 主 编:瓦楞草,子   楚,黄秀奇

古诗词 主 编:吴淑彬,徐虎本,萧志军

小说散文主编:周文龙

书法美术主编:赵俊生

编委会成员:霍海军,贾思哲,蒋厚雄,朱启莲,陈新潮,张潋方,祁仲惠,陈冠儒,王金成,刘宗杰,宋英宾,杨丽肖,曹兮荷,武艳琴,张硕

邮箱初审编辑:张潋方,武艳琴

纸刊责任编辑:周立志,黄秀奇,周文龙

投稿须知:

来稿须为原创作品,来稿范围为:诗歌、散文诗、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儿童作品、古诗词、楹联等作品,只收未发表过的原创作品。来稿请附上个人介绍及个人生活照,个人介绍包括:真实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发表的作品平台(五个内)。

☆投稿要求:

邮箱投稿需要文档+正文,五号宋体,文档后缀名标记(文学体裁+题目)如:诗歌+春。

加编辑微信投稿,可以直接发送文档,文档后缀名标记(文学体裁+题目)如:散文+夏。

☆公众号:huazhongwenxue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