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坛动态||生态报告文学应直面现实体现人文关怀与美学思想|陈德民

 昵称79734495 2023-05-24 发布于江苏

生态报告文学应直面现实

体现人文关怀与美学思想

陈德民

(根据全国生态报告文学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目前,越来越多的作家都在关注自然生态的变化,进行生态文学创作,这是一种敬畏大自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极具现实意义的文学现象。

       党中央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这对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对于我们作家来说,可谓是繁荣和促进生态报告文学创作的助推器。

        生态文学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在五千年的农耕文明进程中,从远古的刀耕火种,到现代的初级机械化作业,中国农民一直在敬畏天地,敬畏自然,并在逆境中抗争的英雄气概中,在生存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过程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以至于在环境没有受到任何破坏的情况下,延续着不息的生命,传承着人类的文明与智慧。

       生态文学的创作可以说一直贯穿着整个的中国文学史,比如《诗经》中的“蒹葭”,为我们描写了一幅优美的生态环境画面;魏晋陶渊明笔下的山水田园诗,更是将生态文学创作推向了极致。当前,从生态文学诞生的条件、包含的内容,尤其是报告文学所承担的使命来看,它显然有别于过往的单纯以风物为描写对象的自然文学,也有别于寄情山水或借物言志的传统抒情文学。生态报告文学必然体现一种全新的美学思想,人文关怀,包含一种融天道和人伦为一体的书写视觉。因此,我觉得生态报告文学需要思考的是,人与自然如何克服一些急功近利的东西,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洗的蓝天,一座苍翠的青山,一泓清澈的河流,一方鸟语花香的村庄家园。

       要讲究艺术表现形式,利用报告文学这个得天独厚的载体,敢于揭露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糟蹋环境的一些人和事,以警醒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保护。这比一味歌功颂德唱赞歌更能激发人们的环保意识,作家也才能写出真正紧贴时代、震撼人心的作品来,才能够引导人们走向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历程。

       具体说来,报告文学作家既是又不单纯是自然保护主义者,既是又不单纯是人本主义者。作家既要思考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也要检讨人对环境的破坏;既要高度关注生态对文明发展的影响,又要反省人类自身行为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我在创作长篇小说《红杉树下》时,很多农村的画面基本都是写实性的描写,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都是四十多年前也是我小时候所看到的苏北地区的自然生态画面,而那种美丽的自然山水景象现在却遭遇到严重破坏,这就是对大山过度的开采、使很多山丘被夷为平地;工业污染对空气及河水的侵蚀,使雾霾不断,河水变质,鱼虾灭绝;对林木滥砍乱伐,使水土大面积的流失,对良田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危害。这些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反思,去关注,去书写。要找准角度,发挥文学干预社会,干预生活的功能,让人们重视这些问题。

       当前,深耕生态报告文学的关键是要向未来看,作品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之美,要直面现实,反映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的文明形态。展现人对自然之美的亲近与回望,呼吁全社会、全人类共同守护我们的地球,共同关爱我们的家园,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生态中的一草一木的自觉行为,其本身也是人作为社会性群体的一种积极的审美方式。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