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 买条黄牛,也学种田,结间茅屋,傍着林泉。 因为思考老去之后,所剩时日不多,不如且向山中,度过几年时光。 为吏、为官,这一切都像是一场梦,能诗、能酒的人,才算是真正的神仙。 世间万物,任何事情,都在增价,只有“我”这个老头写的文章,一文不值。 注释 ![]()
赏析 ![]() 这是明代诗人刘伯温的一首辞官诗。 关于辞职这件事,文人似乎都比较热衷,更多体现出一份洒脱与通透。 汉朝大才子司马相如为景帝时武骑常侍,因不得志,称病辞职,回到家乡四川临邛。卓文君慕相如之才,与之私奔。乃于临邛买酒舍,令文君当垆卖酒,身与庸保杂作,成就一段佳话。 西晋文学家张季鹰,做官做得好好的,有一天却突然想念家乡的莼菜和鲈鱼,感叹了一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开启了文人为美食辞官的先例。 陶渊明41岁,一曲《归去来兮辞》,成为辞官的绝唱之作。“斗酒学士”王绩,因酒而为官,因无酒而辞官。 李白42岁、杜甫52岁、李商隐27岁、苏轼48岁、辛弃疾41岁辞职……唐宋两代的文人们纷纷选择辞职,似乎总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们去做。 元末著名画家、诗人王冕,一生未仕。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以兵请王冕为官。冕以出家相拒,并扩室为白云寺,免去了辞官的烦恼。 ![]() 嘉靖三年(1524),36岁的明代第一才子杨慎因支持父亲,反对小人,卷入“大礼议”事件,一再辞职,触怒嘉靖帝。杨慎于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复苏;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几乎死去,然后永远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县)。 乾隆十八年(1753),61岁的郑板桥,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辞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为其建立生祠。后以卖画为生。 …… 辞官,是因为看透了官场的一切,不屑于逢迎拍马,鞭挞黎庶,或苟全性命,或前途渺茫,或被小人谗言,或郁郁不得志,或归乡心切……总之,辞官归隐,似乎是文人一种体面退出的方式。 作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之所以要辞官归隐,主要原因还是想明哲保身。因为朱元璋大杀功臣,已经让刘伯温觉察到留下的危险。之后,刘伯温隐形韬迹,饮酒弈棋,口不言功。然最终还是难逃一死,这也佐证了其预判之准确。 刘伯温的这首辞官诗写得极其自然、清醒、豁达、通透。 ![]() 诗人早就想好了,辞职归家后,“买条黄牛学种田”,再“结间茅屋傍林泉”,打算过起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 辞职的原因,诗人在颔联进行了交代:“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因为年老,所以想悠闲度过晚年生活。 “为吏为官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颈联最为人津津乐道。不管做多大官,最后不过总化作一场大梦。唯有过上“能诗能酒”的生活,那才是神仙般的日子呢! “世间百事都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尾联脱胎于吕蒙正《祭灶诗》:“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这人世间,任何事都在增价,唯有老了的文章没人看,不值一文。作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刘伯温显然表达了对于朝廷的不满。其文章锦绣,本应该值钱,可是没有懂他的人,君王不能采纳他的建议,所以说“老了文章不值钱。” 遇见是缘,点亮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