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湿就先别补了,越补越上火。 有湿气,最容易从那里看出来?就是舌苔,舌苔由胃气icon所生,最能反映脾胃中津液与消化的情况,比如舌苔厚腻,说明脾胃运化不好,水湿没运化出去。 对于大自然常见的风、湿,风就走窜,转眼间它就不知道去那里了,但湿不一样,湿带有水,所以中医说湿性黏腻,说通俗点就像一块狗皮膏,不管是风遇到湿,还是寒遇到湿, 都得停下了,走都走不了,这时候如果你补,你补进去的好东西也会停下来,停在那里就是水饮、痰浊、结节。。。 比如上个月有个胃痛,胃里发胀,遇寒加重,得温则减,他自己用了附子理中汤 结果上火了,口发甜腻舌燥,他说怎么这么奇怪,我明明是脾胃虚寒啊,为什么温中不行呢? 我说把舌苔发过来看看,舌淡苔白腻,我就给他改用了厚朴温中汤(厚朴、陈皮、草豆蔻icon、干姜、茯苓、木香icon、炙甘草icon、生姜)) 他确实是脾胃虚寒,附子理中汤是温中名方,为什么吃了反而上火呢? 遇寒加重、舌苔白腻,说明除了有寒还有湿啊。而附子理中汤附子干姜偏温散寒邪,但人参(或党参),你尝过就知道,甜的,补气的,都是好东西,但甘易留湿。 湿气重还急于温补,好的东西和湿的东西揉成一团都留了下来,既不利于湿气的祛除,又不利于身体对药性的吸收,不运化,都成了病理产物, 脾胃不运化,气机、中焦不通,就会反逆向上,所以会有口发腻舌燥。用厚朴温中汤,服药5剂,情况大为好转。 总结:对于脾胃虚寒,把舌头伸出来,舌质淡苔薄白,用附子理中汤,舌质淡苔白腻,参考有湿,就少用甘补的药,用厚朴温中汤。 如果你来不及抓方,方里有一味好药,叫草豆蔻的,用些沸水冲泡着喝,也能起到一定作用。炖肉的时候放一点草豆蔻,炖出来的肉会更香,还能去腥。 厚朴的处方举例: 1、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制半夏6g,厚朴6g,茯苓9g,苏叶6g,生姜6g,水煎服。 2、平胃散:(见苍术项下)。 3、连朴饮(《霍乱论》):川连3g,川朴4.5g,石菖蒲3g,制半夏3g,山栀子9g,淡豆豉9g,芦根6g,水煎服。 4、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辩惑论》):厚朴6g,草豆蔻2.4g,陈皮6g,木香3g(后下)、茯苓9g,干姜6g,甘草3g,水煎服。 5、厚朴麻黄汤加减:厚朴6g,麻黄3g,杏仁9g,制半夏3g,五味子1.5g,淡干姜1.5g,细辛1.5g,茯苓12g,甘草3g,水煎服。 小肠虚寒的治疗 预约挂号 广告X 治疗法则: 温通小肠。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l.基本方药:(1)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6克、党参10克、桂枝5克、白芍12克、陈皮10克、砂仁5克、炒白术12克、生姜15克、大枣5枚。适用于小肠虚寒,腹痛欲呕之证。 (2)附子理中汤:熟附子9克、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干姜10克、甘草8克。用于小肠虚寒,腹痛隐隐之证。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一剂。 2.加减变化:呕多者,基本方(1)加制半夏10克;头痛者加川芎10克。腹痛重者,方(2)加重干姜;便溏甚加巴戟天6克;气虚重短气、乏力倦怠者加黄芪10克;食欲不振加焦三仙各10克。 (二)外敷药物 1.散寒通阳法外熨:葱白炒覆于小腹上,砂壶盛热汤熨之。 2.暖中散外掺:干姜、制厚朴、肉桂末各3克,掺撤纱布贴脐上。 3.温中散外敷:炮姜30克、制附子10克,研细为末,敷脐腹。炒葱、盐适量烫脐腹部。 施治要点: (一)泄泻、腹痛乃脾家受病,脾气虚弱,中阳不足,进而小肠功能受损而形成本证,性属虚寒。治以温运补养为主,然“不通则痛”,还要酌加辛香温散之品如木香、砂仁、陈皮等,如香砂理中汤,即为此类也。 (二)本证虽为小肠虚寒,实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温暖火腑,用吴茱萸、肉桂、川椒之类。而调理脾胃,则可用白术、干姜、附子之属,在临床上,通常互相结合使用,则可使腹痛,大便稀同时获愈。 一首适合痰湿体质的方剂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生活服务 搜索 热点新闻 关注公众号保存3生成长图分享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