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藏高原》演唱难度是什么水平?为什么很难被翻唱?硬核分析!

 你好122 2023-05-23 发布于江西

粉丝提问:李娜《青藏高原》的演唱难度是什么水平?

答:十级声乐曲目,中文魔王难度,Ab5强咬字,B5点触,韩红Live也需躲高音

目前为止,《青藏高原》,Live除原唱李娜外,只有谭晶在金色维也纳翻唱合格,韩红Live不合格。而CD唱片质量翻唱上,韩红的翻唱有流行化的突破,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李娜的标签。全国20多年,仅有三人算得上拥有质量演唱《青藏高原》的能力:李娜、谭晶、韩红。约莫4.6亿分之一的能力概率。

歌曲翻唱的硬性标准,主要是体现在音域的广度、音区的高度、调式的还原三点。不考虑音色情感的硬性标准,《青藏高原》这首歌的音域广度是:两个八度,高水平要求,但非天花板;音区的高度是B3-Ab5,这就属于人类音域天花板的难度水平。调式为高八度E调,音色为基于真声听感的五组高音咬字,加上中文咬字的难度附加,就是中文咬字天花板。

大白话的意思如下:

文章图片2

1:99.99%的男歌手不可能演唱原调《青藏高原》,因为青藏高原的音区高度大大超出了男生发音系统的生理性上限,这是人体结构的声乐局限性,也是女生声带结构的生理优势,在调式音区上碾压了男性歌手。除了维塔斯。这也是为什么翻唱《青藏高原》的绝大部分都是女歌手:谭晶、韩红等。

2:99%的女歌手也不具备原调的音区能力,普通的华语T3女歌手音域是C5,T2女歌手可以来到D5,T1可以来到E5,但是Ab5的质量咬字,那就是T0或者超越T0的音区能力,凤毛麟角都难以描述。这两条直接导致了,大部分职业歌手都没有能力可以窥探《青藏高原》的想法,哼都哼不上去,何谈咬字。

3:大部分歌手不具备两个八度的音域能力,无法拥有同时演唱青藏高原的最低音和最高音的能力。这种音域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在职业市场,是不会有翻唱的欲望,否则就是天崩地裂的临时跑调。

文章图片3

4:原调难度极高极高,但是降调拥有两个八度的歌手尚有。比如说常石磊就演唱过降调整整小六度的《青藏高原》,帮助全场混子萨顶顶合唱撑场。但是降调会导致音区的美感瞬间消失,歌曲的听感会大打折扣。

以上四点,是《青藏高原》硬性标准的翻唱门槛,极高极高,亿分之一的几率。但唱的了《青藏高原》的人还是不少,比如说:谭维维、阿兰、巴桑、索朗旺姆等人。但是质量、通俗传播度不够,因为硬性标准仅仅是职业歌手翻唱基本的一环,还有翻唱第二环和第三环。而后两环的能力需求比第一环更难。

翻唱第二环:音色、音域、腔体的技巧性满足;

在满足翻唱硬性标准下,《青藏高原》的翻唱就需要考虑进阶的声乐能力,主要是音色、腔体的技巧性满足。真声演唱的《青藏高原》,和假声演唱《青藏高原》的差异,足矣让歌手一个封神,一个飙高音噱头,属于音色和音域质量的技巧性。民族唱法的《青藏高原》和流行唱法的《青藏高原》,就属于腔体流派的技巧性。

对于音色而言,在《青藏高原》的高音区要求下,五组的真声听感咬字永远比假声听感咬字更难,也更好听。而音色往往和声乐唱法挂钩,比如说山歌的民族唱法,真声咬字的音色偏向于咽音化,而流行唱法的真声咬字偏向于混声的强混和平衡混。

原唱李娜的音色被定性为“通俗唱法”,这个通俗唱法,在2008年被改名为流行唱法。我们现在理解的流行唱法是官方的阶段性理解,当时的官方基本上就是以《青藏高原》来给通俗唱法下定义:真声偏向于自然,非民族唱法的靠前咬字,高音咬字比民族唱法多了可以利用的假声化唱法。

而李娜的原版之中,对于音色的运用较为复杂,是一种混合态:中低音区音色具有混声的自然雏形听感,但在高音区又切入了山歌的腔体形式,走咽壁的咽音芯体对抗为主。而在超高音上,又偏向于混声头声的弱化哼鸣点触。这个路子也成为了后来韩红、谭晶等人的翻唱标准化。其中的难点则是藏族山歌唱法,或者说咽音的通俗演义。

基于超高五组真声咬字这一点,混声唱法的优势很弱,民族唱法的优势很大,这也是《青藏高原》成为了大部分民族唱法的音乐生和歌手展示自己唱功的主要歌曲,而真正的流行唱法很少有人去翻唱。因为《青藏高原》的基调和主旋律,本身就是一种基于民族审美的通俗化,和当代的流行审美有较大的时代割裂。

而李娜原唱的学习藏族山歌唱法,也成为了其他歌手模仿的核心唱法,比如谭晶、谭维维、阿兰、韩红等人,其中的底色实际上还是偏向于民族唱法的技术支撑。尤其是谭晶的翻唱,民族唱法的韵味非常浓郁,尤其是超过低喉位后,次高音区和高音区,基本上就是山歌的民族咽音为主。

这也导致了,谭晶在金色维也纳演唱《青藏高原》时出现了一定的音色割裂,低音的低喉位通俗唱法和中高音的民族化,听感不是很统一。但实际上这也是谭晶的亮点——跨界唱法。虽然个人觉得跨界唱法的概念性大于声乐艺术魅力。

不管是李娜,还是韩红、还是谭晶,《青藏高原》的音色唱法,在最高潮的高音区必须要具有真声质感,才具有充沛的情感。但实际上,不管是李娜,还是韩红,他们对于《青藏高原》的最佳状态都只是CD之中的演绎,在Live之中,韩红的《青藏高原》现场次数是最多的,但是大部分都是高音递麦。

但是即使拥有藏族唱法,他人也仅仅是翻唱,永远没有原唱李娜的悸动和诠释性。因为翻唱的难点,恰恰是打破原创的固有思维,在这一点上,不管是谭晶没有做到,但是韩红做到了。这也是翻唱的第三部分:情感感染力的突破性艺术处理。

翻唱第三步:情感感染力的突破性,韩红成为《青藏高原》的代言人,盖过李娜的关键。

文章图片7

当下说起《青藏高原》,基本上大部分人都会下意识想起——韩红的名字。我问了我的亲人,五个人有四个人都是是韩红原唱。这一点恰恰说明了,韩红对于李娜《青藏高原》的翻唱是极为成功的,起码在流行化上远比李娜原版的民族山歌思维更具有市场流行性。

那么翻唱的第三步就在这里:打破原唱的时代局限性思维。前文说过,2008年通俗唱法被取代了,改名为流行唱法。而官方对于《青藏高原》的定性是通俗,但是基于时代局限性,当时的通俗本质就是民族流行化的附庸,并不具有流行化的传播度。通俗在严肃声乐上,是学术派的咬文嚼字,是美声和民族唱法的附庸,是流行声乐市场并未兴起的基础产物。

韩红做的事情,就是将流行化赋于给《青藏高原》,也是翻唱的意义所在——审美进步性。

在韩红的翻唱之中,《青藏高原》的编曲风格大改,从浓郁的山歌民族风,改变为新时代的摩登流行风。这里审美进步巨大,鼓点、钢琴、吉他、风铃等等现代摩登流行配器的魅力,完全让所谓民族和世界融合,而不是浓郁的隔阂感。凭借这一点,韩红的处理直接引爆市场,将《青藏高原》的代言人从原唱李娜,拉回给自己。

除了编曲审美进步外,韩红的唱法也做了大量的流行化——发音点的旋律美感直接拉满,声带边缘化、弱化、平衡混和强混的层次感堪称完美。李娜的原版像是一个山歌的颗粒感,而韩红更为注重流行化的声线旋律美感,声线的丝滑度这个东西,是流行唱法的灵魂,也是民族唱法的弱项。

文章图片9

虽然韩红的Live无法做到李娜和谭晶的稳定,但是韩红的翻唱CD是较好的,硬性标准满足,音色技巧满足,艺术感染力有所突破。这样的翻唱才是韩红她占据市场的关键点。


综上,《青藏高原》的翻唱可听性声乐难度在4.6亿分之一,是较为合理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