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辉:人工智能技术让艺术教育更加立体化、全面化

 顺其自然h 2023-05-24 发布于北京

ART EDUCATION


图片
张辉:工智能技术让艺术教育更加立体化、全面化
郭晓 (本刊编辑部)

图片

张辉
沈阳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进步,艺术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艺术家更好地感知事物、理解人性和文化,提供更具创新性和颠覆性的思路和手段。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可以减少艺术创作所需的时间和成本,推动艺术在创作和传播方面的变革。那么,在高等艺术教育领域,艺术教育工作者在艺术教学或创作中面对当前AI绘画、ChatGPT等带来的冲击和压力,又该如何应变?近期,本刊采访了沈阳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张辉教授。

图片
袁舒格作品
这幅画作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的创作能力和审美观,代表了一种新兴的艺术创作方式,这种方式将原有蛋白质基料与天体宇宙空间印象结合在一起,成功地表达了一种别样的情感和思考方式。

人工智能促进跨学科思维和科技素养的培养

张辉的研究方向是艺术与科技的交叉融合,近期他正在策划一个AI辅助蛋白质视听联觉艺术巡展和巡讲活动,旨在展现蛋白质结构与音乐和绘画艺术的深度融合。结合此活动,张辉认为,“AI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广泛的学习路径,帮助他们更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并发掘自己的潜在天赋。AI技术也可以作为创作工具,帮助艺术家扩展自己的观念和想象,丰富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素材和设计灵感,从而更高效地进行创作。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AI技术的应用问题,例如AI创作的作品是否符合艺术定义和意义等。同时,我们需要注意AI技术在艺术领域的辅助性质,它并不是完全取代了人类的创作和思考,而是为人类艺术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艺术愿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这一趋势。对此,张辉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首先,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课程,培养相关领域的人才。针对“网生代”学生群体,教学需要与网络信息无缝对接,并利用公共视频账号等工具增强互动和合作。同时,将科技类课程与人文类课程结合起来,促进跨学科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对于非科技专业的学生,也应该在通识教育中加入相关的科技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化时代素养。

其次,学校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借力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例如,使用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自动记录教师的讲课内容,生成文字版记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回顾课堂内容。学校还可以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数字化的校园环境和体验,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是,学校需要秉持开放和自由的改革理念,打破培养教育学生的传统框架,让学生成为创新的主体,发挥学生自我学习、探究和发扬特长的能力。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发扬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为新时代带来更多的创新力量。

最后,学校需要不断推动创新和改革,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力量,让艺术教育更加立体化和全面化,在培养人才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实现新的突破与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还有很多高校没有积极面对这一趋势。


图片
李东旭作品

这幅蛋白质艺术作品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向日葵。作者通过对蛋白质结构的抽象组合,再现了向日葵的特征,整幅画显得更加生动有趣、简洁明快,用线条和色彩传达出向日葵富有生命力和明亮的气息。


人工智能在教育、艺术和传统文化领域的应用

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具有超越人类创造力的潜力,让人担心它是否会取代人类在这些领域的工作和价值,比如当前出现的AI绘画、ChatGPT等带来的劳动代替、创意代替的担忧。但张辉认为,这种担忧可能是过于悲观的,我们应该看到人工智能和人类合作与互补的潜力和前景,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劳动和创作的替代品。

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可以作为助手和辅导员,帮助学生更快速地学习和理解艺术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张辉举例说,如一些AI辅助的教学软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课程和聚焦式的学习内容,从而令其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艺术。高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引导学生探讨和尝试新生事物,尤其是人工智能与教育、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结合。这种碰撞不仅能够弥合文化之间的隔阂,还能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化表达方式。因此,张辉也从高校教育者的角度提出,一是,高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比如可以开设课程、讲座和工作坊,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在艺术和传统文化领域的应用,使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和知识,并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思路。二是,高校也可以与人工智能公司、艺术机构和博物馆等合作搭建平台和组织活动,为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分享和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例如,举办AI艺术展览、创作比赛、沙龙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并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创作水平。

人工智能在艺术和传统文化领域的应用,主要是提供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和思路。AI绘画和ChatGPT等技术可以自动生成一些创作内容,而在人类艺术家的参与下,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知事物,并创造出更符合人性和文化个性的艺术作品和文字。同时AI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可以帮助创作者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作品,并且提高艺术品的质量和观赏性。比如,通过建立高维数据集和关系图谱,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识别不同元素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艺术家创作出更具创意性和艺术性的作品。人工智能的出现并不会使人类在这些领域的工作和价值完全消失。实际上,当前和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AI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准确地处理一些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艺术家的职业发展、梦想和热情也不会被取代。因此,在张辉看来,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性,在理解和使用这些技术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和个性化,将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去更好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和智慧。


图片
周燕玲作品

用基料组成的叶脉书签,在紫色光影的照耀下,突出了基料的叶脉造型。每一个叶脉都仿佛对应着一个历史的片段或情感的记忆,整体画面没有过多的杂乱之感,反而让人从叶脉的形态和线条中得到审美上的满足。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

然而,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对此,张辉明确指出:首先,AI创作的作品是否真正是艺术品,还是只是人工的模仿,需要考虑艺术的定义和意义。其次,AI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如何保证结果符合人类审美,并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但我们也要注意AI技术的负面影响,如互联网平台利用AI制造虚假新闻、煽动社会情绪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制订相关的法规和伦理标准引导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避免潜在的信息安全风险和作伪倾向,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

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张辉提出了以下值得注意的四个方面建议,以帮助引导人工智能更好地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服务,并与人类共同进步。

第一,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监管,确保其发展符合伦理、法律等基本标准。政府、学术机构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制订相应的标准和规范,监督和指导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同时,应该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艺术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发挥引领作用;强调人文关怀和伦理意识的教育,避免潜在的风险和问题。第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协同发展,让其成为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的有力助手,共同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应被视为一种替代型技术。第三,加强教育新体系建设,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方面助推。高等教育应该通过改革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开发新课程等方式,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培养相关专业领域的人才。第四,鼓励创新与探索,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但要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高等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和包容的环境,鼓励学生在艺术、教育等领域尝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探索创新方式和方法。同时高校也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规范化和合法化的研究和创作,如AI创作作品的版权和伦理问题等,确保其成果是在伦理和法律基础上产生的。

但是,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可能存在重复性、缺乏个性化和审美价值等问题。因此,张辉进一步强调,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时,我们需要坚持艺术价值的观念,注重艺术作品的创新性、独特性和实践性。艺术家需要不断地尝试和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手段和方法,将自我心灵的感悟和人类内在的情感和思想融合在一起,发掘出更加精彩和丰富的艺术世界。

最后,张辉乐观地认为,“我相信技术的进步不会剥夺艺术的独特性和意义。”尽管艺术需要借助各种工具和媒介来创作,包括人工智能技术,但是艺术的核心在于传达情感、思想和文化内涵,而不是技术本身。


END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2023年5月刊
微信编辑:Fu









AM 新媒体矩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