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说:“陈老师,这是他们语文老师对这次的评价。小A课外阅读还是很弱的。”我看了老师的评价,老师说,“今天的语文练习,难度大,分值大,卷面不美丽……课外阅读差距大……两极分化比较严重。”老师强调了练习难度大,也无法宽慰老母亲那颗焦急的心。特别是“两极分化严重”,说明优秀的特别优秀,而相对差的也不是差了一点半点儿。这时候去责怪孩子“你怎么不好好读书,你看看谁谁谁考得这么好,你整天上课在听点什么……”毫无意义,反而会让亲子关系更加紧张,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孩子考不出说明有问题的存在,当然,我们不排除不用心,不努力的因素,但这肯定不是全部原因。别的孩子我不了解,我只从试卷上看孩子目前存在的问题——得出三个结论:这三个结论,我认为前两个是因果关系。因为搞不懂题目在问什么,所以不知道自己学过的知识点如何运用进去。小朋友我认识,妈妈也算抓得蛮紧的,我要求背诵的内容从不含糊,默写可以过关。所以妈妈很奇怪“明明都背了啊,怎么阅读还是这么差?”学习模板肯定能让你的表达更加规范,但是它作为辅助,只能是锦上添花,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根本问题是什么?是理解。阅读问题的解决,基本路径是提升理解力。如果说,“模板”是框架,那“理解”就是血肉,只有框架,没有血肉填充,表达会显得干瘪。而徒有血肉,没有框架,表达往往不够规范和严谨。所以,无论是考试作文还是考试阅读,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审题。拿到一篇阅读,先要审题。圈画题干关键词,明白题目到底在问什么。我说过阅读难,难的点就在于他不会直接和你说,这道题目考的是写作顺序,那道题目考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他的提问是比较“婉转”的,往往会避开文学术语,而是采用“日常”的语言加以表达。所以需要你转化,把“日常”的语言还原成文学术语。每次我一帮学生审题,他们立马拍大腿,哦,原来这道题考的是这个知识点呀!那考试的时候,我肯定没办法帮你,还是得靠自己。然后进行匹配。明白题目问什么后就要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匹配。思考出题老师考我的是哪个知识点,判断出题人的命题依据和考查意图。比如说,考的是环境描写。那也不是7条环境描写的作用都能用上,我们还是要回到文本,在文本中找到答题依据,这就是联系文本。 最后规范作答。学会运用规范的答题模式和术语。大家可以参考中考和高考阅读题的答案,用的就是最规范的答题模式和术语。我前面讲到从孩子的试卷中得出三个结论,分别是:不理解题目在问什么+不会运用所学知识+考试技巧欠缺。因为这是我们的一张单元测试卷,我们地区的一个风格就是单元测试考的阅读大概率是和这个单元学习的语文要素相关的。大概率其实就是99%。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的就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所以,我认为在做题时,是需要有这个意识的,能够提高你的正确率。如果你可以通过自己所学分析出空格需要填写的是什么,那是最好的。如果感觉无从下手,你首先得猜是不是这个单元学习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当然,这种方式有些“投机取巧”,但它也是一种方法。考试,我们先要追求的是“得分”。比如第二题:“梅雨潭的绿”主要运用了 的方法,让人仿佛看到了 。而“荷塘月色”则运用了 和 相结合的方法,让人仿佛看到了 。像第一空格,很多同学都写比喻。在这篇文章里,有没有比喻。有的,但是在这里写比喻不合适。因为它并不是“主要运用”的方法。一般情况,如果是问修辞手法,往往会给你划出一句话或者一段话,而不是让你从整篇文章的宏观角度判断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如果是结合本单元所学,答案范围一下子缩小。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尤其是第三四空,填的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