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金融角度看国内国际双循环

 金专中南 2023-05-23 发布于湖北


从金融角度看待国内国际双循环,你会有什么想法呢?

01

去年央行考试,我也去体验了一把。考前复习了一周,就上阵了。最终成绩出来62分,进面分数线66,无缘面试。

人民银行省会分行,对于金融硕士来说,应该算是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感兴趣的以后可以多多留意、提前准备。考试内容主要行测和专业课,金融专业的专业课主要包括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知识。

专业课最后一题为论述题。主要意思是:当前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金融角度如何看待?

其实,在考试之前,我就思考过相关热点。这是我关于应试的一贯风格,先全面掌握、再梳理思路,考前再思考下重点。翻了下笔记,关于论述题考前主要思考了以下方向:数字货币、金融科技、利率市场化、金融对外开放、商业银行法修改、双循环、货币政策、金融供给侧改革,并串了一下金融学的宏观框架。

就是这么巧,考场上就遇到了。人行两科考试是连续进行,整场考试下来,感觉对于行测的准备略显不足;我那个考场没有时钟,没带表,做题的时候也有那么点着急。

02


言归正传,金融角度看待双循环。回答这种较为宏观的问题,就需要从全局着手,掌握了金融学的宏观框架(戳蓝字)。

有了宏观把握,这种题想说的话会很多很多,此时更为重要的是做到层次清晰基本思路按照:1.阐释双循环(背景、含义、意义、2.金融如何服务双循环或者说金融如何做好双循环。提供以下角度: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因应外部环境变化,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客观需要。其本质内涵是“独立自主、高水平开放”。(内外部环境变化可以讲讲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疫情、我国经济转型与社会主要矛盾等)

独立自主的国内大循环是新发展格局的主体。这要求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补短板、疏梗阻,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国际循环的目标是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支持和畅通国内循环,优化结构,激发活力,实现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金融领域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长期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提供更高水平的金融支持。

1.完善以内为主、内外均衡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加快健全市场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进一步增强利率调控的主动性,推进资本账户双向开放,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的自动稳定器作用。加强宏观政策特别是财政、货币政策协调

2.着力发展高质量资本市场,以新证券法实施为契机,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着力丰富资本市场层次,为科创企业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全产业链金融服务。

3.发展金融科技。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探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分布式数据库等新兴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安全应用,支持金融机构合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

4.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构建与国际能源格局调整相适应的金融支持体系;推进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着力缓解小微和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通过金融支持民生发展和乡村振兴,释放消费潜力。

5.深化金融业高水平开放。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优化内陆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建立与更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跨境资金流动监管体系。

6.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实施“本币主导”、“本币优先”战略,更多地通过使用人民币实现产业对外转移和调整升级,提高我国企业在全球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全球布局的主动性。

7.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保证金融稳定。防止货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债务扩张和资产泡沫等问题。加强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预警和处置。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