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湿就先别补了,越补越上火。

 春明8566 2023-05-24 发布于黑龙江

有湿就先别补了,越补越上火。

有湿气,最容易从那里看出来?就是舌苔,舌苔由胃气icon所生,最能反映脾胃中津液与消化的情况,比如舌苔厚腻,说明脾胃运化不好,水湿没运化出去。

对于大自然常见的风、湿,风就走窜,转眼间它就不知道去那里了,但湿不一样,湿带有水,所以中医说湿性黏腻,说通俗点就像一块狗皮膏,不管是风遇到湿,还是寒遇到湿,

都得停下了,走都走不了,这时候如果你补,你补进去的好东西也会停下来,停在那里就是水饮、痰浊、结节。。。

比如上个月有个胃痛,胃里发胀,遇寒加重,得温则减,他自己用了附子理中汤

结果上火了,口发甜腻舌燥,他说怎么这么奇怪,我明明是脾胃虚寒啊,为什么温中不行呢?

我说把舌苔发过来看看,舌淡苔白腻,我就给他改用了厚朴温中汤(厚朴、陈皮、草豆蔻icon、干姜、茯苓、木香icon、炙甘草icon、生姜))

他确实是脾胃虚寒,附子理中汤是温中名方,为什么吃了反而上火呢?

遇寒加重、舌苔白腻,说明除了有寒还有湿啊。而附子理中汤附子干姜偏温散寒邪,但人参(或党参),你尝过就知道,甜的,补气的,都是好东西,但甘易留湿。

湿气重还急于温补,好的东西和湿的东西揉成一团都留了下来,既不利于湿气的祛除,又不利于身体对药性的吸收,不运化,都成了病理产物,

脾胃不运化,气机、中焦不通,就会反逆向上,所以会有口发腻舌燥。用厚朴温中汤,服药5剂,情况大为好转。

总结:对于脾胃虚寒,把舌头伸出来,舌质淡苔薄白,用附子理中汤,舌质淡苔白腻,参考有湿,就少用甘补的药,用厚朴温中汤。

如果你来不及抓方,方里有一味好药,叫草豆蔻的,用些沸水冲泡着喝,也能起到一定作用。炖肉的时候放一点草豆蔻,炖出来的肉会更香,还能去腥。

厚朴的处方举例:

1、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制半夏6g,厚朴6g,茯苓9g,苏叶6g,生姜6g,水煎服。

2、平胃散:(见苍术项下)。

3、连朴饮(《霍乱论》):川连3g,川朴4.5g,石菖蒲3g,制半夏3g,山栀子9g,淡豆豉9g,芦根6g,水煎服。

4、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辩惑论》):厚朴6g,草豆蔻2.4g,陈皮6g,木香3g(后下)、茯苓9g,干姜6g,甘草3g,水煎服。

5、厚朴麻黄汤加减:厚朴6g,麻黄3g,杏仁9g,制半夏3g,五味子1.5g,淡干姜1.5g,细辛1.5g,茯苓12g,甘草3g,水煎服。

小肠虚寒的治疗

  治疗法则: 温通小肠。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l.基本方药:(1)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6克、党参10克、桂枝5克、白芍12克、陈皮10克、砂仁5克、炒白术12克、生姜15克、大枣5枚。适用于小肠虚寒,腹痛欲呕之证。

  (2)附子理中汤:熟附子9克、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干姜10克、甘草8克。用于小肠虚寒,腹痛隐隐之证。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一剂。

  2.加减变化:呕多者,基本方(1)加制半夏10克;头痛者加川芎10克。腹痛重者,方(2)加重干姜;便溏甚加巴戟天6克;气虚重短气、乏力倦怠者加黄芪10克;食欲不振加焦三仙各10克。

  (二)外敷药物

  1.散寒通阳法外熨:葱白炒覆于小腹上,砂壶盛热汤熨之。

  2.暖中散外掺:干姜、制厚朴、肉桂末各3克,掺撤纱布贴脐上。

  3.温中散外敷:炮姜30克、制附子10克,研细为末,敷脐腹。炒葱、盐适量烫脐腹部。

  施治要点:

  (一)泄泻、腹痛乃脾家受病,脾气虚弱,中阳不足,进而小肠功能受损而形成本证,性属虚寒。治以温运补养为主,然“不通则痛”,还要酌加辛香温散之品如木香、砂仁、陈皮等,如香砂理中汤,即为此类也。

  (二)本证虽为小肠虚寒,实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温暖火腑,用吴茱萸、肉桂、川椒之类。而调理脾胃,则可用白术、干姜、附子之属,在临床上,通常互相结合使用,则可使腹痛,大便稀同时获愈。

一首适合痰湿体质的方剂

阅107转32023.04.19 北京

关注
黄煌经验方-八味通阳汤
本方为五苓散与半夏厚朴汤的合方,具有理气通阳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道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如腹胀腹泻、分泌物增多、尿少、水肿、咽痛痰多等。
处方: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桂枝,厚朴,苏梗,姜半夏
煎服法:水煎1200mL,沸后调文火再煎30分钟,煎至300mL,分2~3次温服。
适用病症:胃肠型感冒、慢性肠炎、湿疹、皮炎、脂肪肝、痛风、眩晕等病,症见浮肿貌、皮肤湿润多汗、大便不成形、腹胀、恶心呕吐、咽喉有异物感或痰多者。
临症加减:涎多、腹泻者,加干姜;下肢浮肿者,加怀牛膝、防己;湿疹皮炎者,加生薏苡仁。
重点还是辨证论治。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生活服务
搜索
    热点新闻

    触屏版| 下载APP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张锡纯治痰湿的屡效方,5首自拟方

    阅115转42022.11.08 辽宁

    关注

    张锡纯 悦读中医 2022-10-27 11:20发表于北京



    小编导读

    痰饮作用于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会产生多种复杂的病理变化,且病势缠绵难愈。今天就带来张锡纯治疗痰湿屡用屡效的5首自拟方。



    理饮汤

    主治:因心肺阳虚,致脾湿不升,胃郁不降,饮食不能运化精微,亦为饮邪。停于胃口为满闷,溢于膈上为短气,渍满肺窍为喘促,滞腻咽喉为咳吐黏涎。甚或阴霾布满上焦,心肺之阳不能畅舒,转郁而作热。或阴气逼阳外出为身热,迫阳气上浮为耳聋。然必诊其脉,确乎弦迟细弱者,方能投以此汤。

    组成:于术四钱,干姜五钱,桂枝尖二钱,炙甘草二钱,茯苓片二钱,生杭芍二钱,橘红钱半,川厚朴钱半。

    加减:服数剂后,饮虽开通,而气分若不足者,酌加生黄芪数钱。

    方解:方中用桂枝、干姜以助心肺之阳而宣通之,白术、茯苓、甘草以理脾胃之湿而淡渗之(茯苓、甘草同用最泻湿满)。用厚朴者,叶天士谓“厚朴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欲借温通之性,使胃中阳通气降,运水谷速于下行也。用橘红者,助白术、茯苓、甘草以利痰饮也。

    至白芍,若取其苦平之性,可防热药之上僭(平者主降);若取其酸敛之性,可制虚火之浮游(《本经》谓芍药苦平,后世谓芍药酸敛,其味实苦而微酸)。且药之热者,宜于脾胃,恐不宜于肝胆。又取其凉润之性,善滋肝胆之阴,即预防肝胆之热也。况其善利小便,小便利而痰饮自减乎!


    理痰汤

    主治:痰涎郁塞胸膈,满闷短气。或渍于肺中为喘促咳逆;停于心下为惊悸不寐;滞于胃口为胀满哕呃;溢于经络为肢体麻木或偏枯;留于关节、着于筋骨为俯仰不利、牵引作疼;随逆气肝火上升为眩晕、不能坐立。

    组成:生芡实一两,清半夏四钱,黑脂麻三钱,柏子仁二钱(炒捣),生杭芍二钱,陈皮二钱,茯苓片二钱。

    加减:此方若治痫风,或加朱砂,或加生铁落,或用磨刀水煎药,皆可。

    按语:世医治痰,习用宋《局方》二陈汤,谓为治痰之总剂。不知二陈汤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何者?痰之标在胃,痰之本原在于肾。肾主闭藏,以膀胱为腑者也。其闭藏之力,有时不固,必注其气于膀胱。膀胱膨胀,不能空虚若谷,即不能吸引胃中水饮,速于下行而为小便。此痰之所由来也。

    又肾之上为血海,奇经之冲脉也。其脉上隶阳明,下连少阴。为其下连少阴也,故肾中气化不摄,则冲气易于上干。为其上隶阳明也,冲气上干,胃气亦多上逆,不能息息下行以运化水饮。此又痰之所由来也。

    此方以半夏为君,以降冲胃之逆。即重用芡实,以收敛冲气,更以收敛肾气,而厚其闭藏之力。肾之气化治,膀胱与冲之气化自无不治,痰之本原清矣。用脂麻、柏实者,润半夏之燥,兼能助芡实补肾也。

    用芍药、茯苓者,一滋阴以利小便;一淡渗以利小便也。用陈皮者,非藉其化痰之力,实藉其行气之力,佐半夏以降逆气,并以行芡实、脂麻、柏实之滞腻也。

    初制此方时,愚年未及壮,医术无所知名。有李龙章先生,邑之宿医也。见之大加赏异,谓异日必成名医。后果用此方屡次能建奇效。即痰证垂危,服之亦可挽救。


    龙蚝理痰汤

    主治:因思虑生痰,因痰生热,神志不宁。

    组成:清半夏四钱,生龙骨六钱(捣细),生牡蛎六钱(捣细),生赭石三钱(轧细),朴硝二钱,黑脂麻三钱(炒捣),柏子仁三钱(炒捣),生杭芍三钱, 陈皮二钱,茯苓二钱。

    按语:此方即理痰汤以龙骨、牡蛎代芡实,又加赭石、朴硝也。其所以如此加减者,因此方所主之痰乃虚而兼实之痰。实痰宜开,礞石滚痰丸之用硝、黄者是也;虚痰宜补,肾虚水泛作痰,当用肾气丸以逐之者是也;至虚而兼实之痰,则必一药之中,能开痰亦能补虚,其药乃为对证,若此方之龙骨、牡蛎是也。——盖人之心肾,原相助为理。肾虚则水精不能上输以镇心,而心易生热,是由肾而病及心也;心因思虑过度生热,必暗吸肾之真阴以自救,则肾易亏耗,是由心而病及肾也。于是心肾交病,思虑愈多,热炽液凝,痰涎壅滞矣。惟龙骨、牡蛎能宁心固肾,安神清热,而二药并用,陈修园又称为治痰之神品,诚为见道之言。故方中用之以代芡实。而犹恐痰涎过盛,消之不能尽消,故又加赭石、朴硝以引之下行也。


    健脾化痰丸

    主治:脾胃虚弱,不能运化饮食,以至生痰。此方不但治痰甚效,凡廉于饮食者,服之莫不饮食增多。且久服之,并可消融腹中一切积聚。

    组成:生白术二两,生鸡内金二两(去净瓦石糟粕)。

    用法:上药二味,各自轧细过罗,各自用慢火焙熟(不可焙过),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钱,开水送下。

    方解:白术纯禀土德,为健补脾胃之主药,然土性壅滞,故白术多服久服,亦有壅滞之弊;有鸡内金之善消瘀积者以佐之,则补益与宣通并用。俾中焦气化,壮旺流通,精液四布,清升浊降,痰之根柢蠲除矣。

    初拟此方时,原和水为丸。而久服者,间有咽干及大便燥结之时。后改用蜜丸,遂无斯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生活服务
    搜索
      热点新闻
      关注公众号保存4生成长图分享
      一个名方:佐脾丸!

      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积是结块,聚是聚气。

      痰积,正是积聚的一种,指痰浊积聚于胸腹之积证。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表现为胸腹或胀或痛或闷,痰涎咳不出咯不出,涕唾黏稠,反正是怎么不雅怎么来。

      又自觉从咽部至胃脘狭窄如一线,吞咽受阻,头晕目眩,腹中累累有块等。

      观舌苔,还多白腻水滑,摸脉,脉象弦滑。

      此基本病机是由于痰阻气滞,湿浊凝聚于胸膈间所致。

      金元名医朱丹溪所作《丹溪心法》卷三佐脾丸,可治痰积之积聚。

      所谓脾虚则生痰,方以佐脾名之,是以补脾化痰之意。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佐脾丸组成:

      山楂三两 半夏 茯苓各一两 连翘 陈皮 萝卜子各半两

      方中半夏、茯苓、陈皮,是祛痰燥湿名方二陈汤去甘草。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散结滞。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与半夏配,将痰清稀而多之湿痰、寒痰化掉。

      茯苓健脾利水,与半夏配,是治疗痰饮湿浊的常用药对,能降逆止呕,健脾利水,燥湿化痰。

      三药共用,正是健脾补虚,燥湿化痰之佳配。

      同时,既是治胸膈间所致痰阻气滞,消食除胀,消食化积也不可忽视。

      山楂消食化积,活血祛瘀,消油腻肉积。山渣在方中量最大,正所谓鱼生火,肉生痰,山渣可消生痰之源。

      连翘透发体内的热气,消肿散结,与山渣配,清热散积。

      萝卜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消面食之积。

      六药共用,共同健脾补虚,燥湿化痰消积。

      眼尖的人,能看出六味药亦是消食导滞名方保和丸之干将,是保和丸去掉消酒食之积神曲与和胃之麦芽之延伸方。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一个问题:佐脾丸如何制作服用?

      将上药捣烂为细末,加米粥做成丸剂服用。

      一个提醒:由于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据爱好者情况辨证加减,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关注公众号保存3生成长图分享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