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观念:先有病再治病:生病的时候,我们多半把问题交给另一个人。小时候,我们交给妈妈来处理。长大后,我们就交给医生来处理。我们也习惯为自己的疾病找其它的理由,很少为自己的生病负责。现代人是先生病,而后治病。因为我们疏于照顾自己的身体,一旦有病,就只想要找医生。饮食习惯不良的病人去看医生,拿了药,回家后却仍然喝咖啡、吃甜甜圈,继续以前不良的饮食习惯。这也是当医生能赚钱的原因。现在的药大都是重治疗胜于预防。现在的医生似乎也变成了修理身体的工人,要的修理费很贵,而且吃这些药并不会让我们比较健康。我们可以抱怨医疗技术不够先进,但需要更深一层了解会生病的原因。毕竟医生也只是平凡人,他们的所知所学并不是无限的。先来看看医药界与医学院的关系。医药界在米国占极大的分量,但它是个病态的行业。因为生病的人越多,他们赚的钱就越多。所以他们不注重预防性的药物,因为那赚不了什么大钱。甚至全米国的保险公司也都采取这样的态度,这样的动机是错误的。如果有个医生替别人进行开心手术,保险公司几乎可以毫无疑问地交付所有的手术费给医生。但如果医生花半个小时与病人谈谈如何改变生活习惯,他所赚到的钱可就没有这么多了。所以这些医学医药团体不大愿意去教人们如何预防疾病。米国是全世界有最多医生和医院的国家,但生病的人反而越来越多。现代医药多半是针对症状而下药,也就是所谓的治标不治本。但这是医生的错吗?他们不知道预防重于治疗吗?就像牙医一样,如果他们教导人们如何预防蛀牙,他们的病人就会越来越少,这也就表示市场越来越不需要医生。从商业利益的观点来看,他们不应该改变!但从道德观点来看,他们却必须改变!大部分医疗从业人员选择这份职业是因为他们心里有一份关怀,可他们从医之后,才发现无法与大环境搏斗。不过有越来越多的医生看不惯这样的医药体系,而投身于预防医学的行列。药物是灵丹?在医学院里,老师只教导如何治病,却没有教导如何预防。当病人带着问题来找他们,才是他们发挥所长的时候。他们所学的,是用药物或手术来减轻病人的症状。虽然饮食习惯对人体的健康是这么重要,但医学院的学生平均一个星期只上三个小时的营养课程,少数医生甚至连最基本的营养知识都不懂。这使得他们不知道某些疾病与饮食习惯的关系。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就诊时,医生最不会问我们的话是“你平常的饮食习惯如何?”现在的医学院不能再只是学习对症下药了,找出病因是现在最重要的事。他们应该把身体健康的责任交还给病人,教导他们如何吃得正确、如何有效地运动。对许多医生来说,要他们改变个人的生活习惯也是挺重要的。提倡预防医学对医生也有好处。医生应该让病人更留意自己的身体。每个人的体内都有自然恢复的功能,医生应该帮助人们释放这种能量。现代医学始祖希波克拉底曾说:你所吃的食物决定了你健不健康。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个医生,我们只需要让那个医生能自行运作。但今日的我们是多么依赖药物、手术,以至于我们难以相信正确的养生之道。即使多数医生都知道,只要动过一次手术,就还会有下一次手术,也知道药都是有副作用的,但他们还是以开药与手术作为主要的治法。有很多药都对身体有害。它虽然让人们继续活着,却没有好的生活质量。我们一定得这么依赖药物吗?看看我们国家的老年人吧,他们就像是药罐子一样。在米国,每一秒就有五十种药被购买,且每年有一百五十万人因为药的副作用而就诊。我们的社会把医生当作神,但其实他们应该是老师,也应该是个谦卑的治疗者。 佛教的养生理念:养生一词始见于《庄子内篇》所谓养就是保养、养护的意思;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养生术,就是根据生命生存演化的规律,为达到保养身体、和谐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而形成的系列理论和方法。包括保养身体和涵养精神两个方面。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养生的国度,数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门类的丰富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其中道教养生偏重身体修炼,儒家养生偏重道德涵养,佛教养生偏重身口意即三业转化,医学养生偏重临床,民间养生偏重实用,武术养生偏重技击。佛教认为生命无常,必然有生老病死等痛苦,任何人都不可能长生不老。因此佛教反对对身体的贪恋执着,过份的关照,认为应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佛修道,解决造成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贪嗔痴等烦恼,以自利利他,广度众生。另一方面,佛教认为“人身难得”,应倍加珍惜。若病痛缠身,即无法立心修道,成就弘法利生事业,死后还可能堕入畜牲、饿鬼、地狱三恶道而失去人身。所以学佛人为“借假修真”应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尽可能长的寿命。佛教虽然不追求长生不老,但认为长寿--有限生命的延长是可争取的,甚至凭着愿力和禅定力“住寿一劫”一劫相当于一千六百万年。佛教认为疾病是人生必有的“生老病死”四大苦之一,分为两种,一种是身病,一种是心病,其中大部分的身病都与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有关,因此它们都可以通过修行得到治疗。佛经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康的一种最高理念,在生理上,眼耳鼻舌身五官端正,健壮、和谐;在心理上,坚毅安祥,充满智慧。只要努力修行就可以达到这样一种身心和谐的健康状态。事实上,佛教僧团对于新出家或求受比丘戒者也有五官端正、身心健康的要求。能否健康、长寿,与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是密切相关的,但佛教更强调人自身的思想行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历代高僧大德积极实践着佛陀的教导,大都健康、长寿。翻开佛教传记,可知长寿的高僧史不绝书。现代人常说的养生两大命题为:1生命在于运动2生命在于静养。前者偏重于外在的、生理的强化;后者偏重于内在的、心理的涵养。所谓“动形健身”“静神养心”,两者都有道理,不可偏废。佛教修行以禅定为核心,养生自然以静养见长,但对于运动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视的。佛教长寿理论的条件归纳起来就是(1)经常做些主动的和集体要求的运动和劳动(2)出行要选择适当的时间、路程和目的地(3)要断除不正当的淫欲(4)饮食要适宜、适量,避免过生过熟,要仔细盘算适宜不适宜(5)有病要服医生之药,照医生的话做(6)要避开灾害、厄难之事(7)要远离凶险的戏乐活动。自古以来,养生之道尽管有种种不同,但其原则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人能坚持实行“常运动,常劳动,慎行动,节淫欲,慎饮食,从医嘱,避灾厄,远凶戏”,长寿是不难的。而佛教的四众律仪正好都贯彻了这些原则,所以最低限度可以使虔诚奉行的僧俗信徒基本上都能“乐其天年而不中夭”了。 哪里有强权哪里就有癌症:有两个很有趣的例子:有一组癌症病人,不幸又得了精神分裂。这个看似雪上加霜的灾难却最终救了他们:一段时间之后,其他精神正常的癌症患者纷纷去世,而精神分裂者的癌肿却消失了。调查显示罹患““先天愚型、智力低下的人,是不得癌症的。上面两种人的共同特点是:疾病使他们失去了脑力、心机。主观地让大脑失去了强权和专制,一直被管辖,抑制的身体也就恢复了自愈能力。作为人体最高统治的大脑其实是很“强权”的,它生就对下层神经以及神经支配的器官、组织保持控制--烦恼之后的胃口大失,噩耗导致的病情加重乃至现在的疾病中有70%都属于“身心疾病”的事实,全都显示着大脑强权的淫威。人之所以会得病,和心思过重,思虑过度有直接关系。病由心生。最好的医生就是身体的自身修复能力,但这个理论是西医学诞生至今始终未实现的梦想,因为大脑这个“强权”的存在使得“最好的医生”长期“离职”,于是人们只能指望吃药、打针、动手术等相对下等的医技。尼采有句名言:“生命僵死之处,必有法则堆积”,强权就是专制的法则。 有这么四种人长寿:第一种,没心没肺的人长寿;第二种,稀里糊涂的人长寿;第三种,平静的人长寿;第四种,觉悟者长寿。 吸“地气”有益健康:为什么赤脚站在大树下,会带来人体健康,防老化,也能强身?因为赤脚站在大树下,和在干燥的水泥地或阳光曝晒的干地相比,大树下的土壤有更合适的湿度。湿度足,则能导电,而湿度不足则无法“导电”,静电无法释放,因此避雷针或接地线的末端,都是深入地下至少两公尺,原因就是深度土壤的湿度不易散失,利于导电进入地球中之故。长寿擅于养生的日本,规定小孩子的鞋子不准用橡皮鞋底,否则是违法的。橡皮或人造皮不会导电,穿着这类鞋子就是与地球绝缘,无形中累积过多静电,会引起身体的提早老化、免疫力下降。轻者有很多不适,包括失眠。重者则引发健康失调,包括癌症早发。人造化学产品目前已有一千万种以上,这些产品遍布衣食住行,以穿在脚上的鞋子来说,市面上百分之九十以上所供应的都是人造鞋底,这与传统自然材质的草鞋、布鞋、木鞋,甚至于皮鞋最大的不同是--不导电。人体是个生物电磁场,人生活在大自然的大电磁场中,一旦大自然的平衡更改或被阻挡,身心都会引起病态、不舒服。现代化的城市里铺满柏油路、水泥地、地砖,都是不导电的物质。再加上乘坐橡皮轮胎的车子、人工鞋底,现代人可以一天24小时都在绝缘体的世界生活,它所造成的问题很值得去探讨(高楼中的地面不论是否潮湿,均不是“地球表面”也无法排出静电)因此每天最好要在草地、土地、石子地或海滩上光脚,或穿着布底、皮底鞋子走走,有病的人尤其要多和大自然亲近,记得脱下橡皮鞋底,否则再多的深呼吸、散步也无济于事。现在城里人的居住条件是离地越来越高了,可供人们借地气的土地越来越少了,到处是柏油马路和铺了砖的人行道,好在现代城市重视了绿化,所以茶余饭后到外面的绿化带走走,借借地气非常好。 为人不可妄自菲薄,也不可自高自大:毕秋帆是清代著名经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乾隆年间,毕秋帆任陕西巡抚,赴任时经过一座古庙,于是进庙休息。一个老和尚坐在佛堂里念经,此时有人报巡抚毕大人来了,这个老和尚既不起身,也不开口,只顾自个儿念经。毕秋帆当时只有四十出头,中过状元,名满天下,英年得志,见老和尚这般傲慢,心中不悦。念完一卷经之后,老和尚这才离座起身,合掌施礼道:“老衲适才佛事未毕,有疏接待,望大人恕罪。”毕秋帆说:“佛家有三宝,老法师为三宝之一,何言疏慢?”随即,毕秋帆上坐,老和尚侧坐相陪。毕秋帆问:“老法师诵的何经?”老和尚答:“《法华经》。”毕秋帆说:“老法师一心向佛,摒除俗务,诵经不辍,这部《法华经》想来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阿弥陀佛’?”老和尚听了,知道毕秋帆心中不满,有意出这道题难他。他不慌不忙,从容答道:“老朽资质鲁钝,随诵随忘。大人文曲星下凡,屡考屡中,《四书》《五经》想来也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子曰’?”毕秋帆听了不觉大笑,对老和尚的回答极为赞赏。献茶之后,老和尚陪毕秋帆观赏菩萨殿宇,来到一尊欢喜佛的佛像前,毕秋帆指着欢喜佛的大肚子对老和尚说:“你知道他这个大肚子里装的是什么?”老和尚马上回答:“满腹经纶,人间乐事。”毕秋帆不由连声称好,因而问他:“老法师如此才学,取功名易如反掌,为何抛却红尘,皈依三宝?”老和尚答:“富贵如过眼烟云,怎么比得上西方一片净土!”两人又一同来到罗汉殿,殿中十八尊罗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毕秋帆指着一尊笑罗汉问老和尚:“他笑什么呢?”老和尚回答说:“他笑天下可笑之人。”毕秋帆又问:“天下哪些人可笑呢?”老和尚说:“恃才傲物的人,可笑;贪恋富贵的人,可笑;倚势凌人的人,可笑;钻营求宠的人,可笑;阿谀逢迎的人,可笑;不学无术的人,可笑;自作聪明的人,可笑……”毕秋帆越听越不是滋味,连忙打断他的话,说道:“老法师妙语连珠,针砭俗子,下官领教了。”说完深深一揖,便带领仆从离寺而去。此后,毕秋帆再也不敢小看别人了。启示:为人处世一定要低调、谦和,切忌妄自菲薄或自视甚高。 中华文化的核心儒释道,知道这些才算有文化。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开”;儒释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三句话、九个字。 我们的身体如同一片大森林,充满活力,也必然有枯枝败叶在其中,只要能吃能喝能睡能笑,就是很不错的状态,不必太早让自己进入病人的角色,让自己被疾病的阴影覆盖。人最终是靠自己的生机和活力生活在宇宙大空间之中。 “大难不死”只是偶然,“必有后福”却是必然。生病的人为什么会恐惧?现在人的病,都是吓出来的,很少是自己得出来的。比如癌症,以前有,但没有这个名词。现在人一听说癌,医生说活不过六个月,不到半年就真死了。为什么?吓死的。你跑到医院去,很少能没病出来。现在人杀业太严重,所以病就越来越多。其实没有那么多,但医生一分析,一种病可以分析出十种病,特别说得了癌症,人都吓死了。以前战争比较多,现在医院里也是一样,动不动给你开刀,化疗、放疗,也差不多等于战争效果。所以古人说的,千百年来碗里羹,仇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开刀,化疗,都是刀兵劫。 治疗疥疮外用药方:枯白矾100克,硫磺60克,炒五倍子50克,花椒50克,共为细末,香油适量,用香油煎取三个鸡蛋,待鸡蛋煎熟,去鸡蛋不用,用煎过鸡蛋的香油调药末外搽。香油稍冷再调,因硫磺不耐高温,此方看似平常,妙在鸡蛋用香油煎熟而去之,保留其腥味,引疥虫尽出而杀之,百试百验。 尖锐湿疣根治法1.到正规医院用激光治疗,同时服用三天的抗生素; 2.同时服中药祛去热抗病毒,去除复发的病灶和温床。此法可根治不复发。大小医院喜用干扰素和抗病毒西药,病人痛苦不适、难受,且易复发。中药治本,从人体机能的调理去除病人的湿热病毒,自然就不会复发。上述两法要同时进行,缺一不可。在激光(而不是电灼和冷冻疣部)治疗后服3天抗生素后,就可服中药。中药要服两个方剂,每一方剂服7付,每天一付。抗生素服安必仙就行。对这病要正确对待,生这病有的是包皮长了,女性是人体湿热毒气重所致,男性也是;也可能有不清洁性交史。不要以为这都是性病。中药方剂:1. 萆薢、茯苓、 车前草、薏苡仁各30克,丹参20克,黄柏15克,赤芍15克,炒白术10克,大青叶15克,石菖蒲10克,莲子心10克,甘草5克,7剂。2. 龙胆草15克,板蓝根30克,大青叶30克,黄柏10克,车前草15克,生地10克,苍术15克,薏苡仁20克,泽泻10克,紫草10克,丹参30克,柴胡10克,甘草10克,7剂,以上两方剂按先后顺序都要服。 白睛溢血验方:白睛溢血病相当于西医学之眼结膜下出血。用凉血宁络饮,一剂见效,5剂痊愈。处方:生地15g,丹皮12g,赤芍10g,旱莲草30g,仙鹤草30g,生蒲黄10g,熟蒲黄10g,茜根炭12g,黄芩炭12g,川牛膝15g,血余炭15g,夏枯草30g。水煎服。 失眠证治经验:1.交通阴阳法:二夏汤加味。二夏汤首次出现在清·陆以湉《冷庐医话》:“余尝治一人患不眠症,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诊其脉,知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三钱,夏枯草三钱,浓煎服之,即得安卧,仍投补心等药而愈。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方中半夏苦温,善泄胆胃之浊气,降阳明之邪。夏枯草既能补养厥阴血脉,又能清泄郁火。此方的适应症,当是郁火内扰,阳不交阴。若加珍珠母三钱入肝以安魂则立意更为周匝,治疗多种顽固性失眠。2.调济水火法:交泰丸,出自《韩氏医通》“黄连为君,佐官桂少许,煎百沸,入蜜,空心服,能使心肾交于顷刻”明确提出黄连、肉桂同用,治心肾不交。本方用黄连清心泻火以制偏亢之心阳,用肉桂温补下元以扶不足之肾阳;心火不炽则心阳自能下降,肾阳得扶则肾水自能上承。二药一热一寒,水火既济,夜寐不宁等症自除。3.敛肝安魂法:“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失眠是由心肝阴虚血燥引起的。这种失眠常表现为心中郁热烦闷,夜间尤甚。因此全方重用酸枣仁,以其甘酸性平,专入心肝经,具有补敛心肝之阴,宁心安神之而为君,佐知母,滋阴以清虚亢之火。妙在川芎一味,其性辛散,具有调肝血而疏肝气,散烦郁而助肝用之功而为佐,加茯神,炙甘草以健运脾土,防止肝旺伐土。若加珍珠母、生龙骨以潜镇浮阳,敛安肝魂尤佳。4.涤痰正神法:温胆汤《三因方》说“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此药主之。”失眠的病机为胆胃不和,痰浊内扰。5.养心益脾法: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归脾汤出自于《济生方》“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虽未言不寐之证,但从此方的方药组成来看是主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证。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云“妇人脏躁,善悲伤欲哭,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此方虽未直言可疗不寐之证,但其言“悲伤欲哭”“数欠伸”等神志病变皆属心脾两虚之证。 6.活血化瘀法:血府逐瘀汤:王清任原方主治病症中有“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此类失眠病人多有以下特点:临床症状比较单一,未见明显虚实之证;经多方医治乏效;舌上可能见不到瘀斑瘀点,但舌下静脉往往分支较粗,且迂曲;脉多细弦或细涩。 下病上取治便秘用百合地黄汤:结肠炎有下利及下血者,已有便秘者,有案例以紫苑通便者,把百合地黄汤和紫苑、杏仁、枇杷叶看作肺与大肠相表里。“下病上取”首载于《灵枢》“病在下者高取之”《素问》云“气反者,病在下,取之上”顾名思义,是指下部病变从上部治之,是一种与病气上下相反的治法。下病,指病证表现、病变部位偏于下,上取即采用药物或针灸,从临床主证所在部位以上的脏腑或体表进行调整和治疗。本治法是本着整体观念,结合人体脏腑、经络、九窍、表里上下,以及气血运行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而确立的治疗大法。百合地黄汤治“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色白入肺,其味甘平,清心安神,润肺止咳,补五脏虚劳,退六腑虚热。 生地治便秘,《本经逢原》谓“生地专于凉血润燥,病人元气本亏,因热邪闭结,而舌干焦黑,大小便秘,不胜攻下者,用此于清热药中,通其秘结最佳,以其有润燥之功,而无滋腻之患也”清代陈士铎云“大便闭结者,人以为大肠燥甚,谁知是肺气燥乎?肺燥则清肃之气不能下行于大肠,而肾经之水,仅足以自顾,又何能旁流以润溪涧哉。” 牵牛子为峻下之品。因有小毒,辛辣猛烈,临床应用不能不令人三思而行。牵牛临床应用广泛。在肾炎、尿毒症水肿、肝硬化腹水等危笃疾病中,牵牛每每大显身手,疗效满意“我认为无论中焦湿热壅滞之症,或是食积潴留之候,皆可用牵牛攻之、逐之、消之。治疗这类疾病,我主张用熟牵牛。此药经过炮制,一可减其毒性,二可缓其燥烈,三可去其辛辣刺激之味。总之,凡有食滞之象可用之;基本剂量为15克,体质强壮者可用至30克。几年来,我按上述剂量治疗一些患者,并未出现意外情况。案例:1972年国庆节前夕,家母因过食膏梁厚味,当夜脘腹剧痛,辗转反侧、痛苦万分,经吞服开胸顺气丸一包暂缓症状。次日仍胃痛胁痛不巳,暖腐厌食,腹部胀满,尿道涩痛,溲中带血,舌质绛,苔黄腻,口渴思饮,脉象弦滑有力,一派食积停聚,湿热蕴结之象。我反复思量,如投鸡内金、焦三仙等消导之品,恐病重药轻,贻误病机。考虑再三,遂与消食和胃之品中,加入熟牵牛20克,仅服一剂,症状大减,继服一剂,病趋稳定遂停服汤剂,仅以米粥调理而愈。李男,20岁。6年前因颜面及四肢水肿,腹部胀满如鼓求医,诊断为肾炎合并尿毒症,住院治疗月余未效。观其脉症,属湿热蕴毒传入脏腑,气血衰微。拟扶正与祛邪兼并用,在清热解毒、通关利湿、扶正益气之品中,重用熟牵牛30克。服药二小时,排尿一小水桶,诸症豁然减轻,后加减而愈。说明应用牵牛,必须辨证准确,药症相符,胆大心细,当机立断,只有药达病所,牵牛才会兀见殊功。 由仙方活命饮想到的1.疙瘩,痤疮,面部,麦粒肿,肠痈,乳腺炎等2.银芩芷,见以上症状就可用银芩芷,可谓对症下药,见药知症。3.皂角刺、穿山甲是乳腺疾病用药4.其实治痤疮,黄连上清丸防风通圣丸,银芩芷,仙方活命饮等套方有时不如普济消毒饮或少腹逐瘀丸。5.牡蛎、贝母、天花粉是软坚散结的传统组合,橘核丸,炒橘核、元胡、川楝子、荔枝核也是治乳块及睾丸痛要药。玄参滋阴消肿解毒,软坚散结,滋阴消毒,另外薏苡仁附子败酱散,枳术汤,当归赤小豆散,麻黄连翘赤小汤都是经方里的祛痘方。6.白芷,面目;透邪,代麝香。7.银花解毒,银翘,蒲公英,鱼腥草,甘草,败将草,丹皮。7本方没有用桔梗、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连翘、黄芩、玄参,是本方用药区别于普济消毒饮的地方。防风与蝉蜕,防风与薄荷又相仿又不一样。表,里,血,毒,脓,硬块,是基本的考虑特点。8仙方活命君银花,归芍乳没陈皂甲,防芷贝粉甘酒煎,阳症痈疡内消法。另外仙方与普剂都有透的含义,没有脱(黄芪)的含义。 论人参败毒散:出自钱乙,由此衍生出荆防败毒散,银翘败毒散。普济消毒饮与此方亦类。但是五味消毒饮没有提及。仲景时代提出的是泻心汤和升麻汤,没有提出疫毒。复发性感冒,经方人没有用人参扶正,解毒,倒是演绎出桂枝汤加玉屏风的思路。人参败毒散扶正解表,主要是气虚兼有外感风寒湿证的时候。1外感风寒湿,提示有疫毒之性,也就是在临床上面主要的表现为具有传染性,类似于现在的一些流感,表现为风寒湿性质时,可以考虑使用本方。既然是疫毒之邪,那么它的这种恶寒发热等等,头痛身痛这些症状,其实是非常典型的。2兼有正气的不足,何以判断正气的不足?第一个反复感冒,很容易感冒。第二个感冒久不愈,其次才是教材上讲的脉浮而无力等等。全方散中有补,使之达到一个不耗伤人体正气的目的。古人对于这种疫毒之邪,往往用人参去进行扶正。加减:如果正气不虚者,可以去人参;如果风寒偏重者,可以加荆芥、防风,称之为荆防败毒散;如果说有化热者,可以去人参,加入银花、连翘,称之为银翘败毒散。临床应用:第一,治疗普通感冒以及流感。第二,可以用于治疗皮肤湿疹,属于风寒湿性质的这种病症。特别补充:人参败毒散在临床上可以治疗“逆流挽舟”-痢疾初起的时候兼有表证。“逆流挽舟”就是感受了风寒湿邪气所导致的痢疾。就痢疾本身而言,主要是湿热性质的,但是这种情况比较特殊,属风寒湿性质,是寒湿痢疾,而且兼有表证。这时要解表疏理,从而达到一个治疗痢疾的目的,称之为“逆流挽舟”。如果是湿热之邪,如果说没有表证,皆不能使用人参败毒散来进行治疗痢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