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读半部《论语》是什么感受?

 以仁通志 2023-05-23 发布于陕西

去年年底开始细读《论语》,看的是钱穆先生的版本,偶尔参照李泽厚先生的解读,转眼间已经读完一半,北宋政治家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他对此书的重视,如今从页数上我也看了一半,想做个阶段性的感悟记录。

粗读与细读的差异

《论语》不是我第一次读,但之前都是粗略的读,挑自己喜欢的看,这次下定决心逐字逐句的读,并且在公众号上记录感悟,每个字都是敲上去的,在敲上去的时候发现很多字我都不认识,于是通过百度去查,有时候连续遇到不认识的字,查起来挺费劲,但我还是耐着性子去查,收获不小。当我们多认识一个字,就可能打开一个陌生的新世界,比如我看到了孔子那个时代的生活细节,如何睡觉,如何吃饭,如何行礼,才发现孔子的言行举止如此雅致。

其次,以前我只看喜欢的章节,比如大家熟悉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这次无论是否喜欢我都要求自己读下去,除了翻译成白话文,也看钱穆先生和李泽厚先生的解读,还要写自己的感悟,这种读法让我看到了以前漏掉的东西,让我对孔子和《论语》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尤其是最近的《乡党篇》,里边写的都是孔子的日常生活,我以前是读不进去的,觉得都是流水账,认为孔子在生活中是个特别讲究繁文缛节的人,活的拘谨,不够松弛,但仔细读完之后有了不同的看法,发现孔子是个知行合一的人,凡是他跟别人讲的东西,他自己一定去实践,而且是非常认真的实践。反观现实中的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有时候对别人讲起大道理滔滔不绝,但自己不一定能做到,也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论语》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也知道如何去改正。

粗读《论语》的时候,以为自己看到的都是精华,也认为自己理解的都是正确的。细读之后发现《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值得琢磨,我曾以为《论语》的文字是明确的,翻译成白话文也应该是明确的,但细读时发现解读的版本很多,比如钱穆先生的版本与李泽厚先生的版本就存在差异,有一些句子完全是相反的解读,起初让我迷惑,不知道该看谁的,后来我释然了,心想这些大学者、大教授们的意见都不统一,我何必执着对错呢,既然选择了钱穆先生的版本,那就以他为主,如果不喜欢他的翻译和解读,那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反正孔子已经离开人间两千多年,谁也不知道他当时说的那句话真正的含义,那就带着真诚的心去尽力理解吧,用这种心态去细读《论语》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因为不受拘束,即使真的解读错了也没关系,因为这一次读错了,下一次也许能纠正过来,因为我是打算反复阅读的。退一步讲,从错误的解读中得到新的启发也是很棒的体验,比如我以前看韩非子解读《老子》,感觉他就是用他的法家思想去解读的,未必是老子真正的想法,但这种解读帮助韩非子丰富了自己的法家思想,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孔子与普通人的差异

孔子被称作万世师表,是中国最出名的圣人,这个名头让人看起来高不可攀,普通人似乎很难学习和靠近,但我看他出生时也比较普通,甚至更糟糕,他的父母结婚时没有走正常程序,类似私奔,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十七岁母亲去世了,他有一个没落贵族的名头,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他年轻时想参加贵族的聚会,被人嘲笑着撵走了。他志向远大,但为了生活也做过仓库管理员和牲畜管理员这样的底层普通工作,后来因为每件工作都做的很好,一步步得到上级的赏识,成为政府官员,最后做了类似司法部长的大官,偶尔主持国家大事,这样的人生经历确实精彩,属于逆袭,但古代有这种经历的人也不少,为何只有孔子成了中国人尽皆知的圣人呢?我想到了两点。

第一个是学习。读《论语》的时候我能强烈的感到孔子的好学,他说自己十五岁就立志做学问,从此就在学习的道路上坚持不懈,一路狂奔,他在学习上到达什么境界了呢?他说过这样的话“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意思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领悟了大道,能够懂我的只有上天吧”。换句话说,他已经通过学习达到了与天地合一的境界。

孔子通过学习掌握了求职生存的技能,通过学习成为了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通过学习把前人和同时代的人的智慧都吸收到自己身上,通过学习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的学生,通过学习成为了一个圣人,他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热爱学习的人。

第二个是不怨天,不尤人。在没有看《论语》前,我们都听过怨天尤人这个词,也知道人不应该这样,但现实生活里有很多糟心的事情,我们很多人都在想“遇到恶心的人难道不能抱怨吗?遇到恶心的环境难道不能抱怨吗?”,我们很多人都认为该抱怨就得抱怨,凭什么让自己受委屈。可我读《论语》的时候,几乎看不见孔子的抱怨,别人说他落魄得像一只狗,他不抱怨;他很有才能,可国君就是不重用他,他不抱怨;曾经的学生背叛他,导致功败垂成,他不抱怨;给自己的学生当下属,他不抱怨……我以前觉得孔子太能忍耐了吧,如果做圣人不能抱怨,那真是太累了,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对孔子有了新的认识,孔子为什么不抱怨呢?

因为他明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孔子知道世界上唯一能掌控的是他自己,至于别人怎么做,老天怎么做,他无法掌控,因此不去抱怨。当生活中出现了事与愿违的情况,他不抱怨别人和环境,也不委屈自己,而是去思考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我想说的是:有时候你改变自己,就是在改变别人,也是在改变世界。

结语

北宋的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但现代人不需要治理天下,那么读《论语》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明白孔子最核心的思想,用一个字来说是“仁”,展开来讲就是人与人相处的道,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人群之中,你生活中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在你和其他人的相处中发生的,可能是与你的父母、你的伴侣、你的孩子、你的同事、你的领导、你的客户、你的朋友、你的敌人、甚至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无论你是否喜欢和愿意,你都要面对人与人相处时产生的问题,孔子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他希望建立一种人人都能够和谐相处的人间秩序,如果你也希望进入这样的秩序,那就读一读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